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四十年前談戀愛一定要去看電影,你知道為什麽嗎

(2016-01-13 08:41:09) 下一個

四十年前談戀愛一定要去看電影,你知道為什麽嗎

四十年前談戀愛一定要去看電影,你知道為什麽嗎

四十年前,除了市直機關禮堂,我們城市裏隻有三家大型電影院,名字分別叫人民電影院、解放電影院、工人電影院。就像當年最大的照相館都叫光明,最繁華的街道都叫中山路一樣,這三個電影院的名字在全國每個城市都有。

五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上至八十老太太,下至沒上學的娃娃,有誰沒進過電影院沒看過電影呢?尤其是小青年談戀愛,那是一定要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是不是開始交往了,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兩人一起去看過電影了!

為啥非要看電影才標誌著確定戀愛關係?原因很簡單,電影院光線暗,戀人們暗地裏拉個手兒、說個悄悄話易如反掌,再說配合著銀幕上的情節、音樂,也能更好地抒發感情。

況且那時候文化生活非常單調,沒有帶包間的飯館;沒有KTV,沒有咖啡館;也不能一起旅遊;更不能一起開房。除了有限的幾個公園,就隻有電影院是名正言順的去處了。

那時候電影票也十分便宜,在工資四五十塊錢的情況下,電影票一毛五一張,不存在2D、3D的區別,無論進口彩色大片還是國產片黑白片,統一票價。而且,很多機關單位還經常包場,免費發票給職工。即便你不舍得掏一毛五買票,也經常有電影票通過各種渠道流到你手上。

所以,在電影院談戀愛,成了青年男女最省錢、最省心的選擇。當然還可以乘機摸摸對方的小手。

不光青年男女,四十年前全民普及看電影。那時候的電影院也省事,隻有一個廳,一天隻放一個電影,循環放映,連拷貝都不用換。

電影廳還分樓上樓下,能容納上千人。今天很難想象的情景是:上千人被同一情緒感染,一起哭泣、一起歡呼、一起鼓掌。而那時候,電影院每天都上演這樣的情景。

那時候電影很少下片,一部電影能斷斷續續演幾年。如果有一部新電影降臨城市,電影院售票窗口就會排起長隊。下班路過的人一看到這長長的隊伍,就知道有好電影可看了,消息迅速傳遍城市的每個角落,全城的人都在談論這個電影:看了的人談論情節,沒看的人研究怎麽弄票。

改革開放後,電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尊榮,大廳改成若幹小廳,硬座椅改成了軟沙發,但看客寥寥。

剛 開始改成小廳時候,我去看電影,還沒演完,我習慣性站起來,準備退場。一站起來才發現,放映廳連我不到十個人。這不是千人大廳,再也沒必要為了避開洶湧的 散場人潮而早退了。千人大廳散場,就像一場暴動,一起來看電影的往往不能一起出門,必須到大門口的廣場上,才能在漸漸稀少的人群裏找到彼此。

明白了這個以後,我有點輕鬆,也有點失落。坐下來,第一次踏踏實實看完了結尾,悠閑地走出放映廳。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