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揭一揭價值過億的元青花的底

(2015-08-24 09:58:20) 下一個

元青花的名字一聽就如雷貫耳。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拍賣了一件“鬼穀下山”元青花大罐,當時的成交價是2.3億,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這個罐子高27.5公分,腹徑為33公分,一共20來斤重,可以買兩噸黃金,這就是藝術的價值。近年來,元青花幾乎成了“價值過億”的代名詞。

 

青花瓷發端於唐代,但是,真正的大發展是在元帝國時期。元青花獨特的藝術價值、日益上漲的經濟價值和流傳甚少的現狀,使其成為古陶瓷界萬人矚目的巨星。

 

公元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國,揭開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頁。元帝國征服了歐亞許多民族,使其統治範圍橫跨歐亞兩洲,中西交通往來頻繁,海外貿易發達。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在國內有廣闊市場,也大量銷往海外。


    到14世紀以後,中國的青花瓷器就通過貿易的渠道輸往西亞、東南亞、南非、歐洲等地。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當時出口而保存至今的傳世品,以及古代遺址和墓葬發掘出土的發掘品兩類,其中傳世品主要集中於伊朗德黑蘭與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

 

文博專家斷言:作為在曆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瓷器品種,元青花的稀少與名貴毋庸置疑,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不超過400件。但與此同時,民間卻有“數以萬計”的元青花在出土和交易,民間藏家對其數量之巨、品質之優言之鑿鑿。

 

亦師亦友的文博專家人在悉尼西說過‘底有五髒六腑‘。說出了看瓷器一定要看底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來探一探價值過億的元青花的底。

古 陶瓷鑒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鑒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看瓷不看 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確,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製備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 息、施釉信息、窯具使用信息、裝燒信息、窯室火焰信息、出窯脫匣信息、後期修整信息……等等),還傳遞了瓷器的時間信息、流傳信息(出土或傳世)等等,瓷 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極難。所以觀察瓷器的底足對鑒定瓷器的真偽和年代意義重大。

元 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個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齊劃一。早些年也上手過國內部分元青花瓷,時間匆忙,也沒有留下特別深刻 的印象,反而不如後來陸續收集的圖象資料看得真切。故對元青花底足的觀察和領悟大多也是得自圖象資料,再就是親自在元代土層采集的瓷片中帶底者。以下所論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為主。所選圖片資料均為國內外館藏品中入藏時間早、有明確檔案記錄或明確出土地點者,近年入藏而無初始檔案或明確出土地點者,雖 國家級著名博物館亦不予選用,以保證討論材料的真實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盤類為大圈足。罐類也是大圈足。小盤和大碗為小圈足。瓶類適中,與瓶身成適當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為:大盤、大罐、瓶、小盤和大碗。前者圈足大於後者。

2、挖足之深淺:大瓶及玉壺春瓶為深圈足。中小瓶類為淺圈足。罐類都是淺圈足。大盤也是淺圈足。小盤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牆之寬窄:大瓶為窄牆。中小瓶類為寬足牆。罐類多為寬矮足牆。盤類為窄牆。

4、足端之形態:大瓶為扁平式泥鰍背(一般認為“泥鰍背”始於清代,這種見解看來不對了)。中小瓶類多為雙麵斜削(即“兩麵坡”),個別為單麵斜削(即外牆向裏斜削,內牆為直牆)。罐均為雙麵斜削,但坡麵很小。小圈足的盤和大碗為平切足。

5、 胎色:由於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紅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見度”也有異。顯然,不應該把土色、火石紅呈色、鐵鏽斑、黴斑及其它附著物的顏色視為 “胎色”。所謂胎色,應該指瓷器胎體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窯紅(火石紅)覆蓋,有的土沁滿布而未經清理(或隻略為清洗,土色仍在),這種情況下 辨認“胎色”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從辨認。辨認胎色最理想的狀態是從器物的破缺處(哪怕很小的磕點)觀察。其次為既無窯紅又無土沁,呈“本來麵目”者,這 種狀態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為底部清理比較徹底者。國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較徹底,有時火石紅也被磨去一些而見真正胎色(這種做法須有分寸);國內收 藏者許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許多根本無從觀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這樣四種:瑩白色(最好的一種胎色,有潤澤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種。說 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帶一點灰色調,不同於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帶有不明顯的淺紫斑點);薑黃色(胎質細而稍鬆)。

6、 胎質: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質堅致細膩,氣孔率極低,基本不吸水,叩之聲音渾厚響亮。部分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 一些瓷胎不夠致密,比較鬆軟,可能與燒成溫度有關。不少瓷胎表麵有鐵鏽斑點。鏽斑堅硬,不易去除,鏽色極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見鏽斑者。說明元青花 瓷的胎土含雜質(主要是鐵分子物質)還比較多,但如果使用含鐵分較高的墊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現鐵鏽斑點。區別主要是觀察鏽斑是從胎體析出還是由外部粘連 所致。如是後者,鐵鏽斑點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與墊圈、墊餅的接觸麵),外底中心地帶少有;如是前者,則分布比較沒有規律,外底中心地帶常可見之。還有一 點對鑒別很有參考意義,即大的鏽斑常呈現銀麵,有雲母般的光澤。

7、旋紋:修坯時大多已經修去,不見旋紋。也有少數保留,多為疏間距旋紋,絕無明清時的密旋紋。起刀點如逗號,幹脆利落,或帶起一個小乳丁。旋紋方向為左旋。

8、窯紅:大多不見窯紅,但也有少數有之。多為濃重的橘紅色,不見後世才有的“枇杷黃”。

9、砂底和釉底:絕大部分元青花瓷器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獅子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即是釉底(見圖319)。

10、 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一般呈青白釉色。為什麽會特地加上這些並不美觀的釉斑呢?經觀察,我發現 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即經常分布在圈足內牆根和外底邊沿的交接處,外底中心區域。這不就是經常會出現裂縫的地方嗎?由於胎泥的問題(如熟化程度不 夠)、成型的問題(如拉坯不勻)、瓷坯幹燥環境問題(查有關資料,元代尚沒有“晾曬池”這種玩意),所以生坯在幹燥過程中的坼裂現象當比較常見,這些釉斑 即是用來填補瓷坯縫隙的。再觀察釉斑呈圓形的很少,許多都是呈不規則長條狀的,又可證實我的推測。另外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說明此道理。現代一些元青花仿 品,也效仿釉斑,但因為作偽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揮灑,在不可能產生坼裂的部位也亂點一通,毫無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齊、具裝飾意 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並沒有裝飾意圖,哪有這樣整齊的分布?

圖313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元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底部

圖314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牡丹紋梅瓶底部

圖315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底部

圖316 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海水龍紋八棱梅瓶底部

圖317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雲龍紋梅瓶底部

圖318 遼寧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開光鬆竹梅紋八棱罐底部

圖319 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獅子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底部

圖320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蓮池魚藻紋罐底部

圖321 上海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底部

圖322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雲龍紋鋪首蓋罐底部

圖323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雲龍牡丹紋雙耳罐底部

圖324 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釉裏紅開光鏤花罐底部

圖325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菊花牡丹紋盤底部

圖326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元代青花麒麟牡丹紋菱口大盤底部

圖327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寶相花紋盤底部

圖329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牡丹紋盤底部

圖329 日本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元代青花牡丹紋盤底部

圖331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蕉葉紋出戟觚底部

圖332 九江市博物館藏元代青花菊花紋連座爐底

[照片源自:古董收藏,國公編輯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上流Man 回複 悄悄話 都是轎夫,包括作者。
從容天晴 回複 悄悄話 青花瓷原是俗物,怎麽就成了大雅的文物呢?
軍照 回複 悄悄話 長知識了, 學習了, 謝分享!
XC11 回複 悄悄話 炒作的結果,撐死值一萬塊
YellowPear 回複 悄悄話 價格這麽高是炒作的結果,史學價值遠大於美學價值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除非是在庫房,不然照不到底。瓷器看不到底,對斷代不放心。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承認這些東東是國寶,不過這價格也忒邪乎了點。開眼界了,謝謝。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不知道又要騙哪個貪官傻富了。。。
大黃魚 回複 悄悄話 屠龍術。然卵用?!
yinny自拍 回複 悄悄話 好資料,謝國公整理。
國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回家路' 的評論 : 回家兄好
回家路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Very Goo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