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廣彩人物紋潘趣碗

(2016-01-25 04:10:57) 下一個
國寶華光 · 海上絲路係列 | 重彩華章:廣彩人物紋潘趣碗

“廣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開海以後出現的一個專門為了外銷的釉上彩瓷品種。曆經有清一代,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彩”一直是以外銷為主的彩瓷品種。

中 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陶瓷的外銷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至少在唐代,中國陶瓷已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並對輸出國的社會生活、飲食風俗、宗教 文化等各方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當時外銷的陶瓷品種,主要有邢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瓷器和河南鞏縣窯三彩陶器,以及廣東等南方地區一些窯口的產品。海 路外銷的路線,除了向東的日本和朝鮮半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港發,經東南亞,直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今肯尼亞一帶)。宋元是我國 瓷業迅猛發展的時期,南北方名窯眾多,定窯白瓷、磁州窯褐彩彩繪瓷、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德化窯白瓷和青白瓷、建窯和吉州窯的黑釉盞等,都是外銷 瓷的主要品種。當時外銷的路線仍是“廣州通海夷道”,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經過元代的迅速崛起,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並富有規 模,產品品種多樣,製作精美,迅速成為瓷器外銷的最重要角色。隨著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中國陶瓷的外銷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

歐洲從明 晚期開始便從景德鎮定製彩瓷。清康熙時期,從景德鎮定燒的瓷器需要運至廣州出口外銷,運輸過程中會因毀損等原因導致退貨而增加成本。為滿足外銷需求,商人 便從景德鎮直接購買素白瓷胎,到廣州彩繪燒造後直接出口外銷。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客觀上促生了“廣彩”。乾隆時期“一口通商”政策 的實施,讓廣州成為唯一的外銷口岸,更加促進了“廣彩”的繁榮。今天,歐美等地的博物館或私人珍藏中,仍能看到不少精美的清代“廣彩”瓷器。清代“廣彩” 外銷的器型,以餐飲用具為主,包括有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同時亦有少量的陳設器和其他日用器,如瓶、花盆、花插、燭台、盥洗室用器等。而在餐飲用具中, “潘趣碗”是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

“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華人稱之為賓治碗或潘趣碗。18—20世紀,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用於調製果酒。“潘趣碗”的大量出現,與18世紀以來歐 洲上層社會私人宴會日益流行有密切的關係。廣彩潘趣碗的紋飾通常有人物、風景和花鳥等,其中人物紋飾有繪中國人和洋人兩大類。而繪中國人的紋飾又包括了清 裝人物和明(古)裝人物兩個類別。繪清裝人物紋飾的中國瓷器主要見於“廣彩”,景德鎮瓷器極少見到。

無論在清代或是現在,無論是西方人或華 人,都習慣將描繪清裝人物圖案的廣彩瓷器稱為“滿大人”。“滿大人”是來自英文單詞mandarin的譯音,是歐洲最早進入中國的葡萄牙人對中國官員的稱 謂,出現在16世紀的明代晚期——當時來華的一些歐洲人的信函和日記等文獻中已出現這一詞匯。此後的明清時期,所有西方人都沿用了這個稱謂,與我國的少數 民族滿族之間並不存在任何關係。

廣彩瓷器中的“滿大人”紋飾,主要流行於雍正至嘉慶時期,以乾隆時期最盛,道光以後式微。其畫麵通常繪的是 著清裝的男子與著明裝的女子在一起的庭院生活場景,以休閑、愉悅、歡快為主題。“滿大人”紋飾的流行與式微,究其原因,一是,17—18世紀是歐洲“中國 熱”最為流行的時期,代表中國元素的最主要的載體正是中國瓷器,因此繪有“滿大人”圖案的中國瓷器更受歡迎。二是,18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歐洲人對中國的 了解不斷深入,“中國熱”逐步降溫。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下降,導致了“滿大人”圖案逐漸消失。

廣彩潘趣碗的紋飾,在 雍正至乾隆時期以通景為主;在乾隆中期以後基本為開光的形式。乾隆時期的廣彩,自身特點已經形成,是製作最為精美、色彩最為豐富亮麗、紋飾最為多姿多彩的 階段,人們以“式多奇巧”“歲無定樣”來形容之。這一時期的潘趣碗,除了常見的“滿大人”紋飾外,還有繪洋人的圖案,有表現休閑娛樂的“洋人狩獵圖”,以 及反映來華貿易的“洋人歸航圖”等。

道光至光緒時期,“廣彩”外銷的主要市場從歐洲移向美洲——主要是美國、古巴、墨西哥等地。廣彩瓷器的 彩料相對減少,以大紅、大綠、大金的豔麗色調為特色。紋飾圖案形成程式化的開光樣式。此時的潘趣碗,裏外均滿繪紋飾,基本不留白,色彩絢麗,人物紋飾全部 為明裝人物,表現熱鬧、喜慶的生活場景,有的加繪紋章。

因為是以外銷為主,廣彩瓷器在經濟貿易的過程中,承載了大量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內涵, 並因為華麗奪目、紋飾繪畫融會東西方藝術風格而深受歐美人士的喜愛。潘趣碗作為西方餐飲用具中的一種器物,也成為向我們展示當時的西方社會生活麵貌,以及 中西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方麵信息的載體之一。

(作者為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封麵圖為《清乾隆廣彩人物紋潘趣碗》,現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廣 彩

“廣彩”,是廣州地區的釉上彩瓷藝術,因大量使用金彩,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故又稱為“廣州織金彩瓷”。它始於清康熙末年,雍正時形成獨特風格,乾隆、嘉慶時大量生產,至今仍在流傳。

作 為外銷瓷,“廣彩”從起初模仿景德鎮彩瓷,逐漸發展成為融合傳統五彩、粉彩技藝,以及西方繪畫透視技法的獨具特色的彩瓷品種。“廣彩”常采用的顏色有10 多種,且每種顏色又能調出許多過渡色,采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種彩繪技法,在素白瓷胎上繪製出優美的花紋圖案,然後經過700℃— 750℃燒製而成。其彩繪工藝工序有七道——描線、填色、織金、填綠、鬥彩、包金口、燒花。與以景德鎮為代表的彩瓷不同,“廣彩”的特色在於,仿照中國緞 錦紋樣用金水織地作裝飾,色彩濃豔、構圖嚴謹、繪工精細、金碧輝煌,並融入西洋透視畫法,既有渲染,又不用玻璃白打底。“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 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麵”,可以看作是對“廣彩”的形象概括。

民國時期“廣彩”陷入低迷。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廣彩”藝人們的共同努力,“廣彩”又重煥光彩。2008年,“廣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技藝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

廣彩瓷器的分期及其特點

回家路推薦下文!

“廣彩”全稱為“廣州織金彩瓷”,是清代出現的一個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釉上彩瓷品種。它是將景德鎮所燒的白釉瓷坯運到廣州後,根據外商的需求,加以 彩繪,再經700—750℃烘烤而成。“廣彩”出現於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時期,融會五彩、粉彩等各種彩瓷的技法而產生,盛於乾隆、嘉慶,發展於道光至光緒 時期,終清一代不絕。民國時期受各種因素影響,一度陷入低穀。新中國成立後又重新煥發光彩。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4294119.htm
“廣彩”瓷藝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廣州作為對外貿易港口的得天獨厚的條件。18—19世紀,廣彩瓷器遠銷歐美和亞非各地,備受賞識及追崇。廣彩瓷器的常見 器形主要有陳設用器及日常用器。紋飾題材有徽章紋、人物紋、花鳥紋、風景紋、動物紋等,其藝術風格跟18世紀歐洲社會的洛可可風尚有著密切關係,體現出中 西文化交匯融合的特征。本文以廣彩瓷器的發展曆程為線索,希望通過對廣彩瓷器的分期,闡述廣彩各個時期的特點。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時期:應運而生的初創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次年下令於廣東廣州、江蘇鬆江,浙江寧波、福建廈門設置粵海關、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等四個海關,作為對外貿 易港口。此為中國曆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至此,中國海禁結束,海外貿易進入海關管理時期。此時外國來華貿易的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人重華瓷,在廣州訂貨 或來樣加工,因而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時期,是廣彩的初創階段,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此時無論是工匠、顏料、 素瓷胎都來自景德鎮,大多依照景德鎮彩瓷紋樣繪製,仍帶有較多的景德鎮彩瓷的痕跡,色彩的對比度不像後來那麽強烈,來樣加工的器物較少。定製的餐具和茶 具、咖啡具以單件或零星幾件的為多,成套定製的極少。因為在當時歐洲貴族階層中仍以使用全套的銀製器具為主,定製的單件餐具或茶具、咖啡具,是與他們原有 的銀製器具混合使用。定製的紋章瓷數量也不多。

此時廣彩自身的特色還不太明顯。器形主要有瓶、盤、碗等。用彩主要有西紅、幹大紅、法藍、茄 紫、大綠、二綠、麻色、金彩、黑彩等。紋飾有風景、花卉、紋章、人物等。人物有明裝人物和清裝人物(歐洲人稱之為“滿大人”)。繪畫人物的技法此時還是以 “設色人物”為主,即先勾勒出邊線再填彩。花卉中以傳統中國花卉為主,即題材上以牡丹、菊花、海棠等中國常見花卉為主,畫法是借鑒中國畫中的沒骨法,但已 引入西洋畫的技法,在彩料的渲染中初步體現出明暗關係和立體感。風景多為中國風景。西洋人物、西洋花卉、西洋風景此時還沒有出現。

乾隆、嘉慶時期:歲無定樣的成熟期

在18世紀至19世紀早期(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征已有記載。此時的廣彩瓷器多銷往 歐洲:“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逕越廣州。清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粵埠另雇 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清·劉子芬《竹園陶說》)。

色料方麵,與前期差不多, 鶴春、粉綠等過渡色使用自如,使畫麵更加多姿多彩,色彩的對比較前期強烈。開始少量使用黃彩。黃色釉彩在明清瓷器中本來是皇家禦用的顏色,民窯器是不能使 用的。但廣彩作為專供外銷的瓷器品種,在客戶需要的情況下,也稍有使用,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清末。在繪畫技法上,除了延續中國傳統畫法外,也引入西洋繪畫 技法,尤其是深受西方油畫的影響,用彩厚重。

歐洲定製的紋章瓷在此期最為大量。人物、花卉、庭院風景等紋飾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

中式人物仍然分別有明裝人物和清裝人物,但以“滿大人”的圖案更為多見。人物繪畫技法除了前期的“設色人物”外,開始出現“長行人物”,即人物的頭部、 衣領、袖口等個別關鍵部位用黑彩描出邊線,其餘部位不描邊線,直接用彩料寫出。這種技法對畫師的技術要求更高,並成為廣彩獨特的技法而流傳至今。人物紋飾 的內容多為輕鬆歡愉、充滿親情的庭院生活,不一定有什麽典故或故事。

花卉紋飾在此期除了原有的中式花卉,還出現了大量的西式花卉。描繪中式 花卉稱為“撻花頭”,即用水或油調色,不勾勒輪廓線,以彩料的濃淡和筆觸的輕重點染出花瓣的陰陽麵,使花卉表現出立體感,借鑒的是中國畫中的沒骨畫法。之 所以用“撻”字,是表現用筆的快速和靈活。此時的花卉紋飾有的隻是淡雅的折枝花卉,有的是繁花似錦,但總體風格還是比較雅致,不像道光以後的花、蝶、蟲、 果繪於一體般熱鬧。中式花卉通常繪日常生活常見的月季、芙蓉、海棠、菊花等。其中有一種紋飾稱八寶花,從乾隆晚期開始流行,極具時代特色。通常繪四組中式 花卉,花卉下麵以絲帶連結八寶,多繪於盤子,也有的繪於茶具和瓶子。這種紋飾有廣彩的,也有景德鎮青花的。這種紋飾在景德鎮瓷業和廣彩中又稱為 Fitzhugh(菲次休)。據說它的設計者是Thomas Fitzhugh——18世紀6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常駐廣州管理會主任(Council Chief),並且他常常喜歡定做這種紋飾的中國瓷器。菲次休紋飾盛行於18世紀80—90年代至19世紀,主要銷往美國。西洋花卉則用工筆畫出,用細致 的線條表現出花卉的明暗效果和立體感,通常畫的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花卉,清新淡雅。

在這一時期,西洋花卉、西洋人物、西式風景(包括山水和庭院)等紋飾都前所未有地大量出現,其中絕大部分應該是西方來樣稿定製的產品。

這一時期的廣彩,風格多樣。除了紋飾上有上述的或中或西、或中西合璧的多種形式外,紋飾布局也是有的繁密,有的疏朗。此時整套定製的餐具、茶具、咖啡具 增多;還出現了三個蓋罐(或蓋瓶)加兩個瓶的五件一套的組合器物,用於擺放在壁爐上陳設裝飾。瓶的形式除圓形外,還流行花瓣形扁瓶,也有方形瓶。瓶的造型 也豐富多樣,有長頸瓶、觀音瓶、雙耳瓶(龍耳、螭耳、魚耳等)、小天球瓶等。有的成對,有的單件。但瓶的體型以中小形為主,大瓶較少。大酒碗(潘趣碗)紋 飾有繪開光的,也有通景的,最有時代特色的紋飾是“十三行”(同樣是開光、通景均有)。“十三行”是當時專門從事外貿的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民間機構:鴉片戰 爭以前,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必須通過政府特許從事外貿的行商進行交易。行商的對外貿易,必須個人提出申請,由官府審核批準後才能進行。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廣東巡撫李士楨協同兩廣總督吳興祚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把廣州從事國內貿易的“金絲行”和從事外貿的“洋貨行”區別開來,分別收稅。“洋 貨行”簡稱洋行,又稱“十三行”或“十三夷館”。十三並非固定數目,多時達幾十家,最少時僅四家。其行商代表清政府管理海路邦交和對外貿易,對官府負有承 保和交納外洋稅餉、規範禮儀、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同時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廣東“十三行”最早的設於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簽訂於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的《南京條約》規定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口通商,並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承 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後不必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由此廢止了“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的特權,“十三行”從此日 趨沒落。因此廣彩中描繪“十三行”紋飾的器物出現於18世紀後半期,也就是“十三行”最為興盛的時期,常見的有大碗、大盤,一般繪六或七麵國旗。在此前和 此後都沒有此類紋飾出現。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廣彩製作最為精美,用彩最為豐富、明豔而不俗,產品種類也比較繁多,以“式多奇巧,歲無定樣”(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二)來 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而且這一時期(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也是廣彩瓷器出口量最大的時期。《中國陶瓷史》在清代瓷器輸出一節中談到:“美國旅行者 William Hickey於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工場後描述說:‘在一間長廳裏,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 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這種工場當時竟有一百多個,這也說明外銷瓷數量之大。”

道光至光緒時期:絢彩華麗的發展期

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道光至光緒時期),廣彩進入了另一個發展階段——色彩絢麗、形式逐步程式化的階段。

1710年左右德國麥森瓷廠成功生產出優質瓷器以後,歐洲自產的瓷器逐步開始與中國競爭市場,導致中國瓷器對歐洲的外銷自18世紀後期開始漸減。乾隆四 十九年(1784年)“中國皇後”號的首航成功,標誌著廣州一北美洲航線的成功開通:從紐約啟航,繞過南非好望角,穿過印度洋,到達澳門後再沿珠江而上, 最後到達廣州黃埔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美國商人又開通了美國至廣州的太平洋航線:從紐約港出發,繞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穿越太平洋直達廣 州。廣州至北美的航線開通後,廣彩的銷售市場主要轉向美國。與歐洲以社會上層為主要消費對象不同,廣彩瓷器在美國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美利堅民族熱情奔 放的性格,以及當時美國廣為流行的金色調裝飾風尚,導致了廣彩瓷器以濃烈的大紅、大綠、大金為裝飾的風格轉變,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這種裝飾風格構 圖豐滿、色彩絢麗、繁花似綿,成為廣彩的典型特色而延續至今。廣彩的“式多奇巧,歲無定樣”成為過去,逐步代之以程式化的風貌。在經曆道光時期短暫的過渡 之後,同治、光緒時期廣彩已完全進入程式化的階段。

在用彩方麵,這一時期主要使用西紅、幹大紅、綠彩、金彩、藍彩、麻色等。金彩的使用更為大量;藍彩是粉藍的顏色,摻入了較多的玻璃白,與前期的法藍(水青)有所不同;茄紫色已基本不見;麻色仍然是單用和與其他顏色搭配使用的都有。

在紋飾方麵,紋章圖案較前期大為減少,其中主要是美國定製的紋章瓷。人物紋、花鳥紋、山水風景紋仍是這時的主要紋飾題材。但西洋花卉、西洋人物、西洋風 景等紋樣已逐步消失,基本上以中國特色紋樣為主。這說明除了少量的紋章瓷是來樣定製的以外,其他來樣定製的瓷器較之前期數量大為減少,而以看樣或選樣定製 的瓷器為主。繪畫水平明顯較前期遜色。

人物紋飾方麵,此時可能是由於清朝在國際上的地位下降,已不見“滿大人”的紋樣。而乾隆、嘉慶時期歐 洲人來定製西洋人物紋樣瓷器的興盛階段也已過去,因此西洋人的紋飾也極為少見。此時基本上都是繪明裝人物,流行人物眾多、場麵喜慶的家庭生活或庭院生活圖 案。清晚期出現了少量的曆史故事題材,其他的主要還是反映沒有具體故事或典故的、輕鬆愉快的家庭或家族聚會的生活情景。此時人物的畫法更多地使用“折色人 物”,“長行人物”較少。

花鳥紋廣彩行話稱“散花雀”,包括有花有鳥、有花無鳥等形式,並且以花果和昆蟲融為一體最具時代特色。荔枝、佛手 瓜等嶺南特有的瓜果與花卉相融合,並加入蜜蜂、蜻蜓、蟬、蝴蝶、小鳥等常見的昆蟲和鳥類,使畫麵充滿生機,體現出嶺南四季如春、花果常盛的地方特色。有的 還加入龍、風、孔雀、鶴、雞等吉祥鳥類,寓意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此時花卉畫法基本上是“撻花頭”的傳統手法,西式花卉的紋樣和畫法已消失。

風景紋在道光時期仍有一定數量,但在同治、光緒時期則較少。

同、光時期流行花鳥與人物相結合的紋樣,以連續的“C”字形曲線畫出分隔的開光邊飾(廣彩俗稱“開鬥方”),根據不同器形的需要,通常是四開光或六個、八個開光,人物與花鳥圖案相對應地分布。這種就是廣彩程式化的典型風格,一直影響至今。

晚清時期,廣彩雖然在紋飾上比不上前期豐富多彩,並且顯現出程式化的單調和僵硬,但在器形上卻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了之前的瓶、罐等陳設器,以及成套的餐 具、茶具、咖啡具等實用器繼續生產外,一些盥洗室用器,如蓋盒(粉盒、肥皂或香皂盒)、蓋瓶(用於乘水)等也被大量定製外銷。還有燭台等,有西式和中式造 型,形式多樣。陳設用的瓶子大多體型較大,多在頸部附雙耳(龍、鳳、象、鶴、虺形等),在肩部附雙蟠虺,均塗金彩。瓶的高度多超過50厘米,有的超過 100厘米。

清末至民國時期:低迷期

清末至民國初期,廣彩瓷器在延續傳統風格的同時,因嶺南畫派畫家們的介入而出現了另外一 種風格——在瓷器彩繪畫中融入中國畫的技法,使廣彩畫麵中出現了類似淺絳彩和新彩的特點。繪畫題材有的暗寓了政治性。這種短暫的探索為廣彩的發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民國中期以後,因戰亂等原因,廣彩瓷器的生產大受衝擊,多移至港澳。此時廣彩瓷器的風格又回複到傳統之中。

清末至民國初年,以二高 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的部分先驅,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回到廣州後,他們與一些知識分子組成“廣東博物商會”, 並在廣州珠江南岸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設置畫室,表麵上從事彩瓷繪畫工作,實際上是作為支援民主革命活動的掩護。之所以取名“博物”,意指學習 西方變革維新、開啟民智。這些作品一改同、光以來廣彩瓷器大紅、大綠、大金的傳統,在用彩上雖然仍以墨彩、綠彩、黃彩、紅彩(主要用幹大紅,基本不見西 紅)、黃彩等為主,但用彩完全從濃烈轉變為清新淡雅。在繪畫技法上,使用中國文人畫的畫法,而完全擯棄了傳統廣彩的畫法,因而畫麵呈現出淺絳彩和新彩瓷器 的特點。題材上,有文人隱士圖,如謝靈運遊山圖、高士烹茶圖等;有山水圖、動物圖等;還有暗諷政治現狀、針砭時弊的題材,如“冷月棲篁”圖、“商量國賊要 顱頭”圖等。有的帶有底款,用紅彩書寫“廣東博物商會製”,或中英文的“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廣東博物商會”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1912年民國政 府建立後,它的使命便告結束,畫瓷活動也隨之結束。高劍父是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後,於1908年回到廣州,任同盟會廣東分會會長,隨後創辦“廣東博物商會” 的,因而這類瓷器的生產時間較短,當在1908年至1911年底之間,留下來的產品數量也不多。廣東博物商會除了繪製帶有政治寓意的作品外,也從其他瓷莊 承接外銷訂單。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彩繪瓷與廣彩是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它們隻是與晚清程式化的傳統廣彩並存的另一種風格的產品。但其彩繪風格對傳統 廣彩或多或少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民國中期,在“二戰”爆發之前,廣彩仍保持在較為繁盛的狀態,主要出口地是南北美洲。用彩、紋飾等方麵仍延續清代晚期的特點,平穩發展,乏善可陳。

上世紀20年代,廣彩瓷業開始逐步向港澳地區發展。抗戰爆發後,廣州於1938年淪陷,廣州的廣彩瓷業受到致命的打擊,大部分遷往港澳。直至1945年 抗戰勝利後,廣州的廣彩業才緩慢複蘇。在這個階段,廣彩瓷器的風格主要有兩種:銷往歐美的,仍以晚清延續下來的傳統風格為主;銷往省內及東南亞的,多模仿 景德鎮彩瓷和日本彩瓷的風格。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彩所用的白瓷胎選用日本胎的逐步增多,釉色更為潔白。用彩方麵,綠彩在這個時期的使用更 為廣泛,大綠、二綠、水綠、鶴春等,層次非常豐富。紅彩的使用相對減少。紋飾題材以人物和花鳥、龍風等吉祥圖案為主。“綠白菜”是此時多見的新創紋飾。動 物紋飾也較之前增多,除龍、鳳、鶴等傳統吉祥題材外,還出現了鹿、雞、鷹等紋飾,多為寫實風格。此時還出現了在瓷塑人物上加繪廣彩,這在傳統廣彩中是極為 少見的。在彩繪工藝上,逐步出現了膠印和貼紙。膠印即用刻有紋飾邊線的橡膠模板在瓷胎上印出圖案,再以人工在圖案上填彩。貼紙即把印好的已完成彩繪紋樣的 紙樣貼在瓷胎上,使紋飾印在瓷胎上後,直接進爐烘烤。這兩種方法適用於大批量生產的一般產品。,

新中國成立後:再創輝煌的創新發展期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從港、澳回穗參加祖國建設的廣彩技術人員和內地的技術人員一起,共同創造了廣彩瓷器的新輝煌,在繼承 傳統的同時,采取多元化及變革之路:一是內容題材較之傳統更為豐富,人物故事、山水風景、花果鳥蟲等都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拓展;二是在裝飾技法上出現了多 重性裝飾,出現了色上色、色上描金、堆彩、堆金、多種色地描花等新技法;三是彩繪技法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更加與其他藝術形式融會貫通;四是實現了產品的 轉型——從實用瓷逐步向陳設瓷、藝術瓷過渡。同時市場也在不斷擴大,不但外銷,也有內銷。外銷地除了歐美,也銷往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等地。器形仍以傳統的 瓶、碗、盤或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廣彩的發展,經曆了20世紀50-60年代的複興期、60-70年代的低迷期、 80年代至今的興盛發展期。在這個階段,廣彩的彩料因原來進口的琺琅彩料逐漸用完,因而逐步以自主研發的彩料代替,色彩較之傳統的更為鮮亮,彩料的中間 色、過渡色更為豐富。80年代後又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成功研製出低鉛彩料。彩繪技法為手工繪製與膠印、貼紙相結合,通常高檔品為全手工繪製,一般產品為 膠印和貼紙繪製。繪畫技法在傳統的基礎上也有所突破,更多地與景德鎮彩瓷和中國畫技法相融合。紋飾題材更加豐富。總體紋飾布局則大部分保留了繁密而不淩亂 的傳統風格。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州市政府從港澳召回部分廣彩老藝人,又從城鄉四周招聘了部分年輕工人,由老藝人帶徒授藝,培養廣彩設計與彩 繪的人才,使廣彩技藝在20世紀50-60年代進入了一個新的複興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紋飾多為花鳥、古裝人物(包括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曆史人物、古典 小說情景等)、龍鳳等傳統題材。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禁止進口中國貨,廣州生產的廣彩無法外銷美國,香港生產的廣彩瓷也必須全部改用日本白瓷 胎,並在器物底部用紅彩印上“JAPANESE PORCELAIN WARES
HAND DECORATETD IN HONG KONG”(日本瓷器,在香港手繪)字樣才能銷往美國。後來美國更進一步規定香港銷往美國的產品必須附有產地來源證明才能進入。

上世紀60-70年代,受到“文革”的衝擊,傳統人物題材中的“才子佳人”被視為“四舊”而不能生產,紋飾中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如反映工農兵、 社會主義新農村、少數民族的題材等等,但這些題材的產品無法出口。花鳥紋還是保留了傳統的特色。因而這一時期廣彩的出口量大減,生產嚴重受挫,有的廠家轉 而生產電子產品。

上世紀80-9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激勵下,廣彩進入了多元發展的時期。此時政府大力扶持廣彩的恢複和生產。80年代 初期,廣彩的出口地主要是美國,題材主要是花鳥與古裝人物相結合的所謂仿古瓷。此時因受到彩料中鉛含量問題的困擾,廣彩廠家一方麵自主研發出低鉛彩料,另 一方麵,也必須在產品底部印上紅彩的“Paint contain lead,may poison food,for decoration only”(彩料含鉛,會毒染食物,隻能作陳設用)字樣,方能出口。從80年代中期開始,除了原有的國營企業外,私營廣彩企業也迅速發展,業主主要為原廣 彩廠出來的業務骨幹。這時的廣彩,紋飾題材已不受政治上的限製,呈現出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局麵。每年的外銷活動,廠家都利用廣州春秋兩季出口商品交易會 直接與外商接洽,因而器形與紋飾也更貼近市場需求。90年代以來,因廣彩的主要外銷地中東地區戰亂,廣彩外銷備受挫擊。

進入21世紀,國家 與各級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力度。200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把廣彩列入了《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規定》,並頒行了《廣東省傳統 工藝美術保護規定實施方案》,其中把廣彩列為“近期需保護、搶救的重點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2008年,廣彩成功入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錄”,這將更有利於對廣彩瓷燒製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而當今的廣彩,也不斷地從國內外的其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 展。

廣彩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外銷瓷品種,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它一方麵因中國元素而吸引了追逐中國趣味的西方人,另一 方麵又融入西洋元素來迎合西方品味。它成為中西文化互動和交流的載體,兼容了中西文化的內涵,體現出人類文化與審美的多樣化。廣彩瓷器無疑為中國古代陶瓷 史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4294119.htm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