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2015-12-14 10:33:46) 下一個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607年前的今天,1408年12月14日 (農曆冬月廿七),永樂大典成書。聽上去似乎已離我們相當遙遠,但作為我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宏大的類書,無論從內容對後世文獻的影響,還是遺留的文物回購問題,依然影響到今天。

今晚與您分享《故宮國寶流傳宮外紀實》一書中關於《永樂大典》的內容,讓我們一同回顧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流失謎團。

輯合並包,條理參差

《永 樂大典》是明代一部大型綜合性的百科全書,全書共約3.7億字,分成22937卷,11095冊。該書以《洪武正韻》為綱,以韻統字,以字係事,內容包羅 萬象:“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采。誠以朝廷製作所關,務在詳備無遺,顯明易考。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 事,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製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庾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

該書的21條凡例從原則上規定了全書的收 錄範圍和編纂體例,但在具體的纂修過程中卻沒有嚴格遵循:“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與卷首凡例多不相應,殊乖編纂 之體。疑其始亦韻府之體,但每條備具始末,比《韻府》加詳。今每韻前所載事韻,其初稿也;繼以急於成書,遂不暇隨條采掇,而分隸以篇名;既而求竣益迫,更 不暇逐篇分析,而分隸以書名。故參差無緒,至於如此。”清代學者譏諷《永樂大典》是“割裂龐雜、漫無條理”。

盡管如此,《永樂大典》在中國 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人們還是從整體上肯定它保存中國文化的價值。清代大學者全祖望這樣評述:“其例乃用《洪武四聲韻》分部,以一 字為綱,即取十三經、二十一史、諸子百家無不類而列之,所謂因韻以統字,因字以係事者也。而皆直取全文,未嚐擅減片語。夫偶舉一事,即欲貫穿前古後今書 籍,斯原屬事勢所必不能。而《大典》輯合並包,不遺餘力,雖其間不無汗漫陵雜之失,然神魄亦大矣!”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正本流失,去向成謎

自 《永樂大典》正本問世以後,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這部書也一同北上,收藏在紫禁城文樓之中,從此,基本上就再沒有動過。明孝宗、明世宗喜愛讀書,多次用過此 書:明孝宗喜歡醫書, 曾下令將《永樂大典》中醫方抄錄出來,賞賜給太醫院;明世宗特別喜愛這部大書,吩咐將自己喜愛的數冊書籍放在身邊,這樣,在他的禦案上,每天都有幾冊有關 煉丹長壽的《永樂大典》。明世宗時,文樓失火,世宗一夜四次下詔,命令搶救《永樂大典》,正本完好無損。但世宗仍然不放心,吩咐重新抄錄一份,為《永樂大 典》副本,收藏於皇史宬,直到清康熙時期,前後曆時一百餘年。

明神宗時,《永樂大典》基本上依然完好。南京國子監祭酒陸可教曾經上書,建議皇帝刊印《永樂大典》。太史令李維楨說:“其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

明末時,情況就有些不妙了,《永樂大典》的去向成為謎案。

有專家認為,明末時,《永樂大典》就已經不在人世了。有的說毀於大火,有的說隨葬於帝陵,有的幹脆說去向不明。

明代史學家談遷認為,大約在明神宗時,《永樂大典》正本就已經失蹤,可能毀於大火。他說:“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

明末太監劉若愚熟悉明宮生活,特別注重明室收藏,可他也不知道《永樂大典》的下落:“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

清初史學家顧炎武也持這一看法,認為《永樂大典》,全部皆失。

康熙年間,大臣徐乾學等人奉旨入皇史宬檢閱書籍,發現《永樂大典》副本,清點後得知,副本已經殘缺,他認為:“鼎革時,亦有佚失。”

雍 正時,《永樂大典》副本改藏於翰林院敬一亭。雍正、乾隆年間纂修三禮,設立三禮書局,負責其事的學識淵博的大臣李紱、全祖望,在翰林院見過《永樂大典》副 本。全祖望興奮地猜測:《永樂大典》正本沒有丟失,而是收藏在後宮正宮的乾清宮。為此,他曾鄭重建議,對照正本,將副本補齊。直到清末時,大學者繆荃孫也 認同全祖望的看法,堅持正本收藏於乾清宮,毀於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

《永樂大典》的正本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謎案,可能是在明亡之際毀於戰火。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監守自盜,防不勝防

乾隆初年,建立天祿琳琅,一直沒有《永樂大典》正本的蹤影,《天祿琳琅書目初編》和《天祿琳琅書目續編》都沒有著錄。

乾 隆三十八年,設四庫全書館,組織儒臣纂修《四庫全書》。乾隆吩咐檢閱《永樂大典》,收輯佚書。總裁大臣紀昀清查的結果,《永樂大典》缺少1000餘 冊,2422卷。這兩千餘卷何時散佚,無從知曉,也沒有線索,紀昀隻能望而興歎。有人同意康熙時期徐乾學等人的說法,認為這些流失的書籍可能毀於明亡之 際。但也有人猜測,徐乾學等人是賊喊捉賊,應該是在康熙年間,總裁官徐乾學、高士奇、王鴻緒等大臣奉旨修書,入皇史宬查書,將部分書籍帶回家中,沒有歸 還。乾隆時,皇帝特地命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前往這些總裁官家中,探問這些皇宮秘籍的下落,並鄭重聲明:《永樂大典》是官家之物,即使當年拿 取,忘記歸還,也屬無意收藏,隻要交出歸還宮中,不予追究。可惜,連恐帶嚇,也無濟於事,一本沒有得到。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乾隆帝

乾 隆皇帝再三吩咐,尋訪《永樂大典》,但一直沒有找到正本、副本的足本。皇帝和與修大臣一再感慨《永樂大典》副本不全,眾人也在宮裏宮外可能存放書籍的地方 仔細尋找,並沒有發現正本,也沒有人提到《永樂大典》正本。這一萬餘冊的大型秘籍,如果在宮中,不可能不被發現。乾隆皇帝求書心切,猜想這些丟失的書籍可 能會在街巷書肆之中找到,特地派專人前往察訪,也沒有找到。

乾隆皇帝對《永樂大典》散佚十分惋惜,也無可奈何。他曾寫詩,這樣感歎:

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

乾隆皇帝對找到的《永樂大典》副本十分重視,派專人看護和保管。盡管如此,這部副本也差點被盜。乾隆三十九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費盡心機,竟然私自將《永樂大典》六冊帶回家中,不料書籍被人偷竊!黃壽齡四處尋找,沒有結果,隻好奏報。

乾隆皇帝得訊大怒,指責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乾隆吩咐,立即查詢明確,據實覆奏,並命令步軍統領尚書英廉嚴格訪查,緝拿竊賊。一時之間全城戒嚴,到處搜查。

因為門禁森嚴,搜查嚴密,全城大小書肆店鋪又不敢收購,這幾冊宮中之物的《永樂大典》一時無法脫手,盜賊萬般無奈,隻好在深夜悄悄將這六冊書籍放在大臣經過的禦河橋邊。

六冊秘籍失而複得,乾隆皇帝喜出望外,但依然餘恨未消,下令將纂修官黃壽齡罰俸三年!乾隆又命四庫全書館製訂嚴密措施,不許將宮中秘籍攜帶出宮。

《四庫全書》修成後,一些大臣打《永樂大典》的主意,奏稱《永樂大典》精華采盡,糟粕可捐,是多餘之物,可以棄之。

宮中秘籍,保存嚴密,當然不會貿然棄之。

嘉慶時期纂修《全唐文》,大臣曾奉旨入閣,利用《永樂大典》。

道光年間纂修《大清一統誌》,儒臣也曾檢閱和利用秘閣珍藏的《永樂大典》。

清 末時,秘閣書籍管理鬆懈,一些不良儒臣發現有機可乘,起了貪婪之心,費盡心機地偷竊宮中秘本《永樂大典》。據清末史官繆荃孫記載:翰林大臣文廷式等人,每 天早上進翰林院時,特地讓隨從攜帶一個包袱,內裝自己穿的棉袍。晚上離開翰林院時,這些貪婪的大臣將棉袍穿在身上,將秘閣《永樂大典》兩冊書籍打成同樣大 小的包袱,帶回自己家中。這些伎倆,巧妙偽裝,門衛如何知道?日複一日,月複一月,一百餘冊就這樣悄然消失。

不良翰林大臣偷竊《永樂大 典》,先有些害怕,後來發現沒人追究,也無人過問,沒有風險,於是漸漸膽大起來,公然倒賣。早眼饞皇宮秘籍的洋人,知道宮中秘本流失宮外,立即四處打探, 千方百計收購。他們暗中聯絡,以高價收購,每冊銀子10兩。這樣,大量《永樂大典》秘本流入洋人手中,帶出中國。

光緒元年(1875),清廷重修翰林院,清點秘本《永樂大典》,發現隻有將近5000冊,宮中秘本,丟失嚴重。可是大臣們的偷竊並沒有停止,仍在繼續,而且愈演愈烈。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帝師翁同龢奉旨入翰林院查閱書籍,發現《永樂大典》隻有800冊了!

外賊搶掠,散落全球

鹹 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洗劫圓明園,也拿走了大量宮廷珍藏的《永樂大典》。英國人對這些秘閣典籍興致最濃,拿得最多,這些秘籍很快被帶回 英國。四十年後,八國聯軍再次入侵北京,大肆搶劫,位於東交民巷的翰林院緊鄰使館,淪為戰場,貯存《永樂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慘遭不測,幾乎被毀,內中的 秘籍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於難的少部分書籍則橫七豎八地散落一地。有些士兵感覺這些書籍體積大,比較結實,幹脆將這些書籍當作磚頭或器物用,有的用作馬 槽,有的用於工事,有的幹脆鋪路!

英國大使館緊鄰翰林院,英國人盜竊和搶劫《永樂大典》最積極,收獲也最多。

《庚子使館被圍 記》一書作者這樣描述參與八國聯軍搶劫活動的英國軍人:翰林院裏的藏書排列成行,一望無盡。這些都是前人苦心經營的文字,都是手抄本,大約有數千萬卷!這 些典籍,與黃金等價。在猛烈的槍聲中,有人將火拋入翰林院中,無價之文字,大多被焚。龍式池子和井中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有綢麵華麗的書籍,都是手訂 本。也有善書者抄寫的文字,都被人隨意丟棄。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看見寶貴的皇宮秘籍如此之多,都是平時所不能見到的書籍,心中不忍,揀選搶歸。 自火光中尋覓一路,搶之而奔!……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亦一異事也!

經過一次次的浩劫,皇宮珍本《永樂大典》被侵略者搶劫之後,流散到世界各國,有的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有的被私人圖書館或者個人收存,還有一些出現在書肆、舊書店、捐賣行。

日本一直垂涎中國,是搶掠中國秘籍最多的國家,也一直千方百計地收購中國古籍,特別是皇宮秘籍。1914年,中國官員董康私自攜帶17冊宮廷秘籍《永樂大典》前往日本,被日本以低價收購,日本人喜出望外。

英 國人莫利遜創辦了莫利遜文庫,它就是日本東洋文庫的前身。莫利遜在庚子之變中參與了搶劫秘本《永樂大典》,搶到了6冊。莫利遜去世後,東洋文庫從莫利遜的 妻子手中接收了6冊《永樂大典》,並指示代理人,在北京等地全力收購《永樂大典》,不擇手段。這樣,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又獲得了多冊《永樂大典》。 1943年春天,東洋文庫獲得一個重要消息:嘉興大藏書樓嘉業堂,要出售所珍藏的《永樂大典》,共計49冊。東洋文庫決意要獲得這批秘本,開始費盡心機, 不擇手段。他們勾結大連滿鐵圖書館的鬆岡洋右,鬆岡洋右十分興奮,強行收購了這批珍本,收藏於滿鐵圖書館。

據記載,日本收藏中國皇宮秘本《永樂大典》多達55冊。

收藏《永樂大典》僅次於日本的是:美國45冊,英國37冊。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現存於洛杉磯聖瑪利諾(San Marino)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館和植物園的《永樂大典》第10270卷中的頁麵

中 國方麵一直在全力收購這批流失宮外的皇宮秘籍,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了110冊。後來商務印書館捐贈北京圖書館21冊,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移 贈11冊,天津副市長周叔弢捐贈1冊,以及蘇聯列寧圖書館轉贈從日本滿鐵圖書館收繳的52冊、蘇聯科學院捐贈的1冊,加上東德總理捐贈的3冊,共計199 冊。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4冊,燕京大學圖書館收藏1冊,加上私人收藏大約14冊,中國大陸共擁有218冊。另外,民國時期南京中央圖書館所藏6冊、中央研 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藏2冊,共計8冊,後被國民黨當局運往台灣。這樣,中國共有《永樂大典》226冊。

中國人很愛惜自己的文物,特別是皇宮珍寶秘籍,一直在千方百計地搜羅、調查和收購。

1920年,葉恭如在倫敦發現了《永樂大典》戲字韻1冊,立即買下,帶回中國。

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係圖書館將所藏搶劫來的珍本《永樂大典》11冊歸還給中國,由中國文化部接收,轉交北京圖書館。

1954年,蘇聯列寧圖書館將從日本滿鐵圖書館收繳的《永樂大典》52冊歸還給中國,由中國外交部接收,轉交給北京圖書館。

1954年,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蘇聯科學院將所藏《永樂大典》夢字韻1冊歸還中國代表團。

1955年,東德總理格羅提渥訪問中國,將在庚子之變中搶劫到德國、收藏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的《永樂大典》3冊歸還給中國。

——摘自《故宮國寶流傳宮外紀實》,向斯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永樂大典》的流失之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