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日本軍刀

(2014-02-05 07:30:11) 下一個

日本軍刀,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間舊日本“皇軍”陸、海、空軍官和士官佩帶的頗具日本傳統的指揮刀。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陸軍采用法國式的訓練方法。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日本便改向德國學習軍事。明治十八年(1885年),以麥克爾少校為代表的德國軍官來日本陸軍大學任教,日本陸軍的戰術和軍製從此師從德國,海軍則為英國製。不僅如此,連指揮刀也西洋化了。

明治天皇和重臣伊藤博文等,戎裝時都佩西洋式的指揮刀。至二戰之前,軍官佩帶有櫻花紋飾的西洋式指揮刀,更有一種刀柄加長,西洋護格的東、西洋“合璧”的指揮刀,與日本式的軍刀並行不悖。

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栗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複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獲得一致通過。一個月後,侵占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部8萬餘眾,分別向中國長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處進攻,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中國大刀凜凜生威。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麵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有圖為佩刀合影的侵華日本關東軍軍官、士官:

佩刀合影的侵華日本關東軍軍官、士官佩刀合影的侵華日本關東軍軍官、士官

左1、2持士官軍刀,左3持軍官刀,左4為東西洋合璧軍刀,左5、6持西洋指揮刀。

日本軍刀 - 外形特征

江戶時期,石黑政美所作的“赤銅魚子地”太刀(上)、肋差(下)江戶時期,石黑政美所作的“赤銅魚子地”太刀(上)、肋差(下)

日本式軍刀采用傳統的“陣太刀”即長刀的形式,連刀鞘總長101厘米。軍官刀與傳統的日本刀相同之處是:刀柄以珠粒細密的白色鮫魚皮包裹,長26厘米,並用絲帶編花纏繞。刀柄近護手處用“竹釘”貫通固定刀身。護格(稱“鍔”或“鐔”)為銅鍍金,有鏤空和不鏤空兩種。刀刃近護手處有日本刀特有的銅製夾刃(稱“鎺本”)。傳統日本刀是完全手工精心鍛製(圖4),軍官刀是機製加手工。

一般日本刀刀柄與刀刃比例是1:4,軍刀刀柄與刀刃比例亦如是,裝配製式的刀柄與刀刃比例為1:2.36。刀柄雙手持握,劈刺凶狠有力(圖5)。筆者比對周瑋先生援引仰木弘邦《古刀銘盡大全》所示的十一種不同的日本刀的柄形(與刀刃同鑄的柄,非裝配後的柄),軍刀的柄形是所謂的“平橫”形。軍刀刃長61.5厘米,與日本刀的刀刃彎曲度大致相同,其彎曲控製在鋒尖下5寸(稱“物內”),砍劈時以此處力量最大,符合力學原理。日本刀刀背(稱“棟”或“脊”)有三種形製,三角、梯形、半圓,軍刀采用的是三角形。刃尖(稱“帽”或“鋩”)有30種之多,大同小異。依筆者而識,軍刀的刃尖與日本刀“燒詰”形近似。

1935至1945年間,日軍陸軍將佐軍刀1935至1945年間,日軍陸軍將佐軍刀

此外,軍刀刀鞘與刀有閉鎖裝置,刀柄上兩側的絲帶下各有三朵並聯的櫻花銅飾,還有雕花的刀穗環和雙麵色編織的刀穗。刀穗是日本軍刀重要的飾物,絲帶內側的色彩,以金、紅、藍為區分將、佐(校)、尉軍階的標誌。平時佩帶,亦有將佐把刀穗用兩道皮扣扣在軍刀長柄之上。刀鞘為金屬製,棕色烤漆。軍刀刀鞘有與刀帶掛鉤連接的環,陸軍為單環,海、空軍為雙環。


陸軍指揮刀

1935至1945年間,日軍士官九五式軍刀1935至1945年間,日軍士官九五式軍刀

五式軍刀

1935年士官也配發軍刀,稱九五式軍刀。刀柄仿照軍官軍刀刀柄的花紋(如櫻花和絲帶纏花)用銅或鋁壓製而成(圖6)。刀的閉鎖裝置如同日本三二式騎兵軍刀,為橋式,但不在刀柄一側,而是在刀柄上部(持握時手掌的虎口處)。此外,士官軍刀刀刃有血槽,形製為日本刀中所稱的“棒槽”式,即一條血槽由鎺本直貫刃尖。護格、刀穗環無花紋,刀鞘為皮製。士官軍刀製作完全為機製,有不少與三八式步槍配用的三十年式刺刀一樣印有三環(工廠出品標記)。

32式軍刀

95式軍刀

九八式陸軍刀(兼正)?軍帽?略刀帯九八式陸軍刀(兼正)?軍帽?略刀帯

九八式陸軍刀(兼正)?軍帽?略刀帯



 


 

日本軍刀 - 相關文章

鐮倉時代末期,後醍醐天皇之子護良親王所使用的傳統薙刀鐮倉時代末期,後醍醐天皇之子護良親王所使用的傳統薙刀

曾有一篇文章說:
“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日本刀麵對中國大刀並不占有優勢,大規模白刃戰時大刀更顯威力。”
“比較一下這兩種刀就會發現: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於采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的工藝十分精良,因而強度很高;刀刃鋒利,波浪形的刀紋清晰可見;刀鞘及護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視為珍品。反觀中國大刀,通體由整塊鋼鐵打造,鋼質一般;刀身特別是刀頭部分較寬,刀尖呈上斜形類似《武經總要》中所描寫的“前銳後斜”的宋代手刀;長柄末端有一圓環。雖然大刀無論在鋼質,刀刃,工藝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據實戰需要而誕生的,鋼質和工藝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個農村鐵匠都能製造;寬厚的刀身讓鋒利的日本刀也對它無可奈何;在砍劈時運用自身重量來彌補刀刃的不足,所以在與日本刀的戰鬥中並不吃虧。”

日本軍刀 - 罪惡

在軍國主義薰陶之下,軍刀成為日本軍人的精神支柱。像步兵重視刺殺訓練一樣,軍官從幼年軍校開始就注重軍刀搏殺的“劍道”訓練。從明治時期,日本陸軍中央和地方幼年學校(相當初中一二年級)即設有劍道課。據說曾任關東軍參謀長,後成為首相的戰犯東條英機大將,在幼年學校時熱衷劍道,成為軍官候補生時,常在激越的《川中島》、《城山》薩摩琵琶樂曲聲中揮刀而舞。劍道訓練和競賽的頭盔護具日後也用於日本軍隊的步槍刺殺訓練。這種竹劍、木槍及護具和日式的對刺訓練方法,1923年前後馮玉祥將軍在北京南苑練兵時,由留日士官生引進到我國的西北軍中,因器材的限製,未能全軍普及。

日本軍刀在侵華戰爭中沾滿中國人民的鮮血。1937年10月侵華日軍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率部攻占南京後,所屬的第6、第18、第14師團和國崎支隊燒殺最為凶殘,中華門、通濟門、挹江門、下關等處的屠殺都是第10軍所為。柳川在南京大屠殺之後曾喪心病狂地說:“請問日本哪一位將軍的軍刀上沒沾過血,戰爭還分得清士兵和百姓嗎?將軍誇寶刀,功在殺人多!大和民族的武威離不開一柄青鋒殺人刀!”1945年1月2日,柳因肝癌病危,死前示意家人取來軍刀,雙手抱住軍刀不肯放開。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凶,時任華中方麵軍司令官的鬆井石根中將(後晉升大將)1945年8月14日聽到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後,斟了一杯“鬆竹梅”雕花酒,取出天皇禦賜的“奉節”軍刀,刀出鞘,寒光凜然,他把酒灑在刀上,抱著軍刀,痛哭失聲。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手提軍刀的日本軍人在南京的暴行。1937年12月13日,日軍第6師團第45聯隊中隊長田中軍吉大尉,手揮一把稱為“助廣”的軍刀,在南京揮刀斬殺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從中華門到水西門,據稱“殺遍南京城,斬首300餘”。這是我們永遠不能遺忘的一筆血債。有一幅著名的曆史照片,一個頭戴軍帽,身穿白襯衫的日本軍官,正舉刀向跪在地上的中國青年砍殺,此人,就是田中軍吉。這個凶犯,終究未逃過中國人民的懲罰。

另據當時日本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十二月五日淺海、光本兩特派員發自句容)在攻向南京途中,以‘刀劈百人’為競賽的片桐部隊(日軍第16師團)青年軍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兩少尉,又是站在最前線奮戰,進入句容城。在到達句容之前,向井少尉砍死了八十九人,野田少尉是七十八人,戰績甚為接近。‘刀劈百人’的超紀錄向井一○六——一○五野田。”當時報紙有兩人手扶軍刀在南京拍攝的照片。戰後,中國政府將這兩個凶犯逮捕歸案。

日本軍刀 - 作用

日本軍刀日本軍刀

舊日本軍官不獨在侵略戰爭中用軍刀殺人,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也用軍刀行事。1935年,日本軍部皇道派統製派因權力之爭,皇道派少壯軍官相澤三郎刀劈軍務局長永田鐵山。1936年日本軍隊中的皇道派少壯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事件中,駐東京的步兵第一、第三聯隊和近衛步兵第三聯隊1500名官兵,在安藤大尉的指揮下襲擊內閣高官,前首相齋藤實身中47彈,又被軍刀砍了幾十處。高橋藏相和渡邊教育總監都是被槍擊傷後,又被人用軍刀砍死。

日本軍刀的另一作用是切腹,軍官在軍校中就有武士道的剖腹程序訓練。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認為,日本人是“恥感文化”,對此日本人也頗認同。1939年號稱精銳的日本關東軍與蘇軍激戰於諾門坎,關東軍慘敗。戰敗的指揮官和交換回來的俘虜深感恥辱,不久便用軍刀剖腹或用手槍自殺。這些遵循武士道傳統的軍人在軍籍冊上都是以“光榮戰死”處理的。因侵華而封男爵、官至關東軍司令官的本莊繁大將,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切腹。年已七十的本莊繁,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天皇陛下的侍從武官長………”

軍刀也用於獎勵。1943年5月23日,時任華北方麵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大將召見策動國民黨龐炳勳部降日的田中徹雄少尉,不僅頒發了軍功狀,還贈與他一柄特地從國內寄來的軍刀。

日本軍官重視軍刀還有一例。1973年菲律賓盧邦島發現了兩個舊日本軍人。菲律賓警察趕到時,日本軍人立即舉槍射擊,對射中一名日本軍人被擊斃,另一名逃入密林中。後經查明,被擊斃的是一等兵小塚金七,身邊扔著保養良好的三八式步槍;跑掉的是少尉小野田寬郎。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奉命潛伏(自稱是沒有接到命令),竟在異國的山野中秘密地生存了28年。逃走的小野田少尉直到昔日上司親自來找他,才肯離開。他要將保存良好的軍刀親自交給天皇。

1945年中日雙方在研究日軍投降問題時,十分重視軍刀問題。岡村寧次在9月2日向何應欽提出《有關停戰協定之請示事項》,共五條。其中第一條第二款要求“請允許指揮官攜帶刀劍返回日本”立遭我國拒絕,除此之外各條照準。曾有這樣一件事,在遣返回國的日本戰俘船上,一個大佐仍像往日一樣向一群士兵發號施令,一個士兵發現這個軍官沒有帶象征指揮權的軍刀,就問:“長官,你的軍刀呢?”軍官羞愧而去。

日本軍刀 - 收藏

日本軍刀日本軍刀

1945年冬天收繳投降日軍武器時,時任國民黨第16軍22師輜重兵營營長的餘鴻成,奉命去河北定縣接收日軍第一旅團的全部軍馬。在軍馬移交完畢後,日軍聯絡官代表旅團長向餘鴻成上交了10把軍刀,其中有一把在刀刃近護手處的銅製夾刃上刻有“南京之役殺一○七人”的軍刀。據其回憶,這把殺死107人的軍刀樣式明顯與其它的刀不同。當時餘鴻成深信這把凶刀不吉利,他請一同接收軍馬的軍工兵營李營長將它與其餘四把刀帶回上交軍部。以後它被當時任16軍中將副軍長的魏炳文(耀鬥)留下來收藏,輾轉帶到了台灣。日本人曾多次出重金收買而遭拒絕,為躲避糾纏,魏將軍先後四次搬家。台灣台北索斯比公司估價此刀至少價值l00萬美元魏炳文去世後,1987年由其弟魏炳超、其子魏亮捐獻給台北曆史文物館收藏


本人收藏的日本軍刀

從一位入緬老兵處獲得




Number 4619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