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景泰藍的發展史

(2017-03-13 05:18:38) 下一個

景泰藍的發展史


不管什麽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它就一定要起個中國名字。掐絲琺琅也不例外,也有個中國名字:景泰藍。明代很多工藝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這些名字的共同特點是什麽呢?一般先強調年號,然後再強調東西本身。比如我講過的宣德爐、成化杯、萬曆櫃,這些都是當朝出現並流行的。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一朝出現,而是在元代就進入了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於皇家的重視,使它發揚光大,聲名鵲起,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景泰藍的發展史

景泰藍的叫法非常晚,並不是景泰年間開始叫的,甚至整個明朝都不叫。清朝雍正年間有一條記載,雍正六年的造辦處《活計檔》:“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這是關於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錄。但是,這段記錄的讀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是“景泰藍琺琅瓶”還是“景泰藍琺琅瓶”呢?中國過去的文字中沒有標點符號,要靠前後的意思和你讀書的能力去判斷。那麽從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判斷掐絲琺琅是否在雍正時期就被稱為“景泰藍”了。

景泰藍的發展史

晚清陳瀏的《陶雅》記載得最明確:“範銅為質,嵌以銅絲,花紋空洞,雜填彩釉,昔謂之景泰藍,今謂之琺琅。”陳瀏認為這類工藝品過去稱景泰藍,今天稱琺琅。他實際上給說反了,應該是過去稱琺琅,現在稱景泰藍。這條記載說明,至少在清後期,景泰藍的名字就蔓延開來,社會接受了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

那麽,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它為什麽叫景泰藍,而不叫景泰綠、景泰紅、景泰黃呢?這是因為掐絲琺琅以藍色基調為主。景泰藍是一個外來文化,從中東阿拉伯地區傳進中國,阿拉伯文化的主色調崇尚藍色。大家有機會去阿拉伯國家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的建築中,藍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色調。

元代景泰藍

景泰藍的發展史

過去有個誤解,一直認為景泰藍是景泰年間創造的,或者是從明代才有的。通過這些年查閱古籍,類比研究,我們終於知道元代就有景泰藍,從而也對以前有結論的文物進行重新定位。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獸耳三足尊,底下刻著“大明景泰年製”雙龍款。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這件三足尊的上部去掉,把底下去掉,隻剩中間這一截,跟元青花罐的典型器做個對比,它們之間從圖案到造型非常相似。而三足尊的上部、足部的釉麵與中間部分明顯不同。因為有相應的瓷器做比較,可以斷定這件東西的中間部分為元代掐絲琺琅罐,後為明代改製。這就是文物類比的一個優勢。

景泰藍的發展史

由於故宮這件景泰藍三足尊的提醒,就有大量元代景泰藍被剝離出來,比如玉壺春瓶式的景泰藍瓶。我講過玉壺春瓶,元代非常流行,從造型上可以進行類推。再有就是簋式爐、鼎式爐,這些造型都可以跟當時的龍泉青瓷做橫向比較。現在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元代已經有大量景泰藍麵世,都是由中國工匠製造的。

明宣德年間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製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釉色多為天藍(淡藍)、寶石藍(青金石色)、淺綠(草綠)、深綠(菜玉綠)、紅色(雞血石色)、白色(車渠色)和黃色。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豔、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藍的發展史

景泰年間的景泰藍製品,從故宮等地陳列過的實物來看,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宮廷內的禦用監(皇家廠坊)設有製作景泰藍的作坊(《日下舊聞考》)。這個時期製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麵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熏、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麵盆、炭盆、燈、蠟台、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有雲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大明蓮的紋樣也日趨豐滿,枝蔓形狀活潑有層次,釉色也出現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藍(天藍、寶藍的中間色)和紫紅(玫瑰色)新色,這個時期的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的光芒。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在裝飾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有鏨活裝飾。朱家縉先生說這個時期的製胎;掐絲;整齊;磨光;細潤;鍍金;勻實",是在宣德時代基礎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景泰藍的發展史

明代景泰藍的造型大都為器皿,多數為曆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造型。其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其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少量紅、白、綠、黃等色。色調統一、講究、裝飾得體,裝飾銅活造型優美,粗細結合,重點突出。景泰藍工藝成熟朝,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

清代景泰藍

景泰藍的發展史

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禦用工廠,稱為“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造辦處"的禦用工匠多至幾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設"作"來製造各種禦用器物。琺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時期的製作水平較之明朝無大發展。到了乾隆時期(1736~1796)景泰藍與雕漆、金漆鑲嵌等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乾隆四年,從廣州招來琺琅藝人梁紹文,邀揚州藝人王世雄進宮製作琺琅器。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故宮珍寶館乾隆花園內,承德外八廟小布拉宮內的大殿都有陳設),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築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

景泰藍的發展史

晚清民國景泰藍

乾隆以後,景泰藍急劇衰退,為什麽呢?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工藝品中成本最高,它以銅做胎。銅在曆史上是製錢的原材料,使多少銅,就等於使多少錢。也就是說,拋開它複雜工藝所帶來的成本,僅是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後,景泰藍迅速衰退。

景泰藍的發展史

民國時期,景泰藍開始走入民間。此時北京、揚州、廣州等地都有一些民間作坊生產景泰藍。經營景泰藍的商號有老天利、德興成、寶華生、靜遠堂等等,都非常有名。晚清至民國時期景泰藍的特征非常明顯,它的胎一般都非常薄,一掂,很輕。老的景泰藍則很重。但是,此時的掐絲掐得非常細膩,這是用工藝來彌補材料的不足。不可能使那麽多銅了,但可以用細膩的紋飾來彌補。

晚清到民國時期正是第四次收藏熱,大量西方人來搜集中國的文物。西方人對景泰藍的認識頗高,認為這是代表中國宮廷文化或者說貴族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大量景泰藍都流往歐洲。受此影響,當時古玩店裏不擺幾件景泰藍,顯得檔次低。換句話說,有品位的買家一看你店裏連景泰藍都沒有,轉身就出來了。



景泰藍的發展史

西方人為什麽知道景泰藍重要呢?西方人進入紫禁城一看,凡是重要的大殿裏擺的全都是景泰藍,有成對的鼎式大香爐、大仙鶴、太平有象等等,還都是大件的景泰藍。而當時清宮確實有嚴格規定,對景泰藍非常重視。比如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宮裏吃年夜飯的時候,隻有皇上的禦宴桌上幾乎都是景泰藍的餐具,底下的陪宴桌全部都是瓷器和銀器的餐具。由此可見,景泰藍在當時宮廷中的崇高地位。

新中國建立後

景泰藍的發展史

保護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的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景泰藍行業認真繼承和吸引了傳統景泰藍造型穩重豐富、圖案飽滿、色彩鮮明、絲工精細的長處,恢複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以及過去認為最美而又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的生產。題材采用的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些內容,如具有吉祥如意的紋樣、錦地,以及纏枝蓮、龍、鳳、獅等圖案,還借鑒吸收了古代優秀民間圖案、敦煌圖案。同時還仿製了適合於景泰藍製作的精美的古代文物,如金銀錯的豆、壺、瓷器中的鳳頭扁壺、背壺等。這一新的嚐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風,又豐富了景泰藍的品種。

景泰藍的發展史

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設計人員與藝人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新穎的《金魚荷花大魚缸》,造型渾厚質樸,紋樣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在20世紀70年代設計製作了曆史上少有的大型《獅子爐》、《亭子爐》、《獅子滾繡球大盤》、《孔雀壺》等產品。

景泰藍的發展史

根據“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景泰藍工藝不斷朝著裝飾和實用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創作了各式煙具、文具、燈具、茶具、筷架、名片匣、首飾盒、調味具、電子座鍾、壁掛、桌凳、屏風、獎杯等產品,造型新穎美觀,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優秀作品,如:清新熱烈的《詠梅插盤》、浪漫主義色彩的《鋼花瓶》、以及《延安瓶》、《首都八景》等,舉不勝舉,既富有時代氣息,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產品數量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提高幾百倍,品種規格達到1000多種,質量也顯著提高,銷往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景泰藍還經常被國家有關部門作為貴重禮品贈送給各國貴賓,增進了國際交往和團結。我國第一屆全運會及亞非、亞非拉乒乓球邀請賽都選用景泰藍做獎杯, 以其古老聞名的藝術價值體現了優勝者的榮譽。

景泰藍的發展史

1997年6月5日,由北京琺琅廠設計製作的《普天同慶》對瓶,每隻高1.8米,最大直徑0.8米,重192千克,作為北京市政府贈送給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物,舉行了隆重的起運儀式。

1998年4月,莫斯科建市850周年,北京市琺琅廠生產的一對景泰藍大瓶,被北京市政府選為禮品贈送給莫斯科市表示祝賀。

景泰藍的發展史

2005年,景泰藍工藝師們複活了鑄胎技術,製作了取自佛教典籍的以八件作品組合而成的《佛寶天龍八部》,每尊高48厘米,直徑18厘米,共50多個人物。這種鑄胎景泰藍是以銅澆胎形,然後再掐絲、填釉、燒藍、鎏金,呈現出敦實、厚重、氣型複雜多變的特點。

過去景泰藍的製胎工序完全靠工人用榔頭將銅片砸成各種各樣的胎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製成的產品往往不規格。1958年,北京市琺琅廠的工人們試製了適用於景泰藍的滾床(又稱“擀床”),並經過不斷的研究改進,現在已經由開始時隻能滾小瓶到可以滾大瓶,使整個製胎工序的生產力大大提高。由於機器製胎可以卷邊,製出的坯形不但規整周正,而且由於焊藥接口減少,瓶口的黑縫也減少了,提高了產品質量。以往燒製成品有砂眼、氣孔,後來增加了清刷胎體工序,用硫酸去除坯體上的雜質後,再轉入下道工序,這一小小的技術改革,基本上消滅了砂眼和氣孔。

景泰藍的發展史

20世紀90年代末期,掐絲工序實用工人自行研製的製地兒機器和鰾絲機,一些平時用量較大且規格化的絲工也部分實現了半機器化,有的花紋如雲頭、梅頭、桃花、勾子蓮、八字碼等,也改用模具製作。點藍改用擠管的方法,使部分紋樣的點藍效率提高,質量有了保證。釉料采用電動球磨機粉碎,研磨釉料既省工時有更為精細。燒焊的煤爐自20世紀70年代初逐漸被電爐、石油液化氣爐所替代。

景泰藍的發展史

2003年開始,北京市琺琅廠通過技術改造用上了即環保、又節省能源的天然氣進行燒焊活。解決了曆史上“十藍九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景泰藍的磨光工序幾百年來一直使用人力磨光機,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琺琅廠改裝了人力磨光機,用電力帶動,使磨光這道工序走向半機悈化。後來又在北京市第五設計院的協助下,試製成功了電動磨光機。經過不斷改進,以及用布輪打光,使景泰藍產品達到了“平、整、光、滑、亮”,質量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好,直至近代,景泰藍真正走進了市場,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品。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