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大的國家級博物館,自1949年以來,曾先後大量接受私人捐獻的文物。20世紀50、60年代,孫瀛洲先生將自己珍藏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豐富了故宮的收藏,特別是在故宮新入藏的陶瓷類文物中,孫瀛洲先生的捐獻品首屈一指,不但數量大,而且品質精,其中不乏名窯珍品。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的研究及鑒定工 作。他生前曾將自己的鑒定經驗加以總結並發表,同時熱情培養青年一代文物工作者,為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和培養博物館界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孫瀛洲先 生誕辰110周年,為了緬懷孫瀛洲先生為故宮博物院、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們特從其捐獻的眾多陶瓷珍品中遴選出60件舉辦展覽,以示紀 念。 孫瀛洲(1893-1966年),河北冀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鋪學徒, 好學,在學徒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文物基礎知識。1923年在京開辦“敦華齋”古玩鋪,因經營有方,並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從而成為當時著名的古玩經營者。他對經手的文物仔細觀察、記錄,綜合比較,找出規律,逐漸積累起豐富的鑒定經驗。後將經營方向集中在中國古陶瓷方麵,從晉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到明、清官窯瓷器無不涉獵。尤其對明清瓷器情有獨鍾,大量購藏,並進行深入研究。為了解明清瓷器的製作工藝,探索鑒定其真、贗的規律,他甚至多次到景德鎮仿燒明清瓷器。 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工作。在20世紀50、60年代,孫先生曾先後數次將家藏文物3000餘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充實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僅陶瓷一項即占2000多件,其中明代成化鬥彩菊碟紋杯等25件珍貴瓷器被定為一級文物,孫先生因此獲得了國家的獎勵。 更值得一提的是,孫先生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憑藉自己豐富的文物鑒定經驗,尤其是在古陶瓷鑒定方麵所具備的高深的造詣,對故宮博物院所藏陶瓷進行了重新 鑒定。他生前還熱心培養了一批文物鑒定人才,有的已成為當今古陶瓷鑒定的“泰鬥”。至今一談到孫老,凡曾與其共事者,莫不感到受益匪淺。在故宮陶瓷組工作 人員的協助下,孫先生曾對古陶瓷鑒定經驗進行總結,先後發表了《試談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元明清瓷器鑒定》等有關瓷器研究及鑒定的論文8篇。文章中所歸納的鑒定經驗至今仍對古陶瓷鑒定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耄耋之年憶恩師 耿寶昌 孫瀛洲先生(1893-1966年)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陶瓷學專家,是集收藏、鑒賞、學術研究於一身的知名人士,是文物界、博物館界的先輩之一。他畢生從事古代陶瓷及其它類工藝美術品的收藏和鑒定、研究工作,重點在古陶瓷方麵。他名溢四海,在世時即被同仁們譽為“老法師”、“宣德大王”。 孫老秉性豪爽,思想開明。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他義賣了一批珍貴文物,所籌款悉數捐獻國家。1956年,他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心切,毅然將其精心收藏 的各類文物精品3,000餘件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僅陶瓷一項,當時定為國家館藏一級品的就有23件。這番愛國 的驚世義舉為許多收藏家、鑒賞家望塵莫及,孫老受到了國家的獎勵與表彰,並作為文物界愛祖國、愛文化、愛文物的時代先驅之一而名傳千古,永載史冊。孫老捐 獻的陶瓷大部分入藏故宮博物院,其中有70件由故宮博物院調撥支援其它地區20個兄弟博物館,為中國博物館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為了弘揚祖國文化,進行中 外文化交流,也有一些捐獻品贈與了於我國友好的國家永為友誼的紀念。 今年是孫瀛洲先生110周年誕辰,為紀念他對祖國文博事業無私的突出貢獻,故宮博物院特從其捐獻的2,000件陶瓷中選出250件出版大型圖錄,再從這250件中選出163件隆重舉辦《孫瀛洲捐獻陶瓷展》,以饗社會各界讀者和文物愛好者。 對孫老探研曆代古陶瓷之功力的驗證,莫過於他捐獻的陶瓷精品,而上述圖錄正是他捐獻的2,000件陶瓷的珍品縮影,其中的宋代哥窯弦紋瓶、元代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明代成化朝鬥彩三秋杯等均為絕世佳品。其它明永樂、宣德、成化、弘曆各朝乃至終明一代和清代曆朝官窯瓷器也多為鮮見之物。孫老捐獻的其它不同質料的工藝品(如犀角、竹、木、牙、玉石、圖章、古璽之類等等尚有千件),有待於今後再行展出。 孫老於1956年應聘到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1964年被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生前一直是王治秋局長、吳仲超院長的摯友,時相過從,情感甚篤。 孫老不愧為近現代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的首席先輩,其學識淵博,造詣高深,令人敬佩不已。早在20世紀30年代,孫老已對曆代陶瓷了如指掌,能準確地鑒別宋 代五大名窯以及元至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等朝的瓷器。例如,對宋代官、哥窯之鑒定,他僅用手指掐瓷器的圈足就可作出判定,令人欽佩折服。他對成化鬥 彩的鑒定亦十分獨到。此外,他還一直關注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琺琅彩瓷,並作過廣泛而深入的收藏與研究。孫老畢生研究所寫的一些遺作未曾發表,今將隨之 刊出麵對讀者。 除對文物進行研究、鑒定、征集外,孫老對專業知識的傳授毫不保守,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門生有幸於1936-1945年投師孫先生,學習陶瓷專業,獲益 良多;解放後又有10年時間(1956-1966年)得與孫先生共同在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受益匪淺。1956年應聘到故宮博物院後,孫老對文博業研究人 才的培養更是鞠躬盡瘁。他不僅支持並參與征集文物若幹萬件,充實了故宮藏品,還帶頭對院舊藏文物一絲不苟地逐一甄別、鑒定,發掘了多件被湮沒的珍品。工作 實踐中他為故宮博物院培養、提攜了不少老、中、青年專業人員,如馮先銘、葉喆民二先生都曾受業於孫先生。幾十年來其門生不知凡幾,當中甚至包括一些國外學 者,如英國研究中國陶瓷的著名學者白蘭士敦(A.D.Brankston),1936年初來中國時年紀尚輕,他就教於孫先生研究明初永樂、宣德朝青花與永樂的甜白釉瓷,回國後撰寫的《明初景德鎮瓷考》一文的學術價值至今仍被看重。另有日本人山順吉、法國人杜伯斯等都曾作過孫老的學生。20世紀60年代,孫老對上海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兄弟博物館也貢獻良多。 1956年始,孫老致力於陶瓷鑒定經驗的理論總結,撰寫了多篇闡述精辟的文物鑒定、辨偽論文,其中見於《故宮博物院院刊》的有:《試談汝哥二窯》、《試談 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器年款》;見於《文物》的有:《元卵白釉印花雲龍八寶盤》、《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明嘉靖青花魚藻罐》、《瓷器辨偽舉 例》、《元明清瓷器鑒定》的上篇和續篇。對於明代成化等各朝瓷器的款識,孫老高度精練地總結出歌訣,對國內外陶瓷界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被廣為引用,並輯入 香港、台灣出版的叢書或大型圖書中,萬古流傳。 為銘記孫瀛洲先生對文物事業的貢獻,北京市早已將他曾於1923年開設的“敦華齋”的店堂招牌作為老字號名店的標誌高懸於琉璃廠文化廳中。原匾額係清末文人陳寶琛撰,現為趙樸老所書。 故宮博物院在紀念孫老110周年誕辰之際舉辦《孫瀛洲捐獻陶瓷展》意義重大,又與《銘心絕品--兩晉隋唐法書名跡特展》同時開幕,相互輝映,傳為巧合佳 話。老師九泉有知,亦當深為慰藉。筆者作為從師學習廿載深受教益的門生,雖年已82歲,尚有機會能為先師110周年紀念的展覽與出版圖書盡綿薄之力,十分 有幸。感念師恩,略輟數語,以慰師魂。 懷念孫瀛洲先生 葉佩蘭 孫瀛洲先生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三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懷念著他,懷念他的音容笑貌,懷念他的一言一行,懷念他的無私奉獻。 當年,孫先生將家藏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中瓷器就兩千多件,有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有國內外少見的孤品,如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官窯洗和哥 窯爐,明洪武釉裏紅盞托、宣德青花夔龍罐、成化鬥彩三秋杯等等,這些藏寶令我們大開眼界,使我們知道了什麽是哥窯的聚沫攢珠,什麽是宣德青花的蘇泥勃青, 什麽是姹紫嫣紅……孫瀛洲先生捐獻的文物為國家的博物館事業、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節選) 吾師瀛洲先生 葉喆民 我的老師孫瀛洲先生曾是古玩行的老板,他開辦的敦華齋古玩店在當時的北平城是頗有名氣的,那是因為先生不僅深諳經營之道,對於文玩古物的鑒定在京城古玩界 也是有口皆碑的。1956年以後先生陸陸續續將鋪子裏的箱底都無償地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經濟價值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了。然而,在我的記憶裏,先生絕不 像一個有錢人,他總穿一身素衣,古稀之年受聘於故宮之後,每天上下班都擠公共汽車,就連到上海出差也隻是在街邊排擋裏吃點餛飩了事。因此很多人還嘲笑先生 寒酸,可誰又知道他除了那些價值連城的古玩之外還有大筆的房產,連替他收房租的人都要拿個麻袋裝錢呢! 先生在故宮期間憑借他數十年經營鑒定文物的經驗,幫助國家整理搶救了無數精美的文物珍品。聽其言,觀其行,使我們這些後生小子受益匪淺。雖然先生在古陶瓷 研究領域德高望重,卻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尤其對年輕人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同時還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多”--多看、多問、多記,隻有這樣才能進步 和提高。記得我初到故宮時便跟隨先生清理庫房裏的文物,並逐一鑒定、登記,先生要求我拿每一件瓷器的時候都要先輕敲器身,確定沒有損傷之後再拿,而且拿的 時候要手托器物的底部,將之置於胸口才行。因此直到今天,我從沒有傷及任何一件瓷器。 先生曾經有過一個綽號叫“宣德大王”,行裏人都傳說,孫老可以閉上雙眼,僅憑手摸就可以分辨任何一件宣德瓷器的真偽。這種說法雖是玩笑,卻也可見先生對於 陶瓷鑒定的極高造詣。其實先生看東西是非常認真細致的,很多請他鑒定文物的人都知道,先生看每一件東西都要翻來覆去地斟酌很久,而且並不急於下結論,隻是 把存疑的地方一一指出且有理有據,讓物主自己去把握。同時他也告誡我們做學問一定要謙虛謹慎,講話行文要留有餘地,世上無絕對,沒見過不等於沒有,妄言是 治學之大忌。 在學術研究上,先生一貫講究深入淺出,從實踐出發,學以致用,並總結了很多瓷器鑒定的竅門,這些寶貴的經驗在今天依然是我們辨真偽、斷年代的主要依據。最典型的要算先生總結的年款口訣了: “大”字尖圓頭非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頭。 “製”字衣橫少越刀。 “明”字窄平年應悟。 “成”字三點頭肩腰。 短短幾句歌訣將成化官窯款識間架結構的特點準確地表述出來,既朗朗上口,又便於記憶,對於搞陶瓷鑒定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字值千金。另外先生還以《元明清瓷器 鑒定》為題撰寫了論文,發表在1965年的《文物》期刊上,文稿曾被香港《大公報》連續轉載,可惜文革期間先生受到衝擊,加之年事已高,直到先生去世,此 論文僅完成了明、清部分,這也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憾事。 如今,我也早過古稀之年,可回想吾師瀛洲先生的音容笑貌便不禁哽咽。 憶先師孫瀛洲先生 憶先師孫瀛洲先生 王莉英 孫瀛洲先生是我步入工作崗位後有幸師從的第一位老師。他既是開導教誨我學習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的啟蒙老師,更是我從事古陶瓷專業四十多年來始終追慕、景仰不 已的終生老師。今逢先師110周年誕辰,回憶跟從先師學習、工作的時日,先師的音容笑貌和操行風範曆曆在目,永誌難忘。 1956年秋,我到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室工作的第一天,從馮先銘先生的介紹中得知,就在這一年,孫瀛洲先生已將畢生辛勞搜集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我望著孫先生,心中油然生起敬仰之情。 當我在慈寧宮陶瓷館第二次見到孫先生的時候,他 著, 透過圓形黑邊眼鏡的上隙處看著我說:“年青人大有作為,好好地幹。”使我頓感親切,備受鼓舞。而後,先生又對我說:“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是文物安全,千萬 不能損傷文物。”隨即,他示範地將一件文物展品小心地放入展櫃,又穩當地擺好。就這樣,孫先生言傳身教的“文物安全”第一課使我切記心間,警醒一世。 1957年,由陳萬裏、孫瀛洲先生指導陶瓷研究室全體成員對院藏陶瓷文物的年代、窯口、真偽逐件鑒別,再據其曆史、 科學、藝術價值劃定等級。雖然作為古陶瓷鑒定的專家,孫先生的意見有一言九鼎的權威,但在工作中,先生非常謙虛,每鑒定一器,都客氣地請陳萬老先看,做評 價,再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後談自己的看法並加以討論,最後才做出鑒定結論,必要時,看上三五日後才拍板定論。記得在整理永樂白釉器時,一件純白釉帶暗花脫 胎碗原定為永樂器,先生仔細看過後,提出年代有疑,對大家說:“先放在一邊,存疑,再多看看。”我們隨先生反複看了三日後,先生方給大家揭謎:“這種白釉 脫胎碗,胎體過薄,手摸口沿邊緣有鋒利感,暗花紋樣不及永樂真器流暢自然,是後仿品。”孫先生一貫實事求是而又謙虛謹嚴的作風深深地感染著我和同事們,我 視其為畢生楷模。 “在工作中學”是孫先生向我傳授的學習之道。在陶瓷館陳列工作中,先生時常指點我如何把握器物特點。一次,站在明宣德青花的展櫃前,先生教導我觀察宣德青花色料的特征,告訴我這是用進口青 料畫的,青花色澤濃豔,濃重處藍黑色上有鐵鏽斑點,微凹不平,鏽斑濃的地方深入胎骨並有錫光。我看過後,指點擺在一側的青花纏枝花卉梅瓶問先生:“這件青 花上也有黑褐色斑,也是用進口青料畫的嗎?”先生說:“這件青花上的鐵質斑沒深入胎骨而浮在釉上,是黑褐色的,不顯錫光,是用國產青料畫的。”又說:“你 要仔細地看,對比地看,反複地看,有鐵質斑的地方用手摸一摸是否下凹不平,就能弄明白。”我遵循先生的指點看了多日,終於對明早期進口青料與國產青料的呈 色特征有所感悟,深記腦際。在庫藏品整理定級的工作中,先生像上述那樣的細致傳授頗多。我在做好鑒定劃級卡片記錄的同時,也記錄下先生講授的知識要點,還 畫些簡圖幫助記憶。先生看了我的筆記很是高興,鼓勵我說:“不錯,學習就是要這樣,隨學隨記,幫助記憶。”又告誡我:“學習中要多看、多比、多問,要虛 心,有恒心,有信心。”先生歸納傳授的這“三多”、“三心”研習經驗使我受益匪淺,終生受用。 為了更快更好地培養專業隊伍,20世紀60年代初,吳仲超院長提出由老專家帶徒弟的培養計劃,自此,我正式成為孫先生的學生。先生製訂了“工作中傳授與業餘時間傳授並舉”的教學方案。先生帶我去琉璃廠古玩店上課。講課中先生再三強調:“鑒定陶瓷器時,一定要多方麵仔細地看,切不可就其一點不及其餘地下結論,這是鑒定的大忌。”先生講授的關於造型、胎質、釉質、紋飾、款識等同時並用的鑒定要領是陶瓷器鑒定的法寶,必將世代沿襲承傳。 在先生家上課的日子裏,先生在生活上的簡樸無華,在事業上的勤勉誠摯,都給予我極深的印象。他每晚必讀書或撰寫文章,我所見先生讀過的《陶雅》、《陶 說》、《飲流齋說瓷》等書中,字裏行間先生用紅色小楷批寫的不同見解或甄訂比比皆是,顯現出先生勤於思索、刻苦鑽研的精神。先生利用業餘時間撰寫的學術文 章《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我對早期青花原料的看法》、《試論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瓷器辨偽》以及《元明清瓷器的鑒定》等皆是先生畢生 經驗的提煉,句句千鈞。 先生對我們的學習要求甚嚴,期望甚高。每次上課,先要回答先生的提問,溫習前一課的內容。答對時,先生點頭 , 答不出時,先生則眉頭緊皺,嚴肅地批評:“不用心啊!”我低垂了頭,無言以對,先生隨即又語重心長地責勉說:“學習要勤奮、要刻苦。你年輕要努力學,聽不 懂的要問,要多問。”並常常勉勵我:“各行各業都出專家,多數是男同誌。你要努力學習,成為中國的女陶瓷專家。”麵對先生的期望和鞭策,我下定決心,一定 要做出成績回報先生。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奮鬥,我被評聘為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現雖已退休,但於中國古陶瓷的研習並未休止,仍致力於中國古陶瓷學會的日常領導和學術交流組織工 作,並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我恪守先生身體力行的“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的人生準則,努力做出更多的成績,以告慰先師的在天之靈。 ![](http://www.dpm.org.cn/China/E/E22/images/photo/2758.JPG) 20世紀50年代末,孫瀛洲先生與故宮博物院的同事們在中和殿旁合影(前排左起為胡友昌、李輝柄,前排右一為葉佩蘭,後排左起依次為耿寶昌、劉伯昆、陳寶鐸、馮先銘、梁匡忠,後排右起依次為王莉英、徐靜修、孫瀛洲) 孫瀛洲先生所捐陶瓷中有唐代“千峰翠色”般的越窯青瓷、“類銀似雪”般的邢窯白瓷,又有宋代的官窯盤、葵瓣口洗,哥窯瓶、雙耳三足爐,汝窯洗,定窯葵瓣洗以及元代紅釉暗花雲龍紋高足碗等,均屬難得一見的珍品,反映出孫先生對這一曆史時期的陶瓷器獨到的鑒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