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唐宋銅鏡上的球類運動

(2015-02-23 01:25:38) 下一個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歲月裏,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實踐,古代的體育活動也不斷地被創造、豐富和發展起來了。從現存的古 代青銅器、墓葬壁畫、瓷器、銅鏡等古代遺留物上,經常能看到古代體育活動的圖案紋飾。作為延續時間長,曆朝曆代皆有的銅鏡,當然是古代體育活動紋飾的一個 很好的載體,在現存的古銅鏡上就有許多古代體育運動紋飾圖案。這些圖案有博局紋、蹴鞠、打馬球、狩獵紋、對弈紋等。到了唐宋時期,體育活動進入了一個鼎盛 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形式層出不窮地湧現出來,它們對於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都造成了深刻的影Ⅱ向。這一時期的許多體育活動,如 蕩秋千、放風箏、蹴鞠、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馬、遊獵、木射、角抵、相撲都非常興盛和繁榮。在這些體育活動中,蹴鞠和打馬球運動這兩種球類運動由於 流行範圍廣、時間長、參與人員眾多而成為當時最為流行、影響最大的兩種運動。正因為如此,在唐宋時期的銅鏡上出現了蹴鞠和打馬球的圖案可謂是名至實歸。現 就蹴鞠紋鏡、打馬球鏡這兩個唐宋時期的著名鏡種及這兩種比較典型和影響較大的運動的淵源作一簡要的探討。

打馬球鏡

唐代打馬球鏡,菱形,圓鈕。鏡的主紋為四騎士騎馬打球的場麵。四名騎士騎在馬上,有的高舉鞠杖,作搶球狀;有的俯身向前,鞠杖向下,作擊球狀。四馬馳 騁,四人搶球,整個畫麵氣氛緊張熱烈、流暢生動。打馬球亦稱擊鞠、打球、擊球,在唐代時稱為“擊鞠”。這種活動和古代的蹴鞠有很大的不同,玩馬球時遊戲者 騎於馬上,手執一柄頭部彎曲的棍子,用棍擊打地上的球(球是一種木球,其狀如拳,用堅韌的木材做成,中掏空,外塗顏色,並加以雕飾),最後用籌來計算勝 負。這種活動一是要求騎乘有很高的訓練程度,二是要求騎術非常嫻熟,以能與騎乘相配。馬球據說是在唐代時由波斯傳人的,當時稱為“波羅球”。“擊鞠”活動 實際上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但是當時這種活動尚處萌芽階段,還未定型化。到了唐代時,由於社會 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全麵繁榮,再加上唐代的馬術非常發達,當時西域大宛歲獻好馬,激發了唐代朝野對養馬和馬術的興趣,於是馬球也就在唐代廣泛開展起來了。唐 代的諸王和貴族們都非常喜歡打馬球,唐玄宗本人就是一個擊鞠的好手。他曾經參加過與吐蕃人進行的馬球比賽,結果把吐蕃人打得大敗。唐代的宮廷、京師和名城 中大都有馬球場,1956年在西安大明宮遺址中出土的一塊石碑上,刻有“含光殿馬球場”、“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的字樣,就是這方麵的一個明證。 1971年至1972年間,地處陝西乾縣的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在進行發掘時,在墓道西壁發現了一幅反映唐代打馬球活動的壁畫,畫麵上摹寫了打馬球的生動場 麵:奔馳的駿馬及手執一頭彎曲的球杖的騎手們在球場上追逐馬球,你爭我奪,形象栩栩如生,生動地反映了唐中宗統治時期馬球運動發展的盛況,壁畫表現了當時 人們備馬執杖迎接馬球比賽的場景。遼金時期,馬球活動仍然頗為流行,當時的統治者每年端午拜天儀式後都要舉行射柳、馬球諸戲。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皮匠溝遼 代1號墓葬壁畫,畫麵上球手們手執球杖,催馬奮進正在激烈進行馬球比賽,畫麵生動逼真,富有動感。宋代的馬球活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帝王和大臣們往往以此為 樂。宋孝宗就非常喜歡騎馬打球,他曾在宮中設立射馳場,時常親自參賽。在帝王的影響下,一些重視軍事的大臣也把打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重要手段。《宋史》卷 一九四《兵誌八》記載:“時試之弓弩,課之武藝。暇則馳馬擊球以為樂”。南宋陸遊有詩曰:“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打球築場一千步,閱馬列廄三 萬匹”。北宋末年,每逢三月三寶津樓舉行諸軍百戲,擊鞠便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節目,玩時還有“大打”、“小打”之分。一些宮中的婦女也十分喜歡打馬球,宋代 文人創作的許多《宮詞》中,就經常提到宮中的嬪妃們玩耍馬球時的情景。

蹴鞠紋鏡

南宋蹴鞠紋鏡, 圓形,圓鈕。鈕上方為一假山石。遠處有流雲,鈕下方地麵平整,飾有高浮雕人物四人。前麵一男一女,正在踢球,男子蹲步前傾作防守狀,女子正在踢球,小球離 地在女子腳尖之上。女子身後立一雙髻長裙侍女,男子身後一人,手執鈴狀物,似為裁判。天空流雲朵朵,草坪上太湖石屹立,一場男女娛樂嬉戲的足球賽正在進 行,畫麵極富家庭享樂生活的色彩。根據現有資料,蹴鞠活動在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十分普及。先秦時期就很盛行的蹴鞠活動,在漢魏時 期受到了皇帝和官僚士族們的極大喜愛。如西漢時的漢武帝、名將霍去病都是蹴鞠活動的愛好者。漢代帝王貴族們玩蹴鞠之戲時是在一種專門的地方進行的,即“鞠 城”。鞠城一般都挖在地下,其目的是為了不讓球滾到很遠的地方,免得人追逐奔跑起來勞累。《漢書·藝文誌》中還收有25篇蹴鞠經,描寫了有關當時帝王貴族 們蹴鞠玩樂的情況。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較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12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之球 數的多少決定勝負。漢代李尤《鞠室銘》中,對漢代蹴鞠活動中鞠場設置、比賽規則、比賽人數均有明確記述。唐宋時期,經過唐人宋人的改革,蹴鞠活動比以前更 為完善、豐富和有趣。唐代的蹴鞠其形製與漢代時有了很大的區別,漢代的鞠裏麵填充的是毛發,踢起來雖然很輕,但是彈性不好。到了唐代時,人們將其改為氣 球,外麵用皮革縫製成表殼,裏麵放上一個動物的胞,胞內充滿氣,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氣球”。這種球踢起來又輕巧又有彈性,比漢代的“鞠”要精巧、完美的 多。另外,漢代的蹴鞠是在地下的“鞠城”中進行的,到了唐代時,則改為在球場中進行。《隋唐嘉話》中雲:“駙馬楊慎至油灑地,以築球場。”這種球場既寬廣 又平坦,踢起球來當然要舒服有趣的多了。
唐宋時蹴鞠開始走向民間。唐代時期的平民百姓到了寒食、清明之時,便紛紛地玩起了蹴鞠。杜甫《清明 二首》詩雲:“蹴鞠屢過飛鳥上,萬裏秋千習俗同。”描寫的就是當時民間在清明時進行蹴鞠遊戲的情狀。兒童們也對蹴鞠遊戲非常喜歡,每逢春暖花開之時,就紛 紛來到戶外一展身手。宋蘇漢臣的《長春百子圖》生動地描繪和再現了當時兒童們愉快地進行蹴鞠活動的場景。清代漆繪銅牌上也表現有兒童蹴鞠情景,銅牌表麵飾 紅漆,長方形,四角微凹。圖案中二兒童作蹴鞠遊戲狀,背景有鬆樹、樓閣掩映,頗富情趣。宋代的民間蹴鞠活動更為普及,而且還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蹴鞠活動的 民間組織,如圓社、蹴鞠打球社等等。“球而優則仕”,宋代的高俅甚至因為球技高超而得到宋徽宗的賞識,成為權高位重的寵臣,可見宋代蹴鞠活動是多麽流行。 蹴鞠活動到了明清時期都十分盛行,明代的蹴鞠活動不但經常在男子中廣泛開展,而且也得到了廣大婦女的喜愛,從當時的《蹴鞠譜·坐蹬十三解》中記載的一些如 表(婦人)、用表(使女)、蒼老(老婦)、水表(娼妓)、嗟表(少女)、五角表(村婦)之類的圓社行話來看,當時的蹴鞠活動已經廣泛普及於廣大婦女之中。 清代時的女子蹴鞠活動也比較活躍,李漁《美人踢球詩》雲:“蹴鞠當場二月天,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麵花含露,塵拂蛾眉柳帶煙……”詩中描繪了當時的上層 婦女玩耍蹴鞠遊戲時那種嬌柔、多姿的情態。
這兩種古鏡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球類運動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通過它們,我們了解了唐宋時期的社會風情,了解了我國悠久的體育運動史,了解了我們勤勞智慧的先民不僅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