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2016-10-10 22:47:05) 下一個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

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

特色小吃有:無錫排骨、小籠饅頭、三鮮餛飩、方糕、蘿卜絲餅、酒釀棉子圓、掛粉湯圓、糖芋頭、玉蘭餅、燒賣、江陰河豚、顧山燒餅、桂花糖粥、無錫“肉骨頭”、高塍豬婆肉。

梅花糕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梅 花糕,是南京、蘇州、無錫風味小吃,和海棠糕類似。梅花糕是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玫瑰等各種餡 心,再注上麵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曆史文化

梅花糕源於明朝,發展到清朝時就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的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嚐,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禦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做法

原料配方

以製作100個梅花糕為例:上等白麵粉4公斤、豆沙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豬板油丁500克、紅綠絲75克、食堿15克、豆油25克。

製作方法

1、取2公斤麵粉放入桶內,加等量溫水,用長柄鐵勺攪拌均勻,靜置5-6小時,再加入2公斤麵粉和溫水3公斤,用勁攪拌至麵漿均勻。將食堿溶化後倒入桶內拌勻,灌入銅壺內待用。另將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調成水油。

2、 把模具連同鐵蓋放爐上用中火燒燙,用刷子蘸水油將模具孔塗抹一遍,取銅壺將麵漿依次注入模孔(隻灌半孔),隨即將模具舉起,緩緩轉動,使麵漿均勻黏在孔 壁,然後放在爐上,將竹片插入孔中把麵漿刮向孔的四壁。接著在每個孔內加入豆沙35克、糖豬板油丁5克,再取白砂糖15克均勻撒在各孔內,此後用麵漿將孔 填滿,撒上紅綠絲約15克,加蓋燒2分鍾,開蓋再均勻撒上白砂糖15克,蓋上鐵蓋再燒3分鍾即熟。打開蓋子用鐵鏟將梅花糕與模具分離,挑起裝盤即可。

蘿卜絲餅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長沙時令點心。最初為茶館中所製茶點。外酥脆內鮮軟,層次分明,具蘿卜特有的清香。

曆史文化

20 世紀初以大華齋和福芝春兩家茶館質量最佳,後來小吃攤販也有供應。50年代以後,以老點心師陳凱傳所製最享盛名,80年代則以其弟子、特級點心師謝功臣公 推為第一。1986年謝功臣援外,招待盧旺達總統時特意製作了蘿卜餅。總統品嚐後非常滿意,說:“我吃了幾十個國家的名點,唯獨中國的蘿卜餅味道最美。”

做法

原 料:每20個蘿卜絲餅需水調麵300克、油酥麵200克、白蘿卜750克、熟火腿100克、金鉤50克、鮮豬肉100克,味精、食鹽、蔥白、青蒜梗、醬 油、麻油、胡椒粉各適量,植物油1000克(實耗100克)。製法:白蘿卜洗淨去皮,切成絲,用鹽醃一下,擠幹水份;鮮豬肉洗淨剁成肉泥,金鉤浸發剁末, 熟火腿切末,蔥白切花,青蒜梗切絲。以上各料與籮卜絲合在一起,再加入味精、醬油、麻油、胡椒粉等拌勻成餡,分成若幹份;將水調麵和油酥麵各分成20個劑 子,先將水調麵劑子按扁,包入油酥麵劑子,再按扁,用檊麵棍檊成長皮,由一頭卷成筒,再檊成長皮,再由一頭卷成筒,然後豎著檊成園皮,放入一份蘿卜餡,先 包成球形,再按成鼓形,入沸油鍋中炸成金黃色時出鍋即成。

馬蹄酥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馬 蹄酥,又名蜜餡兒,圓形似馬蹄而得名,馬蹄酥的配方及製作方法是被當地一心靈手巧的邦廚,從隨行禦廚那裏學來的,後傳入民間。主要原料及製作方法:精粉、 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麵,並用精粉和適量大油搓成酥麵,用皮麵包酥麵卷成麵卷,並再加工成馬蹄形狀,放入大油鍋烹炸而 成。馬蹄酥層簿如紙,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製作細致,層多鬆軟,油而不膩,香甜味厚,入口即酥,營養豐富,且能存放而著稱四方。

做法

用料:高粉4.8千克、綿白糖2050克、飴糖75克、食堿10克、豆油1950克

做 法:1.麵粉開窩,酵種撕碎放入,白糖350克,豆油350克,開水500克,5克堿用25克熱水化開反複揉勻劃開透氣成糖油麵。2.將堿5克勇25克水 融化後倒入麵缸,放3千克麵粉.白糖1.6千克.豆油1.6千克拌勻揉和,成糖油酥。將分成200個15克的劑子,撳扁成邊薄中厚的圓形皮子,每個包入糖 油酥31克,收口捏攏,撳扁後用擀棰擀成直徑約6.7厘米的酥胚。再酥胚正麵印上馬蹄印,將飴糖用熱水75克稀釋後,刷再酥胚麵上。將酥胚底部抹上少許水 貼在烤盤上,爐內酥胚上壓盤放水烤4分鍾後端去水盤,將綿白糖50撒入火中覆蓋水缽(不使漏氣)燜約3分鍾。待爐內糖煙消散熱氣冒起時端去水缽,出爐即 成。

糖芋頭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糖芋頭,是無錫傳統名點,它選地方產上等芋頭的芋籽,去皮、洗淨、放堿,燒至芋籽呈紫紅色時再轉為火燜,放入紅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應時小吃。

曆史文化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被王莽從皇宮裏趕出來,聽說太湖裏島嶼很多,便躲到了馬跡山上一個山村子裏。聽到當地老百姓講了金芋頭的故事,開心啦!我皇宮裏寶貝千萬件,從沒見過金芋頭,要是被我找到,豈不是稀世奇寶呀!有一天,他帶了人上山找金芋頭去。

馬 跡山的山,座座陡,冠嶂峰的林,處處秀。站在山下看山頭,縷縷白雲遮山頂;上了山頂四麵看,萬頃太湖一片明。劉秀和手下將士從早尋到晚,啥也沒尋見,肚裏 倒餓得咕嚕嚕響了,便用刀掘幾個芋頭。放在山澗的清泉裏一漂,外麵金黃色的皮,裏麵白玉般的肉,吃起來又嫩又脆,倒也十分可口。這班武士大將平日裏吃慣了 魚肉海參,從沒嚐過這野物的味道,竟越吃越覺得好吃,劉秀不禁脫口而出:“生的都這麽好吃,燒熟了一定更好吃。”從前馬跡山的芋頭,無論生熟都很好吃。從 此以後,倒偏偏要燒熟了才能吃。

每年八月半中秋節,四鄉八鎮的人都要馬山芋頭“燒糖芋頭”以賀喜慶,這個習慣一直沿襲到現在。

海棠糕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海棠糕,創製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後逐漸成為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同當地的梅花糕一樣,同為一道曆史悠久的花色點心,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將麵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製模具裏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麵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再用麵漿蓋麵,加上糖豬油丁和紅、綠瓜絲、瓜子仁等,蓋上撒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做法

1.用水50克將堿化成堿水。在25克花生油中注入50克水,調和成水油。

海棠糕

海棠糕

2.將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製成濕豆沙餡心。

3.將豬板油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製成糖板油丁。

4.將麵粉倒入拌麵缸內,用冷水拌和成漿狀,摻入老酵,加適量堿水攪勻,至麵漿無酸性,色不黃為佳。

5. 將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製的爐火燒熱,刷上少許水油,將麵漿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個模型內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將麵漿注入,蓋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麵,上 麵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黃瓜絲,烘5分鍾左右。在另一鐵板上撒些白糖,將模型內的糕挑出來,麵貼鐵板,底朝上,放於爐上,待鐵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鐵 盤把粒翻過來,即為成品。

惠山油酥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燒餅”,無錫著名特產。相傳元末明初,由惠山寺僧人創製,因其形狀似寺內“四大金剛”塑像的肚臍,被僧人譽為“金剛肚臍”一直沿襲至今。

惠山油酥采用純素油,精白粉、芝麻、果仁、瓜絲等原料,經烘製而成。它品形規整,色澤金黃,酥鬆香甜,甜中帶鹹,具有獨特風格,數百年盛銷不衰。

做法

皮料:特製粉45公斤綿白糖15公斤植物油18公斤小蘇打0.4公斤

餡料:特製粉5公斤綿白糖3公斤植物油3公斤核桃仁1公斤紅綠瓜2公斤桔餅2公斤青梅幹1公斤桂花1公斤細鹽0.5公斤

麵料:白芝麻仁10公斤

1.選料:按配方規定選用新鮮原料,綿白糖須用20目篩子過篩,果料揀去雜質並切成小顆粒。

2.配料:按配方規定的原料名稱和數量分別配料。

3.和皮:在皮料中加溫水4公斤左右(氣溫高減、氣溫低增),和均勻後再加入麵粉拌和擦透成麵團。

4.擦芯:將餡料拌勻擦透。

5.分塊:將皮料麵團攤平分切成1.5厘米見方的小塊。

6.包芯:將餡料均勻包入每隻小塊。

7.漲麻:將白芝麻仁裝在桶內,倒入開水,淹沒為止,浸泡5分鍾後濾去餘水待用。

8.上麻:先將包入餡芯的生坯倒入上麻機盤內,開動或拉動上麻盤,徐徐加入浸泡後的芝麻仁,待上足後再運轉1分鍾。

9.排盤:將上好麻的生坯逐個排在鐵盤內,互相間隔2厘米左右。

10.烘烤:在爐溫240℃左右的糕點烘爐內烘烤8分鍾左右,待呈褐黃色即可出爐。

11.冷卻、包裝:出爐後,待自然冷卻至室溫,即可包裝。

無錫肉骨頭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無錫肉骨頭,又稱“醬排骨”,是無錫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風味菜肴。它肉質酥爛,味香濃鬱,肥而不膩,甜鹹適口,色澤紫紅,香氣撲鼻。

曆史文化

相 傳此菜始於宋朝,由無錫城裏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濟過的“濟公活佛”的幫助下創製而成,“無錫肉骨頭”便由此出名,曆代相傳。到了清朝,無錫南門的“莫興 盛”經營的醬肉排骨亦很出名。後來無錫三風橋附近的餘慎肉食店,高薪聘請燒肉師傅,吸取別店的經驗,在選料、調味、操作等方麵加以改進,專門選無錫出產的 細皮白肉豬的大排和方肉為原料,用純黃豆製的醬油、上品老酒、糖等烹製,將方肉與排骨同煮,使湯汁更加濃醇和鮮美。這樣烹製出來的排骨,不僅外濃味鮮,肉 鬆骨酥,而且香味濃鬱,異常入味。在清末時,三風橋肉骨頭便和無錫清水油麵筋、惠山泥阿福並列為無錫三大名產而馳名中外。

做法

配料

豬小排750克、食鹽適量、醬油適量、薑適量、八角適量、桂皮適量料酒適量、糖桂花適量、白糖適量、小蔥適量、紅曲粉適量、植物油適量。

步驟

1、將排骨朵成塊,用鹽,嫩肉粉拌勻,醃製12小時。

2、醃好的排骨,加清水,用旺火燒沸,撈出洗淨。

3、把鍋內的湯倒掉,加少許底油,少許白糖超出糖色後放入排骨煸炒至上色。

4、加料酒,蔥段,薑片,大料,桂皮,糖桂花,清水蓋上鍋蓋,用旺火燒沸後,加入醬油,少量紅曲粉,改用中火燒至汁稠即可。

龍鳳腿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龍 鳳腿是江蘇省漢族名菜,屬於蘇菜係。源於燒肉方和獅子頭,早在清代即為筵席佳肴,南北各地均有。造形美觀,色澤褐黃,外鬆脆、裏鮮嫩,口味香鹹。唯有長汀 龍鳳腿烹任方法不同,吃法也異。長汀筵席本來多用筷、碟、湯匙,而吃龍鳳腿卻似西餐,以手持之,細嚼慢咽。因為龍鳳腿實為“獅子頭”加柄(用豬肋骨做柄) 以手持握進食,別有風味。

龍鳳腿主料雞絲、蝦仁。將拌勻的雞絲、蝦仁均分在網油上,包成雞腿狀,放入七成熱油,炸熟即可。此菜色澤黃,外鬆內,內鮮嫩。

做法

【原料】雞絲450克、蝦仁100克。豬肉油150克、雞腿骨10克。雞蛋50克、白糖10克、辣醬油7.5克、鹽7.5克、紹酒20克、味精2克、蔥20克、胡椒粉3克、澱粉20克、花生油1250克(實耗油150克)。

【製 作過程】將雞絲、蝦仁同放碗內,加雞蛋、白糖、辣醬油、精鹽、紹酒,味精、蔥末和胡椒粉拌和待用。豬網油漂洗幹淨,切成10厘米見方的塊,將雞絲、蝦仁分 別放在網油上,雞腿骨擺放在網油的一端包成雞腿形。雞蛋加幹澱粉調和。油鍋上火,燒至七成熱(約175℃)時,將龍鳳腿坯逐個沾滿幹澱粉,再拖蛋糊,滾上 麵包粉,下入油鍋炸至淡黃色,將油鍋移至小火上炸1分鍾至熟,用漏勺撈出,整齊擺入盤中即成。

銀絲麵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銀 絲麵是江蘇省(常州、無錫)及上海市一帶的漢族傳統麵食小吃,為百年老店常州味香齋麵館於1912年所創製,已有百年的曆史。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 有麵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等特點。其做法是在麵粉中直接加入雞蛋清,再用細齒麵刀軋製成麵條,因麵條潔白如銀,纖細如絲,故而 得名。

做法

上白粉5公斤

雞蛋清750克

食堿40克幹

米粉500克(約耗75克)

青蒜末75克

白胡椒粉75克

味精50克

雞清湯(鹹味)7.5公斤

熟豬油375克

1. 將麵粉放入麵缸,中間扒窩,把食堿用清水500克溶化後倒入,再加入雞蛋清拌和,揉搓成雪花狀麵絮,15分鍾後,再反複搋揉均勻,然後上麵機軋製(雙層2 次,單層3次),在單層滾卷麵皮時撒幹米粉(防粘)。再後用細口麵刀,(33厘米有30個齒口)滾軋成50厘米長的銀絲生麵條。

2.將味精、熟豬油、青蒜末平均分放於50隻碗中,鐵鍋置旺火上,鍋內放清水15公斤燒沸,生麵條分2次煮熟,每隻碗內放入沸雞清湯(150克),然後將麵條均勻地撈入碗裏,撒上胡椒粉即成。

清水油麵筋

去無錫應該吃什麽?

簡介

清水油麵筋是江蘇省無錫市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無錫三大特產之一,創始於清鹹豐年間,已有近兩百年曆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該品以小麥蛋白質粉(穀芫粉)為原料,用素油炸製,成品大小均勻、金黃溜圓、油光閃亮、皮薄鬆脆。

油麵筋吃法多樣,既可加在各種素食中,也能與各種肉類配伍,炒、燒、煮湯均可。尤其是在油麵筋中塞進肉糜製成的肉釀麵筋,經得起久煮,不破不碎,口味極佳。

曆史文化

說 起油麵筋的來曆,最早還是尼姑庵裏的一位師太油炸出來的。過去去惠山,得經五裏街。五裏街梢有座大德橋,橋畔有座尼姑庵。這庵堂靠近惠山,環境清靜,四時 霸節菩薩生日,無錫城廂老太太來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時念七佛,在庵裏一住就是六七天。庵裏有個燒飯師太,燒出來的素齋有些名氣。俗話說“豆腐百葉,沒啥 花樣”,她燒出的就不一般,會翻名堂,味道又好。師太燒素齋,慣常用生麩當主料,紅燒的,炒絲的,煮湯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稱心滿意。逢到有錢人家太 太、小姐,師太用生麩配上細貨冬筍、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齋席上讚口不絕。經常來庵念佛人不斷,聞名來吃頓素齋的居士不少,無怪燒飯師太總是麩疲汰生麩, 浸浸一小缸。有回,原先約定來庵堂念佛坐夜的幾十個鄉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沒來。好幾桌素齋需用的生麩,燒飯師太早上已準備好了,怎不叫她發愁。生麩 是隔夜餿,一過夜就吃不得了。燒飯師太先是放些鹽在上生麩缸裏,還是放心不下,怕缸裏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試試開個油鍋,把生麩煎一煎,免得發餿,明朝仍 可燒素齋派用場。油鍋裏油多了些,待油一滾,師太怕生麩煎不透,特地剪成一個個小塊,手抓一把扔進油鍋,鏟刀翻了幾翻。嘿,真稀奇!隻見鍋裏一塊塊生麩膨 脹成一個個金黃澄亮的空心圓球,在滾油裏竄上竄下,師太用笊子撈起手指頭戳戳鬆脆、鼻頭聞聞噴香、嘴裏嚐嚐蠻鮮。她高興嗬,趕忙找來眾師太看看,眾口讚 好,還給這油炸生麩空心圓子起名“油麵筋”。燒飯師太心裏有了新算盤:庵裏素齋席上添上了一員主將!那還用說,燒飯師太手藝又強,從這以後,尼姑庵裏素 齋,清炒麵筋、釀麵筋麵筋筍片、麵筋湯,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隻怕素齋桌數開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風聲傳出去,各處庵堂、寺院也都學起樣來,素齋中 增添油麵筋花色。沒多久,無錫城裏開出一個個油麵筋店鋪。油麵筋進了千家萬戶,肉釀麵筋、麵筋炒肉絲、菜燒麵筋成了日常飯菜。至於那些飯店、菜館,廚師更 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燒出了好多道無錫的傳統名菜。

做法

小麥麵粉經過水洗(將麵粉加入適量水、少許食鹽,攪勻上勁,形成麵團,然後用清水反複搓洗),洗出的產品就是水麵筋。要是把水麵筋揉成小球,放在熱油鍋裏一炸,則會迅速膨脹變大,炸至金黃色撈出就成為極具特色的無錫清水油麵筋。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