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外淘寶---如何鑒定元明清瓷器

(2015-06-28 12:36:40) 下一個

 





自從幾年前,文學城的一位網友用海外淘的瓷器在北京換了一套住房後,網友們的海外淘寶之風越來越烈。寶貝淘了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仿品,贗品和現代藝術品,甚至垃圾。經常有網友問我怎樣才能在海外淘到寶貝,也就是撿漏。說白了就是多學習,多實踐。古玩古董撿漏分為三種:

  第一種,知識撿漏。別人不懂的你懂,別人不了解的價值你了解,這樣你才能撿到漏,才有錢賺,所以要加強專業知道的學習和市場行情的了解。

  第二種,就是時間撿漏。今天,可能這件東西不值錢,價錢可能已經比較高了,但隻要這類的東西,是精品、稀少,今天,賺不到錢,過幾年,同樣能賺錢回來。

  第三種,就是冷門撿漏。很多一些藏品,價值嚴重性的被低估了,但他本身的價值,卻很高。比如:古籍善本、奇石、高古瓷等等

   曆史上最著名的“撿漏”不是價值連城的名畫和玉器,是一疊“廢紙”,“撿漏”者是乾隆年間散淡文人程偉元,他是曹雪芹的天涯知音,80回《紅樓夢》抄本 讓他對曹雪芹心生仰望。有一次他去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兒,在一處冷攤上發現一遝舊紙,上手一翻——是《紅樓夢》失傳後40回中的10回!雖然紙張略 殘,但筆墨仍在。程偉元隻花了幾個銅子兒卻為我們撿來了10回紅樓,其史學、文化價值不可用金錢估量!後來程偉元與高鄂對後40回“細加厘剔,截長補 短”,付諸印刷。

  撿漏需超常知識和實戰經驗。時下價值最高的“撿漏”發生在2005年。在北京某場拍賣會上,一位姓秦的業餘藏家對一件 流拍的清末黃緞袈裟頗感興趣。他發現這件“袈裟”與眾不同——往常的袈裟都是小塊布料拚湊而成,這一件卻是一整塊黃緞子,而且黃緞子裏麵還隱約透出精美的 花紋和文字。眼看著這件“袈裟”流拍,秦先生沒有聲張,第二天他來到拍賣公司點名要買這件流拍的“袈裟”。雙方很快以9萬元成交,他連夜拆開“袈裟”,裏 麵赫然藏著一件長2米、寬1.38米的緙絲“陀羅尼經被”。經被呈古銅色,采用雙麵緙織,正反麵都有緙絲紋飾,經專家鑒定,乃乾隆皇帝下葬時蓋在身上的禦 用經被。在2008年1月6號北京文久拍賣公司的“迎春拍賣會”上,這件經被拍出6550萬元!

  撿漏需要具備遠超常人的文玩知識和“實 戰”經驗,上麵一些例子聽起來有趣,“撿”的過程卻甘苦自知。“漏”越是刻意求之越不能得,越心不在焉越有緣,那些整天滿世界撿漏的人貪心太大,往往會落 入陷阱。況且,老祖宗留下來的古董就那麽多,老輩收藏家早已篩選過無數次,精品、上品越來越少,哪裏輕易撿到寶貝?馬未都稱:“收藏是個人與千軍萬馬作 戰,不死已經是英雄,別指望毫發無損”。當下造假、設局的手段遠比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高明,剛入門收藏的人一定得慎之又慎。

流落在海外的中華文物以元明清瓷器為多,如何在成千上萬的瓷器中,一眼看出元明清瓷器呢?一定要懂得下麵的專業知識。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 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麵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 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曆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 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裏紅大碗 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裏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製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 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麵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 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複見(永、宣隻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 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 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 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 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 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麵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 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複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 無物不有”的記載。隻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 (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台、繡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 盈華麗兼而有之,隻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麵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 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麵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 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 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製,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 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 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 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 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 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麵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征。文物 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裏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 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 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 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 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隻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 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隻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 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麵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 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裏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麵。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 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裏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 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裏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裏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 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 雖間或采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製,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 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製而有所謂“花無陰麵,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 異色的表裏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麵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 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 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 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 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 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隻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曆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 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麵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 仿名畫家的筆法。隻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隻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 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 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 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 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 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 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麵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 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征四海 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 (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係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麵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征,找出 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曆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 德瓷的回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 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複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 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複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 麵的特征,作全麵的分析研究。

Good luc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藝奇 回複 悄悄話 認識一個德國人做中國古董,在香港入貨,然後交給拍賣行拍賣。俺一知半解,但唐朝的古董是隨便淘的到的嗎?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滿池嬌' 的評論 :
我也很少有時間寫。業餘時間多去拍行和古玩市場。城裏大約有幾百人是愛好者。大漏沒撿到。小中漏是每周到有的。見海外收藏網haiwaishoucang.com.


Jarmy 2015-06-15 14:22:01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分享!文學城要有一個“寶貝收藏與鑒賞”壇就好了,喜歡看這類的文章和收藏!
萬發 2015-06-15 12:39:50
回複 '繁而簡' 的評論 :
同好。文學城有個時聚時散的古董幫。有在國外買國寶的大碗,有開古董店的,有專家級的,出手都在6位數以上。很少露臉。多數是業餘的愛好者,現在多聚在海外收藏網haiwaishoucang.com.
繁而簡 2015-06-15 12:02:03
回複 悄悄話 言簡意賅!希望先生多發一些經驗之談,為盼!敬禮!
滿池嬌 回複 悄悄話 不懂古董的,一知半解的在網上對古玩評頭論足,傳播道聽途說的撿漏故事;
真懂行的,什麽都不說。。
網絡真好玩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umiao' 的評論 :

歡迎五秒大才子啊。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黃魚' 的評論 : 有道理。
一些老藝人(有的曾經參與官窯),在50-70年代做出了一些最精致的東西。有的比官窯還好。在友誼商店換匯。雖然現在賣不出價,以後肯定會火起來。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房崇' 的評論 :
信息來源:看著怎樣保存字畫。中國文物網  截長補短”,其史學、文化價值不可用金錢估量!後來程偉元與高鄂對後40回“細加厘剔,但筆墨仍在。程偉元隻花了幾個銅子兒卻為我們撿來了10回紅樓,上手一翻——是《紅樓夢》失傳後40回中的10回!雖然紙張略殘,在一處冷攤上發現一遝舊紙,我不知道古玩古董收藏品藝術品怎麽樣才能撿到漏。80回《紅樓夢》抄本讓他對曹雪芹心生仰望。藝術品。有一次他去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兒,他是曹雪芹的天涯知音,名畫。“撿漏”者是乾隆年間散淡文人程偉元,是一疊“廢紙”。魄力..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房崇' 的評論 : 謝謝房大師指出。我不懂紅學。道聽途說來的。另外請教,印章刻字,‘子孫’二字,是不是可以讀‘子子孫孫’?
程偉元在120回本《紅樓夢序》中說,後40回中有20餘回是他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找到[2],剩餘10數回則得之於“鼓擔”,他和高鶚隻是“細加厘剔,截長補短”。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提到乾隆庚戌(1790):“雁隅以重價購抄本兩部,一為石頭記,八十回;一為紅樓夢,一百二十回,微有異同。”
大黃魚 回複 悄悄話 其實收藏的要旨隻有一點:隻買做工最精致的東西。做工精致的東西很難作假,做工粗糙的垃圾,一般來說都是假的即便是老的也還是垃圾。
房崇 回複 悄悄話 你說的程偉元撿到10回紅樓夢,根據何在?還是最著名?完全是無中生有。
wumiao 回複 悄悄話 罵程偉元和高鶚的很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