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華夏十大名醫簡介【一】

(2015-03-16 11:03:46) 下一個

    扁 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 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麽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 《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裏,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 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 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 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 裏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複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 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曆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近代曆史學家範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 創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 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桓侯聽了不以為 然,說:我沒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桓侯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 領,竅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作了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侯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桓侯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 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經過細致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 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隻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侯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 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愈。如今齊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隻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 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侯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 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讚賞不絕地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嚐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扁鵲不僅善於切脈和望診,而且善於運 用針灸、按摩、熨貼、砭石、手術和湯藥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 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從官)問道:“太子患什麽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氣 發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鵲進一步了解了太子發病的各種情況,就信心百倍地對中庶子說:”你進去通報虢君,就說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鵲能 “起死回生”,不肯去通報,而且嘲諷扁鵲說:“你既無上古名醫俞跗的本事,反而說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嬰兒也會知道你是騙人的!”扁鵲氣憤地說: “你這是從竹管裏望天。老實告訴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審察病人形態,就能說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試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該會鳴響,鼻翼該 會扇動,從其大腿摸到陰部也該是溫熱的。”聽到這裏,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為扁鵲雖沒有見過太子,但通過多次詢問,對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 道,說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隻得進去通報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驚,趕快出來接見扁鵲,說:“我久慕先生大名,隻是無緣拜見;先生路過我這小 國,幸虧主動來救助,這實在是寡人的幸運!有先生救助,我兒就能活命;沒有先生救助,就隻有把他的屍體埋在山溝罷了。”說著,“流涕長潸”,哭得好悲切。 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 醒過來。接著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複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 回生”之術。而他卻實事求是地說,並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沒有真正死去,他隻不過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而已。     

    從以上病例看出,扁鵲已經綜合運用了我國診病的“四診”原則—望、聞、問、切。他自說:“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這話已經充分表明扁鵲在臨床上運用了“四診”的診法。     

    可以說,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讚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 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 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曆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 一人”。     

    在治學上,扁鵲不滿足於一技一法,而 是根據客觀實際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數科,做到一專多能。比如,他到越國都城邯鄲,看到當地婦女患病較多,就在婦科病方麵下功夫,當了“帶下醫”,治好了 許多婦女的多年疾病;他到東周都城洛陽,看見當地許多老年人,患了視聽力衰退的疾病,就著眼於五官科疾病的研究,當了“耳目痹醫”,治好了許多老人的五官 病,使不少老人從耳聾眼花中恢複了健康;他到了秦國首都鹹陽,看到當地兒童的發病率很高,就研究兒童發病原因,當了“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的多發病。 由此可見,扁鵲不僅精通內科,還兼通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診斷上,不僅精通“切脈”,而且善於“望色、聽聲、寫形”;在治法上,不僅精通 針灸,還善於用砭石、熨貼、按摩、手術、湯藥等。可謂是一位多麵手的民間醫生。     

    在上古,神權高於一切。巫術占統治地 位。到了扁鵲的戰國時代,醫巫已經開始分業。扁鵲在醫學研究道路上完全拋棄巫醫那條死胡同。扁鵲曾明確宣告:“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為了捍衛祖 國的醫藥學,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當時,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麽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 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 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隻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裏,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 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殺害了扁鵲。     

    千百年來,扁鵲深為廣大人民所愛戴和崇敬,人們稱他為“能生死人”的“神醫”。在他行醫經過的共約四千化裏的路途上,曆代人民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築廟宇、朝香火。在伏道村扁鵲廟的牆上,有這樣一首詩,概括了他的一生,同時寄托了人民對他的哀思:     

    “昔為舍長時, 方伎未可錄。

    一遇長桑君, 古今皆歎服。     

    天地為至仁, 既死不能複。     

    先生妙藥石, 起虢效何速!     

    日月為至明, 覆盆不能燭。     

    先生具正眼, 毫厘窺肺腹。     

    誰知造物者, 禍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 反受庸醫辱。     

    千年廟前水, 猶學上池綠。     

    再拜乞一杯, 洗我胸中俗。”

張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曆代名醫圖讚》一詩讚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 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 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 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 “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 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誌做個能 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 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 其傳。何顒在《襄陽府誌》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 《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 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 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采眾方”, 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之一的王粲(字仲宣), 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 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 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麽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 “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麽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 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藥專業,很重視臨床實 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 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麽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 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 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歎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陷於少室山(《得漢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 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 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係 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係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 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 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 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 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複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曆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 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 曆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製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 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華 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據人 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 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 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貴,使華佗得以集中 精力於醫藥的研究上。《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 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 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 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 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於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 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 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人開辟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髒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這類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 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 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過,他們或者用於戰爭,或者用於暗殺,或者用於執弄,真正用於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華佗總結了這方麵的經驗,又觀察了人醉酒 時的沉睡狀態,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於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並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 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自從有了麻醉法,華佗的外科手術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 那些用針灸、湯藥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衝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後沒有什麽知覺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發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腸胃, 就割開洗滌,然後加以縫合,敷上藥膏。四五天傷口愈合,一個月左右,病就全好。華佗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一次,有個推車的病 人,曲著腳,大喊肚子痛。不久,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華佗切他的脈,按他的肚子,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因病勢凶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衝服 “麻沸散”,待麻醉後,又給他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得到曆代的推崇。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曆代名醫圖 讚》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五禽之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 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動作是模仿虎的撲動前肢、鹿的伸轉頭頸、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相傳華佗在許昌(縣名,在河南省)時, 天天指導許多瘦弱的人在曠地上作這個體操。說:“大家可以經常運動,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 便而欲食”。

    華佗除係統地接受古代的醫療經驗外, 還能很好地重視和應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一生遊曆了不少地方,到處采集草藥,向群眾學習醫藥知識。在向民間找藥的同時,還從民間搜集了不少單方,經常用這 些單方來治病。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見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東西,正乘車去醫治。病人呻吟著十分痛苦。華佗走上前去仔細診視了病人,就對他說: “你向路旁賣餅人家要三兩萍齏,加半碗酸醋,調好後吃下去病自然會好。”病人按他的話,吃了萍齏和醋,立即吐出一條象蛇那樣的寄生蟲,病也就真的好了。病 人把蟲掛在車邊去找華佗道謝。華佗的孩子恰好在門前玩耍,一眼看見,就說:“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進華佗家裏,見牆上正掛著幾十條同類的 蟲。華佗用這個民間單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華佗由於治學得法,醫術迅速提高,名 震遠近。他的同鄉曹操,常患頭風病,請了很多醫生治療,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高明,就請他醫治。華佗隻給他紮了一針,頭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發,就 強要華佗留在許昌做自己的侍醫,供他個人使喚。華佗稟性清高,不慕功利,不願做這種形同仆役的侍醫。加上他“去家思歸”就推說回家鄉找藥方,一去不返。曹 操幾次寫信要他回來,又派地方官吏去催。華佗又推說妻子病得厲害,不肯回來。曹操為此大發雷霆,專門派人到華佗家鄉去調查。他對派去的人說:“如果華佗的 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給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要是“虛詐”,就逮捕治罪。”不久,華佗被抓到許昌,曹操仍舊請他治病。華佗診斷之後,說:“丞相的病已經很 嚴重,不是針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還是給你服麻沸散,然後剖開頭顱,施行手術,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聽,勃然大怒,指著華佗厲聲斥道:“頭剖開了,人 還能活嗎?”他以為華佗要謀害他,就把華佗關到牢裏去準備殺掉。曹操的一位謀士請求說:“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曹操不聽,說:“不憂,天下 當無此鼠輩邪?”竟然把這位在醫學上有重大貢獻的醫生殺害了。臨死,華佗把在獄中整理好的醫著交給牢頭說:“此可以活人”。沒想到,這個牢頭害怕,不敢接 受。華佗隻好忍痛,“索火燒之”。

    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裏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     

    “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     

    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皇甫謐

    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曆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 (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 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 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 二十歲了,還是‘誌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誌苦學。從此以後,他 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對於針灸方麵的經驗,早在二千多年 前,我國醫家已進行了係統總結。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和馬三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 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複,錯 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 在困難麵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 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 規範的巨著—《黃帝 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十卷,一百二十八 篇。內容包括髒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的穴位六百五十四個(包括單穴四十八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 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係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唐代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 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一千六百多年 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     

    此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影響之深遠。



葛 洪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 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 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曆代名醫像讚》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遊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 後”。但這隻說出了他煉丹采藥,隱逸求仙的一麵。而他另外的一麵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製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 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樸子》是一部綜合 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 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 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 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曆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 《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葛洪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自經史 百家到短雜文章,共讀了近萬卷。就以他編寫《玉函方》(後縮短摘要寫成《肘後方》)來說,就閱讀了張仲景、華佗等醫書和百家雜方近千卷,“收拾奇異,捃拾 遺逸選而集之”(《肘後方》自序)。他對苦讀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說:“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不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世哉,誠 樂之自然也”(《抱樸子外篇·勖學》)。    

    葛洪不但重視學習書本知識,而且重視 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他樂於拜有知識的人做老師。他的從祖葛玄,在吳之時,煉丹學道,有一套本事,曾授給弟子鄭隱。葛洪知道後,就去拜鄭隱為師,把那套本 事學了過來。後來,到了廣東,他又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精於醫藥和煉丹的技術,見葛洪虛心好學,年青有為,就不但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並且把精 於灸術的女兒鮑姑也嫁給了他。     

    葛洪在向書本和群眾學習的同時,還特 別注意對客觀事物作深入細致的觀察。他的觀察力十分敏銳。這是他在學術上有所發現的重要條件之一。《肘後方》記載了他對各種病症長期觀察的結果,其中有許 多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從中可以找到他臨證細看的生動事例。例如,對沙虱病的記載:“山水間多有沙虱,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蟲在 水中著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鑽入皮裏。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後,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 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這種病,是由一種形似小紅蜘蛛的恙蟲的幼蟲(恙蟎)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流行於東南亞一帶、我國的台灣省和東南沿 海各省。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外才逐漸發現了恙蟲bing的病原是一種比細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體”,並弄清了攜帶病原的小紅蜘蛛的生活史。而他早在一 千六百年以前,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狀、發病的地點、感染的途徑、預後和預防,弄得較為清楚,還指出此病見於嶺南,與今天臨床所見竟無 二致,這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事。     

    書中還記載了一種叫瘈犬咬人引起的病 症,病人非常痛苦,隻要受到一點刺激,聽到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倒水的響聲也會抽風,因此,有人把這種病叫做“恐水病”。葛洪首創地應用狂犬 的腦敷貼在被咬傷的創口上,以治療狂犬病的方法。狂犬腦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質,到十九世紀法國巴斯德才作了證明。書中對天花(天行斑瘡)症狀、結核病(屍 注、鬼注)等的記載,都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他不僅明確記載了病狀和發病過程,而且還明確無誤地指出它們的傳染性。所以,稱他為“傳染病學專家”,一 點也不過分。     

    葛洪治學除了重視讀、問、看外,還十分重視實驗。這充分表現在他對煉丹術的研究上。葛洪在這方麵,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把煉丹術具體化、係統化了。他在羅浮山、日夜廝守丹爐,進行了許多實驗。反映出他孜孜不倦地進行實驗的精神。     

    在《抱樸子·內篇》裏,我們可以發 現,葛洪曾做過汞與丹砂還原變化的實驗。他在書中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紅色的硫化東,將它加熱後,分解出汞(水 銀);汞再與硫化合,又生成紅色硫化汞。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大成就。葛洪還在實驗中發現了多種有醫療價值 的化合物或礦物藥。至今,中醫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學實驗中得來的藥物。葛洪的煉丹術,後來傳到了西歐,也成了製藥化學發展的 基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