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瓷路相逢

(2015-10-09 16:06:03) 下一個

它們,源自火與土,凝結著中國古代工匠的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6541007.htm
  智慧和心血。
  它們,堪稱早期的全球化商品,曾經漂洋過海,遠播世界每一個角落。
  它們,被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激發了各國商人的海上冒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航海神話。
  它們,是最稱職的文化使者,讓東方古國文明的光芒在一個個新大陸閃耀。
  它們,就是中國古代遺珍――清代外銷瓷。
  17世紀以來,大批中國瓷器進入西方市場,與茶葉、絲綢、家具等中國外銷商品在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一首17世紀流行歐洲的詩歌描繪了時人對中國瓷器的迷戀:
  去找那種瓷器吧,
  它那美麗在吸引我,在誘惑我。
  它來自一個新的世界,
  我們不可能看到更美的東西了。
  它是多麽迷人,多麽精美!
  它是中國的產品。
  正在廣州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名為《瓷路相逢――清代外銷瓷上的中國情調 與西方藝術》的專題展覽,就講述了外銷瓷貿易和瓷上繪畫的有趣故事。
  有別於近些年國內舉辦的外銷瓷展覽,這次展覽沒有以外銷瓷的類型或貿易曆史作為敘述的脈絡,而是獨辟蹊徑,重點解讀外銷瓷上的圖像藝術,為觀眾呈現18、19世紀通過瓷器貿易的特殊渠道,中西方文化與藝術互相傳播與交流的曆史。
   16世紀,葡萄牙人最先將青花瓷輸入歐洲,中國瓷器作坊開始專門為西方市場生產外銷瓷器產品,而廣州則是瓷器外銷的重要口岸之一。通過這種獨特的貿易商 品,中國風物、市井風情逐漸傳入歐洲,西方文化與藝術也慢慢流播中國,中西文明率先在中國瓷器上交匯。因此,外銷瓷不是單純的中國製造,而是東西方審美藝 術與中國製瓷工藝結合的產物。
  口岸與廣彩
  劉子芬《竹園陶說》記載:
  “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越廣州,清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
  這段文字記錄了清代的廣州在中西海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廣州本地外銷瓷廣彩的創燒過程。
  特殊定製
  1655年,隨荷蘭使節團抵達廣州的畫家約翰?紐荷芙(Johannes Nieuhof)曾寫下這樣的字句,來表達他對中國工匠的欽佩之情:
  “此間人民生性靈巧、刻苦且聰敏,對任何手藝製作一看即能學效。葡萄牙人從歐洲帶來式樣嶄新的金銀器物,他們都能勉力在短時間內仿製出來。”
  可見,當時來粵的西方人士對聚集在廣州口岸的中國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博采眾長的創造力留下了深刻印象。據有關資料顯示,西方商人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就向中國定製麵向歐洲市場、符合歐洲人飲食習慣的瓷器,也定製西方人喜愛的特殊紋樣。
  中國情調
  200多年前,遠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如何了解中國人的生活呢?除了商人遊記和使團報告的文字記載,我們從18、19世紀的外銷瓷上找到了新的答案。
   隨著外銷瓷貿易的發展,反映中國人家庭生活及郊遊、狩獵等休閑情景、中式家居及中式庭院、景德鎮禦窯廠、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等重要建築、中國文學名著和神 話故事人物等圖像紛紛被繪製在外銷瓷上。這些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圖像具有濃鬱的中國情調,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媒介。
  梧桐山水圖 案是清代外銷青花瓷中最常見的紋飾,在審美情趣和繪畫風格上深受當時文人畫的影響,具有典型的中國風情,深受西方人士喜愛。梧桐山水圖又被稱為“柳亭 圖”、“石橋圖”,以流水小橋、行人小舟、梧桐柳樹、亭台樓閣等元素為主,遠景重山疊峰,一片水光山色,猶如一幅幅空靈、淡雅的中國山水畫,令人心曠神 怡,生動展現了中國人向往的遠離煩囂、寧靜致遠的生活。
  從明中後期開始,外銷青花瓷中出現了許多反映中國人生活場景的繪畫,如嬰戲圖、仕女圖、狩獵圖等,具有濃厚的中國生活氣息。這些描繪中國人日常生活情景的圖像既凸顯了中國工匠的繪畫技藝,更因其所具有的中國文化內涵深受西方顧客喜愛。
   明末清初時期是中國戲劇小說發展的高峰時期,幾大名著如《西遊記》、《水滸傳》、《西廂記》等均在這一時期誕生。它們隨著戲曲、小說的流行而廣泛傳播, 受到新興市民階層的喜愛,也被大量運用在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瓷器裝飾上。清初康雍乾三代,這類題材被大量運用到外銷瓷的繪畫裝飾上,其中13世紀王實甫 創作的戲劇小說《西廂記》最受歡迎,受到中國消費者和西方顧客的喜愛。這或許是中國古典文化以外銷瓷為載體首次呈現在西方人麵前。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紋飾出現在瓷器上始見於魏晉時期,由簡至繁,到清代已趨成熟,題材廣泛,繪工精湛。康雍乾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中,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紋飾層出不窮,滿足了西方消費者對東方文明的好奇心和獵奇感。
  清康熙至道光年間,外銷歐美的廣彩瓷也出現了許多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清裝人物紋飾,西方人習慣稱之為“滿大人”(mandarin)圖案。這些圖案描繪的既有清代中國人家居生活,也有野外郊遊場景,生機盎然。
   “刀馬人”是指以刀(兵器)、馬(戰馬)、人(武士、戰將)三者為主題描繪《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記載的戰爭場麵的圖案。清 代外銷瓷上的“刀馬人”題材紋飾與當時歐洲社會處於戰爭和動亂的局勢吻合,受到歐洲消費者的追捧,在國內則相對少見。
  西風東漸
   中西瓷器貿易之初,買方以各國東印度公司為主,除了批量購買中國生產的瓷器,也有一些特殊訂製和來樣訂做的瓷器。後來出現私人貿易的訂單,專為某個家 族、個人或公司特殊訂做質量上乘的瓷器,價格昂貴。在此過程中,西方著名的港口、城市風光、重大曆史事件、神話故事、流行畫作、特殊設計圖案等通過外銷瓷 訂製的方式傳入中國,既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藝術史、社會史的重要材料,生動反映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有一種特殊的英國訂燒瓷,在 瓷器的邊緣繪製了對稱的兩座港口或貿易城市風光,這些港口和城市都是在18世紀中英貿易關係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如倫敦、普利茅斯、馬德拉斯、黃 埔、廣州等。這種訂燒瓷成為18世紀中英貿易曆史的重要見證,也成為兩200年前廣州、黃埔港風貌的珍貴圖像資料。
  西方神話故事圖案是18世紀西方訂燒瓷中的另一類品種,中國工匠采用歐洲繪畫技法,臨摹歐洲商人帶來的畫稿繪製而成。通過外銷瓷的訂製,西方神話故事以圖像形式傳入中國,其中蘊含了中國工匠對西方神話故事的理解和創新,是中西方藝術、文化結合的產物。
   在訂燒瓷中,還有一類特殊的紋樣,以歐美重大曆史事件為題材創作,許多甚至是直接以歐洲已有的反映這些曆史事件的版畫或油畫、銀幣圖案為摹本在瓷器上繪 製的。這類訂燒瓷很可能以康熙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訂製的“鹿特丹起義”紀念盤為開端,在這些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十幾年或幾十年後便出現了相同主題的外銷瓷, 成為溝通中西的媒介。
  Fitzhugh一詞源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名董事托馬斯?菲茨休(Thomas Fitzhugh),他於1780年親自設計並向中國訂製了一種特別紋樣的青花瓷器,這種紋樣由四組花卉環繞中心,花卉上還繪有蝴蝶、蜜蜂等小動物,被稱 為“菲茨休”(Fitzhugh)。
  歐洲名畫也是外銷瓷上常見的歐洲題材之一,油畫、水彩畫、銅版畫等畫種的圖像都成為外銷瓷裝飾圖案的來源。這些名畫問世以後數十年間,即以外銷瓷訂製的形式傳入中國,成為瓷工臨摹的畫稿,開創了中西方繪畫史、藝術史交流的一個獨特渠道。
   此外,紋章瓷(Armorial Porcelain)是16世紀以後暢銷歐美市場的一種外銷瓷,因瓷器上繪有歐洲貴族家族、城市、社團、公司的紋章或徽章,又被稱為“徽章瓷”。紋章瓷屬 於訂燒瓷,由中國工匠按照歐洲商人提供的種類、造型、式樣、紋飾、工期等彩繪燒製而成,既有中國傳統製瓷工藝特點,又體現了精美典雅的歐洲裝飾風格,更因 鐫刻歐洲貴族的徽章,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被視為外銷瓷中的官窯產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欣賞好文章,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