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曾經是個夢

喜好繪畫音樂,也喜好曆史文學
正文

西方美術簡史

(2014-06-02 15:55:29) 下一個

1. 早期的基督教美術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宣布這一曾經長期遭到羅馬帝國鎮壓的新宗教為國教。這時的羅馬帝國已處於分崩離析的前夜,基督教作為下層人民的信仰和意識,為結束古羅馬的千年帝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後,又作為統治者的工具來控製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藝術就反映了這個過渡時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秘密流傳於羅馬帝國的疆域。因為處於非法地位,信徒們隻能在私人宅邸內舉行宗教儀式,這種早期的秘密宗教場所被稱為"民古教堂"。後來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這種儀式便轉移到一種公共地下墓窟,這種墓窟是用於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頂和牆壁上畫滿了各種聖經題材的壁畫,因此它成為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寶庫。這種形式主要流行於羅馬城區,如羅馬的普裏斯拉地下墓窟,約建於公元3世紀,其聞名於世的是天頂壁畫《善良的牧人》。這是早期基督教藝術最常見的的題材,在造型手法上還繼承著古典的傳統,形象準確而逼真。基督肩托羔羊站立,生氣勃勃,線條簡明流暢,使人聯想到古希臘瓶畫,四周的圖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它的集會和儀式便回到了地麵上,也開始興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沒有自己的建築傳統,隻好借用羅馬現成的建築形式。羅馬有一種常見的公共建築,平麵呈長方形,中廊較寬,兩旁有列柱分隔出過廊,平時供市民集會使用,稱為"巴西裏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過來,在一端加上祭壇,並飾以宗教題材繪畫,這種形式為以後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樣式定了基調。
公元320年前後開始興建的聖彼得教堂是規模最大的"巴西裏卡"教堂之一,因為建於山腰上,在入門處外加了壯觀的階梯。建築分為兩部分:前麵是一個方形院落,三麵有過廊。正殿入口是巨大的柱廊,內有淨身用的噴泉。殿堂分為5個長廊,以4排柱子分隔,中間最高最寬,長廊的頂端是祭壇,上有半圓形的拱頂,祭壇與正殿之間還有左右兩個橫廊,稱為袖廊。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餘年的迫害,不少信徒為之殉身,對"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們在死去的教友親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內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對死者的祈禱,但在表現手法上與古羅馬石棺的雕刻風格無大差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