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認識“姹紫”---姹紫無光確為真

(2015-07-11 22:10:37) 下一個

 孫瀛洲是已故陶瓷捐獻大家、文博鑒定學前輩、曾經的著名古董商、業界尊稱“老法師”並享有“宣德大王”盛譽的一代陶瓷先師。自2013年9月至 2014年5月,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在故宮景仁宮內展出,遴選孫先生捐獻的3000餘件文物中之百餘件精品獻於世人。相比故宮前幾次舉辦的“孫老”特 展,這次展覽並沒有顯得那麽“氣勢宏大”,以量示人。但幾件極其重要的文物一直深藏庫房,這次能夠陳列數月,也足以勾起愛好者的興致前來駐足。

  成化時期瓷器一直以纖秀精巧聞名遐邇,而這個時期的鬥彩瓷器也一直是古陶瓷領域熱衷談論的話題。成化鬥彩不僅因為出身名門,是明成化憲宗皇帝為寵妃萬 氏所特定燒製的“愛”的體現,更是自明代本朝就已經成為禦前賞玩之物,而備受珍視。明代晚期《萬曆野獲編》中就記載有“本朝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 德……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明朝人把成化鬥彩當做瑰寶,清朝人更是把成化鬥彩視如拱璧,帝王和貴族上層尤其珍重。清宮內各府造辦處檔 案記載道:“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記:圓明園來帖,太監劉希義交來成窯五彩瓷罐一件(無蓋)。傳旨,著做木樣呈覽。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 幾件。”可見帝王對成化鬥彩的嗜愛。

  不僅如此,成化鬥彩瓷的商業價值自古就被世人所重視。由於是宮廷禦用珍賞品,當時的成品量就少且胎釉精粹,所以至清代更是身價倍增。能夠擁有成化鬥彩 器物也絕非一般的富賈之士用錢能夠企及的。北京地區曾出土成化鬥彩葡萄杯一對,是清初重臣索尼的孫女、康熙第一任皇後黑舍裏生前的珍愛品。《紅樓夢》第四 十四回中也寫有“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裏麵放一隻成窯五彩小蓋盅,捧與賈母”的情節。足見,成化鬥彩瓷器在清代的珍貴 程度已並非單靠財力就能夠獵求,還需要相當的政治背景才能夠有幸得之。

  此次展覽中,故宮博物院院方特意展出成化鬥彩瓷中的一對絕品——成化鬥彩三秋杯,觀者有幸近距離一睹成化鬥彩精品的芳容。成化鬥彩三秋杯比大名鼎鼎的 成化鬥彩雞缸杯存世量更為稀少,大陸僅此兩件,世界其他博物館更是鳳毛麟角。這對成化絕品曾是孫老生前最為心愛之物。據孫老家人回憶,一貫節儉的父親當年 可謂傾囊而出,花費40根金條才收藏到這對稀世之寶。此後,時常一人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才拿出來賞玩,每每廢寢忘食,家人也是難得一見。而當子女看到的時 候,已經是1956年準備捐獻給故宮的前夜。

鬥彩以成化時期最為著名,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奇秀,胎質細潤晶瑩,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成化瓷器特別講究線條美,這對成化鬥彩三秋杯高 4.3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2.6厘米,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透過自然光可以清晰地看到杯外壁所繪的圖案。但見杯上淡雅的青料描繪出兩組山石 花草,一邊為野菊花,一邊為山梔子花,平塗的青花山石沒有表現過多繁複的皴法,因為成化時期的青花料是國產的平等青,故而藍色的青料中透出淡淡的紫豔與一 絲寧靜的灰;梔子、雛菊、蘭草從山石間隙長出,梔子花枝用鐵紅彩點綴碎碎的幾點果實,與灰藍色的山石形成反差,顯得格外清新,錯落有致。蝴蝶在蹁躚,蜜蜂 在勞作,動靜結合,栩栩如生,一派鄉居野景,躍然盅上。

  “三秋”本指秋天中的三個月份,這三個月既有豐收的喜悅,又懷揣來年的希望。忙碌田間,螽斯薨薨,喜蝶翩翩。此杯紋飾線條簡練,彩料凝重素雅,宛如一幅閑適悠哉的野景,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和生活本有的情趣。

  三秋杯之所以名貴不僅因為存世量稀少,更是由於蝴蝶翅膀上所用的紫色彩料。這種色如鐵赤,幹澀無光趨近於紫、褐相間的色調就是成化鬥彩獨一無二的“姹 紫”。“姹紫”一說來源“差紫”,本是形容“差強人意”之色。成化鬥彩品種,使用“姹紫”最多的就要屬帶有蝴蝶的瓷器。可惜的是,這種帶有神秘“紫彩”的 成化瓷器,全世界也才幾件而已。通過對幾類帶有“紫彩”的成化鬥彩瓷長期觀察,筆者認為當時成化“姹紫”一色並非是“燒差”的結果,而是有意為之。成化鬥 彩中的紫色彩料,應有兩類。一類紫彩的如同紫釉,呈玻璃質感。以成化紫彩龍紋小酒盅為代表,整條龍紋都敷有紫彩,彩釉光亮且通透感強,這種紫彩還大量應用 在成化時期其他的鬥彩器物上。而另一類就是以“三秋杯”為代表的“姹紫”蝴蝶上,紫彩顏色失透,呈磨砂狀。

  當時的工匠不知道用了何種配方的釉料,使得這種紫褐無光的色澤成為後世數朝無法仿效的特點,時至今日這種紫色彩料也是難以掌握的工藝難點,而成為鑒定 成化鬥彩瓷器的一大特點。這讓我想起曆史上“姹紫無光確為真”的鑒定名諺,這也是孫老當年結合實際鑒定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除此作品外,讓筆者聯想到故宮秘藏的另一件成化大量使用“姹紫”鬥彩的絕品——成化鬥彩九秋蓋盒。蓋盒上蝴蝶翅膀也大量使用了這種“姹紫”的工藝,也 是成化時期使用這種稀有“紫彩”最多的器物。這件成化鬥彩蓋盒與三秋杯題材相近,隻不過上麵的草蟲、花卉更為豐富,顯得熱鬧有餘,雅致稍遜。

“九”,數之極也。“九”作為最大陽數,在古代,代表著眾多的意思。而秋季三個月,剛好是九十日,故而“三秋”也可稱為“九秋”,“九秋”也暗含 “三秋”。據筆者了解,這件不足15厘米的小蓋盒目前隻有故宮珍藏的這件殘品存世,一直以來被視為成化鬥彩中的傳世孤品。筆者有幸收藏到幾塊同類的鬥彩標 本,借此次展覽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鑒定泰鬥耿寶昌前輩過眼。老人看後笑言:“看來孤品不孤了。”這讓學生不禁想起《論語》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的名 諺。

  或許並非院方特意安排,後殿孫老的捐贈展覽中,還有一件清代官窯琺琅彩“喜相逢”題材的料胎小瓶,竟然也描畫的是團蝶圖案,這兩件蝴蝶題材的文物借助這個機會得以獲得短暫的團聚,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巧合。

 

 圖一


圖二


關心和收藏瓷器的朋友對“姹紫”這個詞匯並不陌生,因為它和國寶級的明成化鬥彩瓷器緊密相連,“姹紫”是明成化朝獨有的色彩,耿寶昌先生,在他其所撰《明清瓷器鑒定》中談及成化鬥彩時說:“至於獨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鐵,表麵幹澀無光(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汙垢而刮削,損及彩釉),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所有後仿者,均望塵莫及。”所以“姹紫”是鑒別成化鬥彩的絕對依據,那些沒有“姹紫”色彩的成化瓷另當別論。

“姹紫”對鑒別成化鬥彩有如此的重要的意義,這就不能不引起愛瓷者 的重視,這就要深入研究和認識“姹紫”。但要研究“姹紫”難度不小,因為要研究“姹紫”就必須有很多帶有“姹紫”的成化瓷上手,這對於一般收藏者來說是極 大的障礙,成化瓷那樣珍稀,如何找來很多成化鬥彩瓷?即是陶瓷專家也不一定辦到,所以現在的資料中幾乎見不到專家們對“姹紫”的詳細論述,見到的論述也隻 是隻言片語而已,所有資料對“姹紫”的描述,都沒有超出耿寶昌先生描述的範籌,更無專門編輯的圖片展示。

在不可能找來很多成化鬥彩瓷上手研究的情況下,隻有借助圖片研究了,當然必須以公認的館藏瓷圖片為主要依據,兼顧其他較可信的圖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可窺見“姹紫”的全貌。這種分析方法雖是無奈,但也可大體看清“姹紫”的特點和不同特質。

以圖片的觀察分析可知,成化“姹紫”並非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不能 以一件器上的“姹紫”去認定另一件器上的“姹紫”,這主要是由於礦物顏料研磨粗細不同,質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會使燒成瓷器上的“姹紫”表現出顏色的厚 薄、色深、反光等方麵的差別,這些差別有時會讓人認為這不是一種顏色,這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研磨很細的“姹紫”在瓷器燒成後,會有反光現象,雖反光弱於其 他色料,但這卻背離了人們對“姹紫”的傳統認識,這可能跟燒成溫度也有關係。耿寶昌先生所說“姹紫”“表麵幹澀無光”,可能隻是目視的感覺,由圖片上看 “姹紫”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圖一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瓷盤,盤底中央深褐色色料應為“姹紫”,由圖片可見,其特點是顆粒較粗,顏色深,用料厚,色料明顯高出釉麵,而且有微弱反光。

圖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孫瀛洲先生所捐贈的明成化三秋杯,蝴蝶色料為“姹紫”,此“姹紫”明顯不同行於圖一,圖三是此杯蝴蝶的放大圖,其特點是色料細,施色薄而使色彩變淺,色料並不明顯高出釉麵,可能是照片拍攝角度原因,看不出反光。

         

          圖三 

 

   由以上兩件標準瓷器的情況可以看出“姹紫”在不同器件上的不同,由此可推知“姹紫”在其他成化鬥彩瓷上肯定也是千差萬別的。下麵是認為比較可信的的幾件成化鬥彩瓷的圖片,由此也可看出不同瓷器上“姹紫”的差別。

   

           

          圖四 “姹紫”色淺(可能是礦物顏料質量造成),凸於釉麵之上,有反光。

 

          
                         圖五  “姹紫”色淺,反光,凸於釉麵之上        


 

           
                    圖六  “姹紫”顆粒粗,色深,略反光

 

           
                     圖七  “姹紫”料薄顆粒粗,反光弱,顏料薄。

  

           
          圖八  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的成化喜鵲折枝花卉高足杯,“姹紫”顆粒特細,色彩特純,略高於釉麵,微反光,是質量最好的“姹紫”色料。

 

        
                 圖九  藏於大英博物博物館的成化鬥彩杯“姹紫”色淡而薄

      
      圖十此圖畫麵有些呆滯,杯壁厚,似是仿品,它的“姹紫”顆粒特粗,圖十一、圖十二是它蝴蝶的放大圖。

 

           
                      圖十一    放大的蝴蝶,色料粗似沙粒。

 

                

                       圖十二  蝴蝶放大圖,色料高凸於釉麵之上。

    

        

            

        圖十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仿宋官窯碗足凃的彩料就是“姹紫”。

    
     
       圖十四   上圖的“姹紫”塗料應是塗在瓷胎上二次燒成。本圖的“姹紫”,因是塗在燒前的幹坯上,色料漿液內吸,細料下沉,燒成後完全無光。 



20
20世紀50年代末,孫瀛洲先生認為出現在成化鬥彩瓷上的“紫”是原來燒造時所產生的異色疵.這種觀點早已被中國文物界普遍接受,但近年來景德鎮明禦器廠遺址出土了數以噸的成化瓷片,至今從未發現一片帶有“紫”的瓷片國內無論是文物界還是科技界幾乎沒有學者對出現在成化鬥彩上的“紫”提出疑問,並做深入的研究和考證英國大英博物館研究實驗室的科技人員,曾利用X熒光衍射分析儀對該館收藏的一件成化鬥彩高足杯上的“紫”進行過無損成分分析,確認“紫”是由1923年發生在紫禁城中建福宮的火災造成的色彩傷.



路傑
問瓷等原著【萬發編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