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
梅蘭妮·克萊因與客體關係理論
作者:阿爾法小分隊
嬰兒將母親認作兩個不同的乳房,一個好乳房,一個壞乳房。嬰兒極其憎恨壞乳房,想要把這個邪惡的,給自己帶來沮喪的物體咬到重傷,咬到毀滅。但是,好乳房則被敬仰為完完全全善良又溫和的存在。健康的發育會慢慢取消這個分裂。孩童慢慢知道了沒有完完全全的好乳房,也沒有完完全玩的壞乳房。兩個都是母親的一部分。
根據克萊因的分析,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經曆抑鬱心位。有些人會卡在那種原始的分裂上,她稱之為偏執-分裂樣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他們會卡住很多年,甚至會持續到成人時期。這些人不能忍受一丁點的模糊性,他們熱衷於保持自己的單純性,他們要麽愛,要麽恨,他們尋找替罪羊,或是將某人理想化。在戀愛時,他們先是不顧一切的熱戀,然後不可避免地,在其愛人在某時做了什麽讓其失望的事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會瞬間轉變,再也不能從這段戀情中感受到什麽了。這些不幸的人會不斷地尋找新的戀人,尋找完全的滿足,尋找完美,而每次他們的戀人都會犯錯,破壞掉他們的完美憧憬。
我們有一種衝動,把人僅僅看作他們能為自己做的事。給自己奶,為自己掙錢,讓自己開心。而不關注他人的內在外在,把他人看作一個多方麵的存在,一般來說,這種衝動會為感情生活帶來諸多痛苦。多虧梅蘭妮·克萊因,我們和所有與人關係中存在的模糊與複雜妥協的過程。屬於成長的一部分,而成長是我們從來沒有完成的,成長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憂愁,甚至有時是抑鬱。
來自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action-printnews-itemid-12271.html梅蘭妮·克萊因精神分析經典語錄
投射內射與身體的過程有關。
我喜歡他,所以我把他攝入----口腔的功能;
我不喜歡他,我要把他除掉-----肛門的功能。
喜歡的就攝入,不喜歡的就排除。
如傷感的狀態就避免攝入任何食物。夢到妻子的屍體,然後吃了妻子的肉食。這是希望妻子可以重生,這是一個男人的願望。“你永遠活在我的心中”,這是一個潛意識幻想的內在運作機製。
好東西攝入,壞東西就排出。好的是我的,壞的是別人的。這是自戀的描述。
一個很小的嬰兒,在饑餓時感到肚子有痛苦的感覺。嬰兒可能認為肚子裏有個什麽壞東西在起作用,這個影像帶著斜惡的意圖針對自己。媽媽出現了,“我的寶貝怎麽了”,喂食,飽了之後就感到滿足了,飽了,溫暖的感覺。這時,嬰兒就有一個幻想,有個好的東西內攝到肚子裏邊。嬰兒以最原始的幻想的形式來思考。
克萊因認為小孩愛與愛的攻擊失衡時就產生了焦慮,與自我功能有關,無法平衡愛與恨就會有焦慮。
當嬰兒覺得餓的時候,他感到內部有一個壞的東西。還有一個好的東西在體內。整個人生都是在這個根基上發展的,這是自信與自尊的基礎。
嬰兒餓的時候,感到有人在傷害他。當吃飽時,感到他自己是好的,有人是愛他的。這時就發展出好的乳房與壞的乳房。這是嬰兒發展的關鍵時刻,其實是同一個乳房。攻擊與愛同一個乳房時,就會岀現擔心。
沒有內化好的客體的人,會出現兩種極端狀態,要麽特別好,全好;要麽特別壞,全壞。這是偏執分裂位。
抑鬱位是痛苦的通稱。其反應有二,一是想要把事情修複與糾正,二是有痛苦時不是去感受痛苦,而是去防禦,這一係列的防禦是躁狂防禦。
躁狂防禦是對現實的否認,其信念是自給自足、全能感、隻要想做到什麽就能夠做到什麽。躁狂病人到處走來走去,到處亂花錢,做一些實際做不到的事情。忽略別人,這是用來應付痛苦的客體的感覺。這是躁狂完勝。在正常人身上有一些輕微的躁狂性防禦。主要是對依賴的否認,孩子常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自戀性人格與反社會人格,是人的發展還沒有發展到抑鬱位。
偏執分裂位是不現實的,把客體看成是全好或全壞。把世界分成好的與壞的兩部分,這種分法就是對客體的分裂。乳房是全好的,可以被喂食;如果不喂食,乳房就是全壞的。好的與不好的是來自於身體的感受。
吃飽了就處於完全平靜的壯態,餓時就是毀滅的狀態,這是分裂偏執位的模式。
好乳房就是生本能的象征,壞乳房是死本能的象征。
經典理論中,超我的嚴厲表現在閹割之中,害怕被肢解,被迫放棄對母親的性欲望。這不是來自實際的體驗,男孩不是在現實中被閹割,而是處於自己的內部狀態,即自己的潛意識幻想。而不是其他。來自死本能的東西,成了超我的東西。
防禦抑鬱方式之二是回避防禦。
假如把客體分成全好與全壞時,就不用擔心這個客體了。放心地完全愛這個客體或完全地恨這個客體了。
外射是“你不好,讓我死”;內射是“由於我好,好乳房讓我活”。嬰兒想象有兩部分,即有活下去與毀滅掉同時存在。
外射是要把壞的東西吐出來,從身體裏排出。內射是想要吃進去。
精神分裂的病人往往把所有的自我都分裂出去了,分裂到了另一個人身上,一直最終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這是解釋精神分裂病人的一種方式。
病態的投射性認同的目的是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了,就分裂出去,另一個人被迫地有壓力地接受。
正常的投身性認同,更多地是兩個人部分自我的交換。恐懼是兒童無法容納的,嬰兒就努力地把恐懼及其人格分裂出去放置到母親身上。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可以體驗到嬰兒投身過來的東西,仍然保持平衡。
從病人身上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治療師容納並且不太焦慮,還告訴病人這個過程。這是精神分析很重要的容納過程。容納是醫患之間非常深層次的互動,是病人無法應對的體驗,治療師是可以容納病人無法容納的東西的,這是精神分析的過程。
不容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治療師變得很僵硬,治療師把病人排斥在大門之外,另一種是治療師變得破碎或者崩解,恐慌思維變得不連慣。
母親比治療師更容易崩潰是由於治療師有精神分析的理論做防禦。
負性治療反應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嫉妒,病人會嫉妒治療師容納他不能容納的能力,治療師有一種新的能力來處理病人不能處理的事情,有時治療師的權勢會使他太痛苦,病人對治療師好的幹預發生嫉妒,病人就恨治療師。
攻擊性有時指向好客體,好客體要讓我活下去,去攻擊好客體因為他很好,這是死本能的一種表現,治療師越是進行好的詮釋,越是猛烈地遭到攻擊,這是病人用自己的死本能攻擊治療師的生本能,其原因是他早年沒有處理好他的死本能。
屏障記憶,記憶中小時候發生的事情無法被處理,但出現的是比較晚期的記憶,這樣就不用回憶早期的痛苦的記憶這也是象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