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城外

現在沒什麽好介紹的.
正文

胡批三國

(2006-11-17 16:12:55) 下一個

我不姓胡,就不能胡批三國嗎?! 

最早聽到和三國有關的故事,還是4歲那年,我媽媽抱著我。現在回想起來,她給我講夏侯惇吃自己眼珠子的那個段子,意圖非常明顯。“。。。夏侯把射在眼睛上的箭拔了出來。結果連眼珠子也帶了出來。夏侯大吼一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然後,就把眼睛吃了。。。。。。”母親其實是想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父母對子女的重要,以及親人間的關係。但當時,我聽著這個故事,覺得毛骨悚然,做了好幾個晚上的噩夢。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摸摸自己的眼睛還在不在。 

後來,也聽過評書,看過原著以及小人書,電影和電視劇。但,所有的記憶都不如媽媽給我的學齡前教育來的重要。記得,媽媽最喜歡講的故事就是趙雲。以至於我都懷疑,如果媽媽生在三國時代,是否還會看上爸爸。唉,自古美人和英雄是相惜的,即使相隔萬裏與千年。。。。。。 

但是,我並不是特別喜歡趙雲。小時候,好像更喜歡呂布。那方天畫戟一揮,那兩軍陣前的灑脫;鳳儀亭前懷抱貂蟬,被董卓追殺,這場麵多像《泰坦尼克》裏麵,列昂那多被情敵追殺的場麵呀。好感動,好感動的。呂布其實是個性情中人,但毀就毀在性情之中了。因為一切太隨性,結果在大事上“拎不清”被劉備這個小人害了性命不說,千古傳說中還背負了“三姓家奴”的惡名。真冤!害得我這個呂布的粉絲,到現在還是灰頭土臉的,不敢公開承認自己崇拜呂布。。。。。。。嗬嗬。。。。。 

不過喜歡呂布是少年時代的事了。那時候特別不解的是,為什麽有一種說法,“老人們看三國,到了走麥城就不再看了。更有甚者,把三國的書都燒了。”因為,他們太愛關羽關老爺了。我那時候,也看過小人書裏的關老爺,覺得他是個大紅臉,人長的又胖嘟嘟的,有什麽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明白人們為什麽那麽敬重關雲長了。問問自己吧,那千裏走單騎,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曹操又是封爵,又是贈袍,可關老爺是怎麽做的呢?!他把曹操贈的新袍穿在外麵,而劉備贈送的舊袍仍然穿在裏麵。一個戰士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贏得你的敵人的尊重。關羽贏得了曹操的尊重。抗戰的時候,張自忠將軍贏得了日本士兵的尊重。所以,人可以有各種活法,雖然也會有走“背”字的時候,但是,還是那句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為大丈夫。當然,民間的另一種說法為:滾刀肉。嗬嗬。。。。。。。看來什麽事在不同的人嘴裏,說出來的味道是大相徑庭的。所以,讓他們說去吧。。。。。。。。!

 

京劇對三國的演繹是傳神的。它擁有影視所無法創造的意境。影視的東西,一切來的太實,反而給人臉譜化的感覺更強。讓觀眾失去了想象的空間。而京戲的寫意,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替代的。還記得馬連良的空城計嗎?舞台就那麽巴掌大的地方,卻讓觀眾的心中充斥著千軍萬馬。兩個老兵,在城牆外掃著地,誰都知道那戲裏的城牆是三合板糊的,但沒人關注這個。馬老板這時候,搖著他的羽毛扇,開始了他那獨特的西皮流水。一個字:帥!告訴大家,帥這個字,在李宇春出世之前就存在了!因為對馬老板演繹的諸葛佩服的五體投地,小時候特別懊悔,為什麽我媽媽沒給我生成個大舌頭。因為,馬老板就是個大舌頭,所以唱腔獨特呀。莫,莫,莫!錯,錯,錯! 

還記得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李法增來我家,告訴我爸爸央視選中他演諸葛亮了。姐姐的反應沒把我樂死:“什麽,你演諸葛?你那麽瘦!”。李老師很奇怪,“瘦為什麽不能演諸葛亮了?”後來,姐姐告訴我,她嘴裏說著“諸葛亮”腦子裏想的卻是“豬八戒”。嗬嗬。。。。。其實,記得那天做演員的李老師是來征詢做導演的爸爸,希望爸爸給他一些建議。我記得他當時說,他想讓諸葛不留胡子以此來區別京劇裏的諸葛。“想創新,是好事!”。我心裏想了,但沒胡子的諸葛有點像個二乙子。也許,李老師當時就預謀著演完這個角色後,可以給“飛利浦”剃須刀做廣告呢。也許廣告詞都設計好了:“演諸葛我登金鑾寶殿,剃胡子我隻用飛利浦剃須刀!” 

周瑜是我喜歡的另一個三國人物。那份喜歡,更多的是來自於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官襟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於是,在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留意身邊,哪個女孩子長的更像小喬。 

昨天,從網上下載了一出戲:珠簾寨。講的是古城會。那出戲總能讓我想起長征時候的朱毛會師。說來好像有點諷刺,但曆史有時候就是那麽驚人的相似。 

(西皮導板)
昔日有個三大賢,
(原板)
劉關張結義在桃園。
弟兄們徐州曾失散,
古城相逢又團圓。
關二爺馬上呼三弟,
張翼德在城樓怒發衝冠。
耳邊廂又聽
(流水)
人呐喊,
老蔡陽的人馬來到了古城邊。
城樓上助你三通鼓,
十麵旌旗壯壯威嚴。
嘩喇喇打罷了頭通鼓,
關二爺提刀跨雕鞍。
嘩喇喇打罷了二通鼓,
人有精神馬又歡。
嘩喇喇打罷了三通鼓,
蔡陽的人頭落在馬前。
一來是老兒命該喪,
二來弟兄得團圓。
賢弟休回長安轉,
就在這沙陀過幾年,
落得個清閑。

 http://www.maidee.com/program/79311 

“瑞士三百年的和平隻出了許多著名的報時鍾;而整個歐洲動蕩了300年,卻誕生了文藝複興。”我忘了這是哪部電影裏的台詞。但我覺得,我上輩子一定是生在三國時代的!好了,好了,不寫了,“。。。耳聽得風聲起,從東而降。。。。趁此時返夏口,再做主張”。。。。。。(借東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