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朱氏竹雕

(2014-12-01 16:46:04) 下一個

  根雕,是咱們國家的傳統雕刻藝術,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竹根雕的原料係毛竹根,大自然中毛竹叢生,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終年常青。曆經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風雨錘煉,形成了自身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色澤淡雅的風格。其偶然生長的富有趣味的根部和奇異竹節,應視為稀有之物。

    竹根雕創作的成敗關鍵,取決於能否以天然之美施以巧雕而取勝。所以,作品要求在藝術造型上具備構思新奇、章法巧妙、取舍得當、意趣橫生之要點。

    當然,竹根論其表麵似乎顯示出“醜”,而這種“醜”,卻給我們帶來捕捉素材、施展技藝的魅力,促使我們誘發想像力,正如羅丹所說“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醜。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美”。

    眼前的這件竹根雕,是取飽滿竹節根部雕製而成,壽星作站相,完全根據竹根的特點而製,十分的得體。

    壽星左手執扇。右手執杖,皆貼於身,作隱起浮雕。

    衣著線條簡潔,少折皺。層次不多,刀口圓渾,強而有力,稍有質感,打磨光滑,充分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著力刻畫壽星的頭部。故頭的比例加大,約3厘米左右,占全身長的四分之一許。

    壽星頭部的寬度,幾乎並肩,額頭高聳,上有三道深深的皺紋,表明既長壽又飽經風霜。

    壽星的眼鼻嘴寬大,大耳垂肩,眼眯起作下視狀,麵目溫和,慈眉善目,三須短胡,四方麵相,精神炫爍悠閑瀟灑,將壽星人物的特征和內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件竹根雕壽星,久經摩玩傳承,包漿濃鬱勻淨,好似有仙風道骨之氣。再加上雕刻精湛,刀法看上去行雲流水,有一種“極物之形,盡物之神,得物之趣”之感。

    這應該是件老的根雕作品,而且從雕刻的風格來看,應該是嘉.定竹刻的作品。

    嘉.定竹刻盛行於明清時期。明正德、嘉靖年間,出現著名竹刻家朱鶴、朱纓、朱稚征,一門三代相傳,世稱“三朱”。三朱以書畫入竹刻,以刀代筆,以筆法運用於刀法,獨創深刻、高浮雕竹刻技法。對後世竹刻產生極大影響,形成獨物的嘉.定竹刻流派。

    清趙昕撰《竹筆尊賦》中有記載:“疁城以竹刻名……鏤法原本朱三鬆氏。朱去今未百年,爭相摹擬,資給衣饌,遂與物產並著”,事實正是如此。

    底部刻的“三鬆製”陰文款。這“三鬆”正是朱纓的次子,朱稚征的號。

    朱稚征生卒年不詳,所製作品有署崇禎年款,卒年或已入清。陸扶照《南村隨筆》說:“(三鬆)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曆歲月乃成”。

    雖然朱鬆鄰為朱氏竹雕開創者,但發展到朱三鬆,技術更加精煉,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極珍貴的珍玩,嘉慶帝對朱三鬆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嚐題“傳神隻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樸存”。這老根雕整體看上去雖然畫麵幹淨,天然古樸,一氣嗬成,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又是人為使用,所以有自然用過的傷痕,您看……”

   上麵果然如說的那般,有一絲絲細小的擦痕,數量看上去還挺多的。

“這確實是分辨真偽的標誌之一,不過現在做偽的手段很多,這種痕跡也是能模仿的。當然,像這樣的東西想要分辨它是真是假,也比較容易,比如說,新根雕仿舊,雕法大部門粗劣生硬,刀功沒變化。眾多人物一副麵相,多種紋樣裝飾一種模式,機械或刻板。”

    “老根雕整體雕刻手法完美,一脈相承,從主要人物到環境(房舍、家具、樹木之類)都雕得當真、線條流暢,有一種瀟灑之感。就像這件雕像,看上去很自然生動,如果是仿品的話,很難做成這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