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外銷瓷盤裏的曆史:英國經濟浩劫,牛頓賠慘了

(2017-03-12 18:55:22) 下一個

  2017年1月18日,佳士得在紐約舉行了名為“中國出口藝術品”的外銷瓷專場拍賣,裏麵有Hatcher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傘係列”瓷盤,清末的廣彩,和為數眾多的康乾時期的五彩粉彩瓷。

  其中一組人物紋套盤,一式五件,所繪人物穿著、打扮西洋感極強,他們動作誇張諧趣,眼唇含笑,一幅幽默喜樂之景。不過,看似歡快的背後,卻記述著發生在18世紀後半期的一次股票投機所引發的英國乃至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南海泡沫事件”,這起事件被稱為西方金融史早期的三大泡沫事件之一。

  18世紀,論坐擁財富的數量,英國這樣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比不上法國的路易王室,但通過銀行借貸等賺錢的手段卻比老態龍鍾的法國高明得多,此外還有大量私人閑置資金在歐洲各處遊蕩,尋找投資出路。

  “南海泡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1711年,在當時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的支持下,南海公司成立。當時的英國政府,因無力承擔戰爭導致的巨額借款,又擔心民眾恐慌,南海公司就扮演了英國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角色,替政府承擔債務,以此換取特權,被允許壟斷某個商業領域以獲取巨額利潤。南海公司跟英國政府達成協議,承擔約1000萬英鎊的國債,得到了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奴隸貿易和捕魚業務。

  1720年,南海公司開始對外發行股票,當股東買進該公司的全部股票後,政府便可從其手裏貸出大筆現金用於償還外債。

  南海公司為了促銷股票,邀請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出任南海公司CEO,然後吹噓自己的海外貿易,“墨西哥、秘魯一帶發現巨大金銀礦藏”“金銀財寶就要源源不斷運回英國”……海市蜃樓般的投資前景終於喚起了民眾的投資熱情,他們爭先恐後地搶購南海公司發行的股票認購證。票麵價值100英鎊的股票,3月初即達到200英鎊,月末即超過了400英鎊。4月初,在接連不斷的“利好”消息的衝擊下,迅速飆升到每股900英鎊,進而又瘋漲到1050英鎊。

懸掛在英國中央銀行曆史博物館裏的愛德華·沃德所繪《南海泡沫事件》描繪了英國“南海泡沫”期間人們購買股票的情景

  投資者們趨之若鶩,政府議員、科學家、貴婦、仆人,所有人都陷入到瘋狂當中。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一世也沒有忍住,購買了10萬英鎊的股票。一個快速膨脹的股市形成了。然而,當時無論官方還是市場,都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支持公司對投資者做出的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諾。

  南海公司製造的神奇效應不免為眾多的民間企業眼紅,也躍躍欲試分杯羹。

  這一年,英國冒出了202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不乏稀奇古怪的公司,如叫做“確保女人保持貞潔公司”“在適當的時候才公布營業性質公司”等,有專營從西班牙進口翠鳥的,還有專營人類頭發買賣的。這類騙子公司背著政府偷偷發行的股票也被衝昏頭腦的股民們炒上了天。那些沒能盡早買到南海股票的民眾,生怕失去碰到下一個南海公司的機會,紛紛把大把的血汗錢投進去。

  當時坊間流傳的一個故事是,一位倫敦的印刷工人登記了一家叫做“正進行有潛力生意”的公司,雖然沒人弄得明白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麽生意的,這個家夥還是在6小時之內賣出了2000鎊的股票。要知道,2000英鎊在當年是一筆巨款,接下來的事是必然發生的:這位印刷工從此下落不明。這類事情放在今天是笑話,當時的人們卻寧願相信他們是玩兒真的。

  1720年6月,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英國政府,為了製止各類“泡沫公司”的投機,通過《泡沫法案》。法案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取得皇家特許狀才可以繼續經營,許多公司被解散,民眾開始恐慌。南海公司的股票也不能幸免,股價急速下跌,國內外投資者開始紛紛拋售。股價在一年之內經曆了10倍的上漲和90%的下跌,曆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徹底宣告破滅。此後的英國大約又經曆了一個世紀,才慢慢從這場災難中走了出來。

  南海公司的股價暴跌,使得數以千計的股民血本無歸,當中不乏上流社會人士。皇家鑄幣局局長——科學家牛頓也是“南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他在第一次進場時買進了7000鎊,小賺7000鎊;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損失慘重。

  “我能計算天體運行,卻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牛頓在損失2萬英鎊後傷感地說。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