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一村夫

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長身體時餓肚皮,長知識時學校關閉,要工作時被送去農村,你説我,的前半生幸福不幸福?
正文

《交換舞伴》

(2016-05-10 16:15:45) 下一個

本人淺薄的知識告訴我,直接描敘戰爭的樂曲有兩首,一首是中國的琵琶古曲“十麵埋伏”,一首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俄語: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的“1812 年序曲”(1812  Overture)。

“十麵埋伏”描寫的戰爭是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楚漢相爭中的關鍵性戰役,垓下之戰。從樂曲中,人們能聼到或感受到劉邦和項羽各率大軍在垓下地方(今屬安徽靈壁縣)大戰,殺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最後楚霸王戰敗,丟盔卸甲,望風而逃至今安徽和縣的烏江,驚魂不定,頗感淒涼,拔劍自刎。

另一首樂曲,“1812年序曲”,以極為豐富的音樂語彙,描述了1812年的俄法之戰,為我們展示了一係列恢弘的曆史劃麵。

法國拿破侖率大軍五十多萬,攜大炮千餘門,向著莫斯科直撲而來。俄羅斯明白俄軍的數量和裝備都遠不如法軍,但絕不投降,俄東正教聖公會(Holly Synod)號召人民奮起抵抗。樂隊以兩架中提琴和四架大提琴,以緩慢的節奏,低沉的音調,奏出東正教的聖歌“聖十字”,向上帝祈禱,“Oh, Lord,Save Thyroid  People!“(主啊,保佑你的臣民吧),同時,這些樂句也  象征著嚴峻的戰前形勢和俄羅斯的抗戰決心。

法軍逼近,局勢越來越緊張,樂隊交替奏出田園詩式的樂句和軍隊意味的樂句,戰爭越來越近,和平遭受破壞。隨著法軍的挺進,法國國歌的聲音越來越嚮。。。

雙方接觸,法軍不可一世,音樂中滿是高亢的“馬賽曲“,但時時可以聼到俄羅斯民歌旋律,由弱漸強,那是俄沙皇在號召人民出來參軍參戰,隨著人民的加入,俄軍越戰越強。

樂曲引出波瑙丁諾(Borodino)之戰,那是拿破侖的“滑鐵盧“。“馬賽曲”和俄羅斯民歌的旋律(或變奏)嚮亮,交替出現,使人感到戰場上刀劍鏗鏘,人喊馬嘶,血光四濺,橫屍遍野。。。戰至高潮,作曲家在背景中設計了5聲炮嚮,(仔細聼勿錯過,) 然後是一連串的下行樂句,象征法軍潰敗,全線逃竄。

歡快的鍾聲在教堂鍾樓上嚮起,人們來到教堂前的廣塲,伴隨著俄羅斯民間樂曲和轟鳴的禮炮聲,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柴科夫斯基的這首“1812年序曲”,非常生動,形象地把那場戰爭展示在我們眼前。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如今成了美國獨立日集會常演的節目。前些年,我們在倫敦,出席過一場英皇家衛隊及其樂團露天演奏的“1812年序曲”,全副武裝,甚至把大(禮)炮也拖到塲上,煞是壯觀,令人印象深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