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美蘇使世界處於毀滅邊緣

(2017-04-09 22:47:34) 下一個

美國拍到的古巴導彈部署情況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使世界處於毀滅邊緣。

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

時間回到1962年10月14日,美國的偵察機驚恐地發現:蘇聯軍隊正在距離美國海岸不到200公裏的古巴部署核導彈。肯尼迪感到非常震驚,因為蘇聯曾表示不會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就在9月運送導彈的蘇聯艦艇被發現時,中央情報局也向白宮報告說莫斯科不會這麽幹。

毫無疑問,事實證明之前美國的想法是錯的,蘇聯的不僅在古巴部署導彈,而且殺傷力巨大,這讓美國感到挑戰和羞辱。

 

 

為什麽蘇聯會這麽做呢?

原來,豬灣事件之後,美國對古巴實行全麵禁運。卡斯特羅深知自己勢單力薄,便於1962年7月派遣以自己的弟弟勞爾-卡斯特羅率領的代表團前往蘇聯請求幫助。赫魯曉夫深知,美國人不會容忍卡斯特羅政權的存在。如果蘇聯不采取決定性步驟保衛古巴,那麽將會引起其它拉美國家拋棄蘇聯,將大大降低蘇聯在全世界的地位。按照這個思路,蘇聯決心將古巴作為伸向西方深處的橋頭堡。

古巴,成為兩個陣營裏超級大國的一次比武場。

10月22日,怒火攻心的肯尼迪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要求蘇聯撤回導彈。他下令對古巴進行軍事封鎖,並要求美國軍隊“做好一切準備”。

 

 

赫魯曉夫也不甘示弱,他回應說,封鎖是“入侵行為”,可能會引發“世界核戰”。他明確表示:導彈繼續留在古巴。

沒辦法,肯尼迪下令戰略部隊進入最高級別的二級戒備狀態。60架攜帶核彈的B-52轟炸機不斷在距離蘇聯邊境數公裏的歐洲上空盤旋,隻待一聲令下便越過邊境將炸彈投向蘇聯的各大城市。有鷹派美國軍方人士則不斷建議,別等了,應該強攻。

10月26日,危機進一步升級。中央情報局發現,五個導彈發射架已經在古巴架設起來,並據此認為蘇聯人可以在幾分鍾之內將導彈從古巴射向紐約和華盛頓,投下威力百倍於廣島原子彈的核彈。倒計時已經開始。美國軍隊強硬派人士懇請肯尼迪下令盡快進攻古巴搗毀核設施,然後占領整個古巴並繳獲導彈,一勞永逸地推翻卡斯特羅政權。

有一種說法,在後來解密的資料中顯示,核戰爭真的曾一觸即發,或者說“已經”爆發,隻是由於某種原因命令沒有被執行。美軍曾向日本衝繩導彈部隊發出4枚導彈的發射命令,其中一枚的目標是蘇聯遠東地區,其餘3枚“可能是中國”。

如果這個命令被執行,世界大戰又將開始,而這一次是核戰爭,將世界送入毀滅的邊緣。

 

 

但幸運的是,衝繩現場發射指揮官判斷認為該指令錯誤,沒有進行導彈發射。隨後得知上述命令確實為誤發。肯尼迪的對於核戰爭打還是不打的猶豫心態暴露無遺。

赫魯曉夫也在猶豫。在克裏姆林宮內,赫魯曉夫說到:“這一次,我們距離核戰爭真的隻有兩個指頭的距離。”

大人物在猶豫不決,但一群小人物的熱血沸騰可能會成為引爆核戰爭的火藥桶。1962年10月27日,蘇聯B-59號潛艇的艦長瓦連京·薩維茨基已經被負責封鎖的美國艦艇困在水下兩天了。這艘老舊的潛艇無法浮上水麵更換空氣。

更令人不安的是,薩維茨基已經跟莫斯科失去聯係達24個小時了。突然,艦長和船員聽到了五次巨大的爆炸聲,就在潛艇上方,接著又是五次。這位年青艦長充滿了疑問:“是打仗了嗎?”事實上,爆炸聲是美國驅逐艦在向水裏投放“挖坑”炸彈。他們隻是想把蘇聯潛艇困在水下,而不是擊沉它。為了防止誤判,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曾派人通知蘇聯方麵,在封鎖行動的範圍內,針對古巴海域的蘇聯潛艇投擲的炸彈都是無害的。但由於未知的原因,薩維茨基卻不知道這一消息。他會怎麽做?難道下令發射秘密武器?

美國人直到1994年才知道,在此類潛艇上使用的武器,其威力與廣島原子彈相當,即核導彈。

這位年輕的艦長一旦擦槍走火或者頭腦發熱,世界末日即將降臨。

而這樣的情況真的可能發生,不論在美國還是蘇聯,一旦核戰爭的情緒被挑動起來,兩位總統內心都在發抖。肯尼迪和赫魯曉難得觀點一致了:為了避免毀滅性的戰爭,必須盡快停止這次交鋒。為此必須做出讓步。

因為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都參加過二戰,他們都擁有豐富的經驗,深知在如此緊張和複雜的情形之下,他們不可能控製一切。再加上雙方缺乏直接的交流渠道,克裏姆林宮和白宮之間著名的電話熱線是在導彈危機之後的1963年8月才建立起來,他們的信息往來常常會延遲幾個小時。任何一點小偏差,都有可能毀了這個世界。

雙方通過中間人迅速達成和解。蘇聯公開同意了移除在古巴的導彈,美方承諾不侵略古巴。10月28日晚,世界從毀滅邊緣重回正軌,人類曆史上最危險的一刻終於過去了。11月月底,美國對於古巴方麵的禁令結束。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