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地主

美洲生活,房地產投資,個人愛好,胡說八道
個人資料
牛城地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酒瓶的學問

(2016-12-22 18:58:43) 下一個

現在喝葡萄酒的人日益增多,但真正了解其酒瓶的人並不多。前段時間去當地一釀酒愛好者家裏買些空酒瓶,他那一連串的酒瓶術語一下子就把我搞懵了,還是坐下來研究一下吧。

葡萄酒瓶完全是歐洲的文化,尤其是法國,那裏是現代葡萄酒的發源地。早在古羅馬時代,當時並沒有用玻璃瓶來保存葡萄酒,葡萄酒一直都盛裝在橡木桶裏,盛酒的罐子通常都是用陶土或皮革製成,而且一般都是用來將葡萄酒裝上桌。17世紀的時候,一項重要的發明出現——燒煤熔爐,這項技術極大地提升了製作玻璃時的溫度,使人們能製造出來更加厚實的玻璃,同時加上當時出現的橡木塞,玻璃瓶成功取代了此前的陶瓷罐。而時至今日,玻璃瓶仍未被鐵罐或塑料瓶取代,一是由於曆史傳統的因素;二則是因為玻璃瓶穩定性極佳,不會影響葡萄酒的品質;三則是玻璃瓶與橡木塞能完美融合為葡萄酒提供瓶中陳年的魅力。

首先來看酒瓶的顏色。早在17世紀之時,葡萄酒瓶的顏色就呈現出綠色,這是受限於當時的製瓶工藝,酒瓶製作出來含有許多雜質,所以酒瓶呈現出綠色。而到後來,人們發現深綠色的酒瓶有助於保護瓶中的葡萄酒不受光線的影響,有助於葡萄酒的陳年,所以大部分葡萄酒瓶就被製成深綠色。而對於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則一般裝在透明的葡萄酒瓶中,是希望將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的色彩展現給消費者,這能給人一種更清新的感覺。

酒瓶的容量則是由多方麵的因素組成的。其原因之一仍要從17世紀開始說起,當時製瓶是由人工完成,要依靠吹瓶師(Glass-blower)來製作。受吹瓶師肺活量的影響,當時葡萄酒瓶的大小在600-800毫升之間。第二個原因則是標準大小的橡木桶的誕生:當時航運的小橡木桶被確立為225升,因此歐盟在20世紀的時候將葡萄酒瓶的容量定為750毫升,這樣一個小橡木桶正好能灌裝300瓶葡萄酒,能裝24箱。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人認為750毫升能倒15杯50毫升的葡萄酒,適合一家人一餐飲用的量。

雖然大部分葡萄酒瓶是750毫升的,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各種容量的葡萄酒瓶。

關於瓶底的凹槽,原本是為了沉澱酒裏的雜質,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隻是為了保持傳統。

經過數百年的演變,一種瓶型成為了一個產區的代表。懂行情的人,通過目測瓶型,就能夠識別出美酒的產區。酒瓶分為以下幾種:

1. 波爾多瓶(Bordeaux Bottle)

  標準的波爾多瓶上下寬度一致,帶有明顯的瓶肩,可以用於去除酒中的沉澱。有深棕色、暗綠色、淡綠色和無色四種顏色。經典的波爾多幹紅用暗綠色瓶裝,深棕色用來裝法國南部等產區的幹紅,淡綠色的裝幹白,無色透明的則常用來裝甜白葡萄酒。波爾多瓶也被全球其它葡萄酒產區采用。這種酒瓶看上去嚴肅、端莊,如同一名商務精英。

2. 勃艮第瓶(Burgundy Bottle)

勃艮第瓶瓶肩較窄,瓶形較圓,從瓶頸到瓶身下滑逐漸膨脹,如同一名窈窕淑女。瓶身呈綠色,既可用來裝紅葡萄酒,也可用來裝白葡萄酒。在新世界,該瓶也被廣泛用來裝霞多麗葡萄酒和黑皮諾葡萄酒。意大利的巴羅洛、法國的盧瓦爾河穀和朗格多克產區也使用此種酒瓶。

3. 教皇新堡瓶(Chateauneuf du Pape Bottle)

  與勃艮第瓶類似,比勃艮第瓶稍瘦、稍高,酒瓶上印有“Chateauneuf du Pape”、教皇帽和聖彼得的雙鑰匙。該瓶如同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

4. 香檳瓶(Champagne Bottle)

  同樣與勃艮第瓶類似,但該瓶的頂部有一個皇冠蓋的封口,用於瓶中二次發酵。

5. 普羅旺斯瓶(Provence Bottle)

  用一名擁有“S”型身材的妙曼女郎來形容普羅旺斯瓶最適合不過了。

6. 阿爾薩斯瓶(Alsace Bottle)

  阿爾薩斯瓶的瓶肩同樣為一條優雅的曲線,但比勃艮第瓶更為細長,如同高挑的少女。除了阿爾薩斯,德國大部分酒瓶也是使用這種款式。

萊茵瓶:萊茵瓶瓶頸細長,形狀與摩澤爾/阿爾薩斯瓶類似,唯一不同是萊茵瓶呈棕色。

7. 基安帝瓶(Chianti Bottle)

  基安帝瓶最早為大肚瓶,如同吃飽了的壯漢。但是在近幾年,基安帝越來越偏向於使用波爾多瓶。

8. 甜葡萄酒瓶

這種酒瓶通常比較矮,而且瓶身很瘦,一般用來裝冰酒和遲摘葡萄酒(late harvest)。它們的容量一般為375ml(也有200ml的),用以強調這些葡萄酒產量稀少,彌足珍貴。

本文部分摘於紅酒世界和紅酒百科全書,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camy 回複 悄悄話 這麽漲知識,不冒泡道聲感謝實在是不好意思。
coppertow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1
isuiyi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