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窮國的生育率比富國高?

(2016-01-21 08:14:02) 下一個

/gkimage/lu/n3/5i/lun35i.png

家 庭越富有,規模也越小,這一人口結構轉型是現代曆史最顯著的現象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出生率放緩,馬爾薩斯有關人口壓力導致糧食危機的預言或將難以成真: 短期內,技術的發展會規避糧食短缺的問題;長期來看,人口數量會觸及一個天花板,人類也將得以幸存。世界人口現在有 70 億,在本世紀末這個數字會穩定在超出 100 億一點點。

不過,這種現象為何發生,一直難以索解,因為其他物種在生存環境改善後,生育率隻會提高而非降低。生物學家對人類生育問題的一般解釋是:人類會根據 環境變化選擇生育策略,其一為生態學家所謂 “r 選擇”(r-selection),即大量生育,但對每個後代都投入很少,這在嬰兒死亡率高的環境中奏效;其二為 “K 選擇”(K-selection),即生育數量少,但對後代個體的投入很大,以使後代具有更高的競爭力,從而比其他同輩人生育更多孫輩。

人口結構轉型實際就是由 r 選擇向 K 選擇轉變的過程。然而,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的安娜•古德曼(Anna Goodman)和同事最近在《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論文指出,K 選擇在現代社會並沒有產出成果。家庭生育數量少了,對後代個體投入也大了,得到的孫輩卻並沒有增多。

為了檢驗這一想法,古德曼考察了在瑞典中部城市烏普薩拉(Uppsala)的一個群體,總共大約有 1.4 萬人。這些人都是在 1915年 - 1929 年間出生於烏普薩拉大學醫院,他們及其後代的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生育情況等等信息,瑞典政府都進行了準確記錄。古德曼便是以此作為基本資料進行了研究。

古德曼發現,縮小家庭規模確實能夠提高後代的競爭力——子孫輩的學校成績更好、大學入學率更高、成年後收入更高,但並沒有出現生育率的提高,沒有帶 來任何明顯的演化益處。縮小後的家庭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繁殖下一代,K 選擇模式對子孫基因庫的貢獻逐代減弱。

這給生物學家帶來了很多疑問。如果 K 模式沒有產出成果(即更多子孫),那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存在才對。有一種可能的解釋:K 模式之所以不再生效,也許是因為遠古時期延續下來的心理模式不再適用於與現代社會的情境。這種解釋有可信之處,發達社會兒童死亡率幾近於零,人類采取 r 模式策略也未嚐不可,換言之,K 模式對 r 模式不再有優勢。

好在不同於肥胖症(古代心理機製不適應現代資本主義豐富物質環境的又一個例子),家庭規模變小並不會對家庭個體造成什麽危害。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人口結構轉型可能是唯一擋在人類走向生態危機這條滅亡之路上的東西。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