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曆史2

(2015-03-14 11:22:24) 下一個

  31、奠定三國鼎立之戰——赤壁鏖兵: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滅袁紹,統一北方之後,又揮軍南下,打算統一全國。這時,占據荊州的劉表剛剛死去,他的 次子劉琮繼位,在曹操大軍的威懾下,投降了曹操。原來投靠劉表的劉備,則與劉表的長子劉琦一道,率領大約兩萬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赤壁之戰後,全國的政 治局勢發生了一個新變化:曹操經過這次挫敗,退回到北方,勢力局限在北部中國,再也無力南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 帝,國號漢,建都成都,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魏、蜀、吳三國。

  32、火燒連營七百裏——彝族之戰:萬晨長江滾滾東流,奔過著名的三峽,衝出峽口,進入一望無垠的江漢平原。就在這峽口的下麵,平原的西端,長江的北 岸,現在矗立著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宜昌,三國時期,著名的吳蜀彝族之戰,就發生在這個地方。當時,蜀、吳雙方強弱之勢非常明顯。劉備是傾全國之兵,聲 勢浩大,吳隻以五萬之眾迎戰,蜀軍東進後連打勝仗,軍隊士氣旺盛,而吳軍恐慌懼怕的心理尚未完全消除,劉備據長江上遊,憑三峽天險,居高臨下,吳軍卻位居 下遊,地勢不利。造成這次勝敗結局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連遠在魏國的曹丕聽到這種情況,也對群臣說,劉備如此不知軍事,哪有連營七百裏可以和敵人作戰的 呢?可見彝族之戰吳勝蜀敗,並非偶然。雙方指揮上的正確與否,起了重要的作用。

  33、世襲的封官製——九品中正製的創立:“九品中正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魏王曹丕掌權時,采納穎川大地主、吏部尚書陳 群的建議,在各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的士人,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級,稱為“九品”。到 了隋朝,罷除了“九品中正之法”,創立“進士科”,開始實行科舉製,唐承隋製,全麵推行科舉取士辦法,正式完成從“九品中正製”的科舉製度的過渡。這是中 國古代選拔官吏製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從此而曆經宋、元、明、清,科舉製度成了地主入仕的基本途徑。推行幾個世紀的“九品中正製”,終於隨著士族地主的完全 衰落,而結束了。

  34、玄虛之大成——玄學興起:“玄學”是風行於魏晉時期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是何宴、王弼,所謂玄學,就是玄虛之學。它以精神性的“無”,作 為思想體係的核心,強調“以無為本”。玄學家們認為,萬事萬物這些實際存在的“有”都產生於“無”。這個“無”很神秘,看不見也不摸不著,“道之而無語, 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可見,這是精神性的東西。玄學家推重“三玄”,指的是道家名著《老子》、《莊子》和儒家經典《周易》,也是儒道之 說並蓄。正因有此特點,玄學比起兩漢時期的單純儒家說教,要具有更大的欺騙性。

  35、群獸狂鬥——八王之亂: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時,在統治階級內部,太後與皇後,皇後與太子,中央與諸候王,諸候王與諸候王之間,發生了一連串的 政治殘殺和戰爭。從公元291年起,先後有八個諸候王,為爭奪中央權力而相互攻殺,曆時16年之久,曆史上稱這次戰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爆發於 晉惠帝時,禍根卻在晉武帝司馬炎時就埋下了。“八王之亂”是西晉士族勢力惡性發展的產物,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凶惡、險毒、殘忍、腐朽等本性的一次集中暴露, 本來西晉統一後,由於戰亂減少,人民兵役、徭役負擔相對減輕,在勞動人民辛勤勞動下,晉武帝太康年間,社會上曾經呈現一些繁榮景象。“八王之亂”中,生產 遭到新的破壞,人民又重新陷入苦難深淵,西晉王朝也在這場群獸狂鬥、自相殘殺中走向滅亡,曆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混亂時期。

  36、小人得勢的惡作劇——候景之亂:在南朝梁武帝末年,發生了一段曆史鬧劇,叫“候景之亂”。候景是個反複無常的人,早年,他曾參加過六鎮起義,不 久即叛降北魏爾朱榮,充當先鋒,反過手來鎮壓葛榮起義,並因功升遷定州刺史,高歡滅朱榮後,候景又投靠高歡。公元548年,候景的軍隊襲取譙州,直逼長江 北岸,梁武帝聞訊,急忙派他的侄子,平北將軍蕭正德布防長江,保衛健康。經過130多天的攻圍城,終於破城,號稱“皇帝菩薩”的梁武帝,也成了候景的俘 虜,不久,梁武帝也被活活餓死,候景又推出個蕭綱,到公元551年,候景終於公開行動,逼近蕭棟“禪位”,親自粉墨登場,自立為漢帝。

  37、“髒滿一匹者死”的懲貪之舉——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後,經過三代,傳到拓跋宏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公元47年,孝文帝 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1)實行俸祿製;2)實行均田製;3)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孝文帝遷都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1)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 婚,鼓勵鮮卑人和漢人結婚。2)禁士民胡服,改說漢語;3)禁止說胡語,改說漢語。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他的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 展,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對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8、修身煉藥——道教創立:道教創立於東漢末期。相傳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曾把他的教師於吉傳給他的所謂神書——《太平清領書》,即後世所謂的 《太平經》,是道教最早的經典。於吉大約就是第一個總集道教經典,開始傳播道教的人。把原始道教篡改蛻變為封建統治階級禦用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為葛洪、 寇謙之、陸修靜和陶弘景等人。葛洪的《抱樸子》一書,被視為道教經典而受到尊奉。

  39、世界宗教的最早引進——佛教傳入我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紀時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創立,後來佛教徒尊稱他 為釋迦牟尼,到公元前3世紀,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開始廣為傳播,其後不久,西城諸國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佛教正式傳入我國,正是經過西域這條路線,而 時間則要晚一些。

  40、溝通南北五千裏——修建大運河:大運河是隋湯帝楊廣在位時開通的。隋朝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它以東都洛陽為中 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通航的範圍大大超過以往。這條大運河長達四五千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41、兄弟的血腥之爭——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的北門玄武門發動了一次政變,殺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齊王元吉,迫使唐 高祖李淵交出政權,曆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依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辦法,皇位應由長子李建成來繼承,但是,從太原起 兵一直到統一全國,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這一天,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伏兵於玄武門,發動襲擊。他親手射殺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諸軍並受 秦王處分”的命令,一場政變就迅速地結束了。6天以後,高祖隻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了皇帝,是為唐太宗。第二 年,改元貞觀。

  42、絕代盛世——貞觀之治:從貞觀元年(627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時期。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進行 了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規模。這個時期的封建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所以曆史上把這一時期譽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能夠廣泛聽取官僚地主的意見,並能注意判斷是非,擇善而從。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於納諫的一個。魏征敢於直諫,時常用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提醒太 宗,經常圍繞怎樣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太宗籌謀劃策。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說:“人用銅做鏡,可以見興亡,用人做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喪失一麵鏡子了!”直諫不易,納諫更難。唐太宗能納諫,所以魏征等人才敢直諫。

  43、按男丁繳“上交”的賦稅——租庸調製:公元619年,即李淵稱帝的第二年,唐朝製訂了租庸調製。5年以後,與均田製同時頒布執行,這種剝削製 度,是以男丁授田百畝為前提,所以它的基礎是均田製,史書上說,唐朝的賦役辦法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家身則有庸”。故簡稱租庸調製。

  44、公主外嫁和親——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至今還供奉著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來,西藏廣泛 流傳著許多有關文成公主的優美傳說。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鬆讚幹布做了讚普,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製政權,定都邏些。640 年,鬆讚幹布命大相祿東讚,帶著黃金5000兩和珍寶數百件來求婚。唐太宗終於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 吐蕃,鬆讚幹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到柏海迎接。他們在吐蕃的都城邏些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後,唐和吐蕃的關係日益密切。高宗時候,鬆讚幹布接 受唐朝給他的西海郡王的封號。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更加密切。

  45、要奪唐朝天下的大災難——安史之亂:安祿山的父親是西城人,母親是突厥族人,他曾幾次入長安朝見玄宗,並被楊貴妃收為養子。安祿山看到唐朝中央 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玄宗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認為有機可乘,陰謀叛亂,奪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祿山帶領軍隊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 範陽起兵,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安祿山占領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被他的大獨生子安慶緒殺死,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投降了唐 朝,然而安史集團內部仍舊不斷爭權奪利。史思明後來殺死了安慶緒,自立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這次戰爭前後延續8年,曆史上叫作“安史之 亂”,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46、封建割據勢力的興起——藩鎮割據: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唐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防範吐蕃、回紇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這 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當時又稱“方鎮”或“藩鎮”。藩鎮割據是從安史的降將開始的。763年,史朝義的叛軍從鄴城敗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將投降,並同 意他們就地擔任節度使;各藩鎮在經濟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鎮還竭力擴充軍隊,選練精兵。各藩鎮依恃強大的兵力財力,威脅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實際上都是土皇 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僧取經:明朝吳承恩的著名小說《西遊記》,描寫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人們所喜愛,其實,《西遊記》 是一部小說,隻有那個名叫玄奘的和尚,曆史上實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節都是作者的虛構,同曆史不相幹。玄奘13歲出家為僧,他感到當時的漢文佛經譯得 不完全、不確切,想親自到天竺去學佛經。於628年夏末,到達天竺北部。他首先從這裏沿著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遊曆了一些佛教勝跡。645年,玄奘帶著 650多部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了闊別18年的都城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極有興趣地聽他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玄奘還回憶旅途見聞,寫了 一本《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玄奘親曆的110國和傳聞的28國的情況,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國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裏蘭卡等 國家和地區。現在,《大唐西域記》已經譯成幾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48、使大規模出版成為現實——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紙發明以後,文字還要用手來抄寫,東漢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寫了《西京賦》,大家認為好,互相傳 抄,一時洛陽的紙都貴了。“洛陽紙貴”成了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典故,手抄書籍,輾轉傳抄,時間長了,錯誤越來越多。後來,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 術。史書上記載最早的雕版書,是唐太宗時刻印的長孫皇後寫的《女則》。

  49、突破靡華文學改革——古文運動:唐中葉,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導古文,形成社會性的古文運動,這才逐漸取代了駢文的地位。在古 文運動中貢獻最大的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字退之,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人們也稱他韓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他柳河東,唐順宗時候,他參加王叔 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員之一。後來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州刺史,死於柳州,所以後人又稱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間,他深入社會,了解人 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數民族,這對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影響。古文成了他表達自己的進步思想,反對當時腐朽勢力的有力武器,他的著作留下來的有《河東先生集》 四十五卷。

  50、黃袍加身的政變——陳橋兵變:趙匡胤為了奪取後周7歲皇帝的政權,布置了一幕“陳橋兵變”。960年的正月,正當後周君臣歡慶新春佳節的熱鬧時 刻,突然接到北方邊境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和契丹貴族聯合入寇,後周的執政大臣不辨真假,倉促決定派趙匡胤出兵抵禦。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到了陳橋驛。趙匡 義、趙普等人及隨征將領,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於是就立即回軍,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由於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因此他把國號改為“宋”,都城仍在汴京,這就是北宋王朝。趙匡胤還沒有完成南北統一的事業,於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續統一事業。一 直到979年,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

   51、大宋之恥——澶淵之盟:1005年1月,宋遼雙方達成了和議,規定北宋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曆 史上把這一次宋遼和議叫做“澶淵之盟”。當和議剛達成時,內侍誤傳輸銀絹300萬,宋真宗大吃一驚。後來聽說隻有30萬,宋真宗大吃一驚,後來聽說隻有 30萬,宋真宗又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宋朝談判的“勝利”,他還寫了詩叫大臣們唱和,表示慶祝。由於北宋王朝的軟弱無能,澶淵盟後,使得全國人民每年又增加 了額外的經濟負擔。

  52、印刷術的重大改革——畢昇創造活字印刷:北宋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裏,記述宋仁宗宗慶曆年間,平民出身的畢昇,首次發明了先進的活字印刷 術,畢昇生活在當時雕版印刷業中心之一的杭州。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分製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首先,用膠泥刻成如銅錢一樣薄的單字,經 火燒成十分堅硬的泥活字,一般常見字,都刻有好幾個同樣的活字。畢昇創造的泥活字原物和印成的書籍雖然未能留傳來、下來,但是他的這套活字印刷方法卻對後 代發生了很大的影響。畢昇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世界印刷術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53、亂世變法——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地主階級著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待方麵,曾經提出一整套的“新法”,並一度加以推行。王 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出身於普通官僚地主家庭。22歲時,通過考試中了進士,從此參加地方行政工作。年輕的皇帝宋神宗趙項上台以後,急於要改變積貧積 弱的局麵,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破格提拔了積極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內容有:1)農田水利法;2)方田均稅法;3)青苗法;4)免役 法;5)均輸法;6)市易法;7)保甲法。

  54、全國大一統——元朝的統一:元朝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蒙、漢等各族聯合政權,蒙古貴族於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之後,除了發動三次西征之外,同 時還派遣軍隊向南方進軍。到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之前,蒙古軍隊已經打敗了畏吾兒、西遼和西夏。1231年,蒙古軍滅金,與南宋王朝僅隔一條淮水,蒙古 貴族立即發動了長達40年之久的滅宋戰爭。忽必烈為了統治全國,決心采用“漢法”,並於1271年遷都燕京,建國號為元,元朝的建立標誌著蒙、漢各族地主 階級的進一步聯合,漢族封建統治製度在新王朝被延續了下來。

  55、建省的開始——行省製度的實行:元朝把我國各地劃為若幹行省,建立了行省製度,“行省”的名稱,金朝時就開始使用了。元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隨 著統治區域的擴大,設立了不少行中書省,以代表中書省在地方上行使職權,1287年,忽必烈在全國範圍內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元朝創設的 行省製度,是秦朝以來郡縣製度的發展,也是我國曆史上政治製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製度的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政治,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對明、清以及後來的政治製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56、中央集權體製的形成——明代官製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強化封建專製主義,加強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機構,進行了一係列的 改革。在中央,明初設中書省,置丞相,統率百官,總理政務,大都督府管軍事,都察院與大理寺掌糾察、刑法。1380年,朱元璋殺掉丞相胡惟庸之後,即廢除 中書省,不再置丞相,這樣,朝廷的行政、軍事與司法人權被分割而隸屬於幾個獨立的機關分掌,以互相牽製,防止專權。這些機構的官員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重大 事件,必須報請皇帝批準才能實行。巡撫之名起於洪武時期,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以巡撫之名視察陝西地方。1421年,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 解軍民疾苦,1430年,朱瞻基派遣禦史於謙等6人,分別以侍郎的官銜巡撫山西、河南等省,這時的巡撫,還屬臨時派遣,“事畢複命”。

  57、新軍事製度的創立——衛所製到募兵製: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創立了新的軍事製度——衛所製。衛所軍的來源有四類,第一是“從征”,即原來的農民 起義軍戰士,包括反元群雄各部的戰士;第二是“歸附”,即投降的元軍,第三是“謫發”,即因“罪”而罰充的官吏和士民,稱作“恩軍”或“長生軍”,第四是 “垛集”,即征調平民充軍,世代成為軍戶。

  58、法令的集大成——《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朱元璋總結曆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製定的法令條例。《大明律》共分三十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 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八議(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 議貴、議賓),以及吏律二卷、戶律七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條。

  59、知識分子千年追逐的夢——八股取士的創立:科舉製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襲用唐宋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 1370年,朱元璋頒發科舉詔令。參加科舉考試生員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題、起講、入手、起股、中 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

  60、皇位爭奪戰——靖難之變: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發 生了一場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皇位爭奪戰,曆史上稱為“靖難之變”。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70年,封為燕王。1389年封地北平。1398 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麵對諸弟被廢,自己權力被削的危機,便借朝賀改元之機,帶領世子朱高熾等人,親往南京,密 察虛實,以謀對策。朱棣回北平後,暗中加緊練兵,做篡奪皇位的準備,表麵一卜則偽裝重病在身,臥床不起。朱棣便乘機起事,一場封建統治階段內部爭奪皇位的 武裝鬥爭展開了。

  61、北京成為帝都——明成祖遷都北京: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得皇帝位,北京是他的興王之地,政治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朱元璋生前,臣僚中也 有人建議遷都北京,利用元朝舊有宮殿,可省民力。但朱元璋以為它是亡元舊都,根本不願考慮。朱棣即位,實現了都城北遷計劃,決定以北京為新都。1406 年,明令遷都,第二年五月,正式開始北京城的修建,從全國調集工匠、入夫,來到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