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的記憶(七)- 製作糯米粉

(2014-07-08 08:17:15) 下一個

此人叫五妹子,顧名思義,排行第五,是外婆的朋友,約莫五十歲左右,身材瘦小,臉上有些坑窪,據說是小時候得過天花。

外婆和五妹子約好,要聯手打造今天的午餐。

午餐的食材之一是糯米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國農村,沒有現成的買,一切要從最原始的材料 - 米,開始。一大早,外婆將糯米和今年的新米按比例混合,用水泡好,濾幹,裝在一個簸箕裏,外婆把它斜端在腰間,領著我,前往村裏的磨房。

五妹子先到一步,正在打掃。磨房是一間簡陋的矮房,裏麵放著兩樣東西,右邊一個石磨,左邊一個石碾子,我們先用石磨。

石磨下盤固定,底部有一圈邊,是用來盛放磨下來的東西;上盤上麵插了根木棍,推它就能帶動上盤旋轉;上盤有一個小圓洞,要磨的東西,由此進入。外婆鋪了些米在石盤上,又往圓洞裏推了些,五妹子開始推磨,每轉一圈,外婆就往圓洞裏推入一點米。

磨下來的並不很細,有些隻是被攔腰折斷而已。大家又將這些碎米,挪到左邊的石碾子上去碾。石碾子的底部像隻船,窄窄的,裏麵豎放著一塊扁扁的石頭圓餅,用手壓著來回滾動,米又被壓碎了些,但還是經不起篩子篩。

五妹子提議換地,原來,這間磨房的隔壁還有一間碓房。

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根約兩米長的粗木棒 舂米杵,和一個陷在地裏的石臼。舂米杵像一把大鐵錘,一塊沉重的石頭垂直地固定在一端;另一端被做成扁平狀。

有一個用木板搭成的台子,人站在上麵,一左一右,各放一隻腳在扁平的那端,前方半臂之遠處,有一單杠,可以將手或身子放在上麵;站在台子上的倆人,手腳乃至身體一並用力往下踩,仰起另一端的石坨子,然後鬆腳,讓它自由落體,砸入石臼裏。

另有一人蹲在石臼旁,在石坨子還沒落下之前,把握時機,飛速地用一把小笤帚,或將石臼裏結塊的米粉掀鬆,或把需要搗碎的碎米挪到石臼的中央。舂米杵兩端的人需要默契,否則,萬一石頭砸下來,手沒有及時抽出,一定是粉碎性骨折。其實,不光是手,蹲在石臼旁的那整個人都在危險區,舂米杵沒有被固定,踩的那一端如果用力不均,舂米杵就會左右搖擺,砸向不該砸的位置。

危險係數增加了,但比起之前的那兩種工具,效率提高許多!經過兩三個小時的奮鬥,五妹子,外婆和我,終於把這上十斤重的米,折騰成了粉,而且全部通過篩子的質量把關!我在這整個過程中的貢獻是:舂米杵旁的另一隻腳,以及身體的重量!

我們仨人,端著這一上午的戰利品,來到五妹子的家做午飯
 

未完待續

 

寫於二零一四年七月七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utumn0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weetgrape' 的評論 : 謝謝你的建議 :-)
sweetgrape 回複 悄悄話 從第一到第六寫得很流暢,讀起來很舒服。

第七開頭突然蹦出個五妹,她的出場給人有些跳躍。如果能在第六的結尾或第七的開頭,再加一小段介紹引出了五妹,那就很連貫。

總之,你的文筆很細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