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遠兮,有誰能到盡頭?人生之短暫兮,走完則無悔!命運之不濟兮,無顧則不懼!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端午節和粽子

(2020-06-25 04:00:29) 下一個

《七絕》 兩首

年年粽子有餘香,代代相傳祭正陽。若是當今多義士,投河屍體堵長江。

先人端午祭屈原,後世唯知粽子甜。四麵楚歌王不顧,傾朝粉飾太平年。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正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天中節等等,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傳統上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最早粽子稱為“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粽子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竹葉包糯米,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但是,現在人們發現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是源於祭祖儀式,這種風俗在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都有保持。

 其實,無論是為了祭祖還是為了祭奠屈原,端午節吃粽子是後人賦予的內容。比如說,我們祭祖用豬頭,但不能說豬出現在人類祭祖儀式之後。粽子也一樣,不能因為吃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就斷定粽子是在屈原死後才有的。人類的飲食習慣和烹做方法與人類的進化、當時能夠找到的食材和烹調技術密切相關。在大米的出現之前,人們不可能有粽子吃;用竹葉或荷葉把米包起來成粽子,是因為當時的條件所致,與是否把它扔到河裏沒有關係。曆史上的中國人幾乎都是處於饑餓狀態,“民以食為天”,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找個借口,想辦法吃點好東西,是一種文化。現在人們富有了,你可以天天吃餃子、隨時吃粽子,八寶粥不一定要在冬至喝;海外在許多華人的商店門前,天天可以看到獻祭的豬頭肉。

文天祥的一首《五律》,“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是少見的對屈原和粽子的理解和評價。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當年的楚懷王是多麽的寬宏大量,隻是把三閭大夫屈原流放在外,無論是人身還是言論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偉大的《離騷》、《楚辭》等文學巨作。就那樣屈原都受不了委屈,接受不了一個漁夫給他的建議和規勸,竟然自絕於人民,投河自盡。屈原就是一個狂人,是屬於沽名釣譽之輩,為了所謂的“名聲”,可以犧牲一切,包括國家利益和個人生命。看看老鄧,就知道什麽是正真的大丈夫、英雄和偉人:能屈能伸、三起三落、舍小義而成大業。要是在當今社會,像他這樣的人,肯定在監獄裏呆一輩子,被剝奪政治權利終生,哪兒會給你“妄議”國家的機會,你可以寫得隻是《悔過書》。話又說回來,如果當代的高官們都像屈原那樣剛毅的話,別說一條汨羅江,就是長江,也會被屍體給堵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