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客

博客已經流行很久了,現在又微博,微信了。我這敢不上時髦的老土,隻能當超然客了。也好,就隨便寫寫,大家交流,豐富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走進河南,感受中原曆史文化(1)- 白馬寺和龍門石窟

(2017-12-07 03:50:04) 下一個

河南省簡稱豫,自古位居中原,黃河以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現代的河南,鐵路、高鐵、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均居中國前列。自從在北京工作以來和出國以後,我每次回鄉探親都經過河南,但一直沒有時間親臨其境。今年去香港,專門直飛到北京再轉高鐵,借機到河南一訪。當天飛機到達北京後,直奔西站,坐上晚上8點發車的高鐵,風馳電掣,一站到達鄭州,時間2小時半。這真是,高鐵勝過順江舟,千裏路程三時還。當晚家裏姐妹三人也在同日從襄陽來到鄭州和我匯合。這是自今年5月14號母親節我們四姐妹一起遊覽香港後的又一次的共遊。大妹的河南朋友已經安排有專車服務,保證了我們這次旅遊的輕鬆和自在。

第一天的旅遊是洛陽近郊的白馬寺和龍門石窟。
 
白馬寺位於老城以東21公裏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如此重要的白馬寺我們當然是要拜的。可是訪問後,非常失望。本身寺內的建築和任何一處的寺廟都類似,這可以理解。但沒想到這個寺廟的左邊竟然建了一個國際區,有新建的泰國,緬甸和印度的寺廟,其建築群色彩斑斕,金碧輝煌,與古舊的白馬寺的廟宇為鄰,真是不倫不類。再加上寺外一大攤小商品的小店,更讓人索然無味。嗚呼,嗟歎,堂堂中華的第一寺院,為何搞成這般低端!
 
離開白馬寺,直奔龍門石窟。心裏在忐忑,不會又讓我失望吧?還好,這次是非常開心。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12.5公裏處的龍門峽,但其實這個峽並不狹窄,隻不過此處沿著伊水河有東西兩山對峙,看上去宛若門厥。從訪問中心坐電瓶車到景點入口,龍門二字是寫在伊水河的大橋西邊的橋洞上邊。穿過這龍門,放眼望去,心情豁然開朗。但見伊水兩岸,楊柳依依。時已初冬,青色尚有。隻是添些淡黃,卻是別有風韻。
 
沿著西山腳下走去,遷延約一公裏餘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窟,讓我們時上時下,走的是氣喘籲籲,看的是目瞪口呆,拍的更是不亦樂乎。旅遊介紹說,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麵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本人不懂石刻藝術和佛教,但親臨其境,真是震撼。這裏摘要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龍門石窟的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西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石窟的主要位置是在西山,也稱龍山。東山也有少許,不過東山的香山寺確也是名聲在外。《隋唐嘉話》記載:武後遊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既拜賜,坐未安,宋之問詩複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中唐時更有詩人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使寺名大振。詩人生前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去世後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故現有白園也為石窟一景。
 
走進河南的第一天,在白馬寺留下無味,在龍門石窟給補了回來。遊玩後忍不住寫了一首”詩”出來:伊水兩岸楊柳依,香山東立龍門西。賦詩奪錦傳佳話,千年石窟列世遺。當然咱是有自知之明的,這也就是班門弄斧,湊點兒詩趣吧!看客不要笑話。不管如何,自以為,龍門石窟,必遊之地。中原文化,這裏首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