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曆程(10)車輪滾滾
(2014-03-24 07:25:32)
下一個
人說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那美國人就是車輪上的了,沒有車,確實是寸步難行,尤其是在小地方。
來北美四個月(1996年)後,八月初在朋友的幫助下,買了一輛五年新的Honda Accord,當時大概六萬邁左右,花了八千多刀。錢不夠,還是LP的小老板幫忙去銀行Co-sign拿了個貸款才搞定。買個稍好點的車是因為要常跑高速,安全第一嘛。
美國的駕照還是很好拿的,上了個5小時的駕校教程,還包括最後一次送去路試。自己在朋友的陪同下練了十個小時左右,第一次路考就通過了,拿到了駕照。
那時還沒有GPS,加上對路況不熟,第一次開車回多倫多是LP陪伴的。一人開車,一人在邊上看地圖,似乎是那個年代的定式,特別是出去玩的時候。記得第一次是直接開到David(組裏同事)在多倫多Downtown的Apartment中,參加他弄的組裏小型聚會。聚會的過程就不表了,從他家出來時已是晚上九點多,天已黑,把車從那小停車位倒出來,可是費了很大的勁。停車位過短,加上技術不過關,花了近十五分鍾才上路。
上了市內高速427 和401,就更要命了。那是拿到駕照的第三天,還沒有在晚上開過高速公路,更別提多倫多的八條單向道。隻見車燈閃閃,滾滾車流,密若繁星,心中之惶恐難以言表。何同學小心翼翼地在前麵開車帶著路,我跟在後麵,但上了427 後,很快他的車就消失了,看到的隻是無數的尾燈。這晚上跟車太難了,一不流神,別的車插進來,一會兒就找不著了。隻好靠自己了,幾經折騰,心驚膽戰地終於開進了約克大學公寓樓前巨大的停車場裏。早到的何同學不放心,在那等著呢。
從此開始駕車來往於兩地間,從學校到學校是110 邁(mile), 加上過關的時間,正好兩個小時。但出多倫多的時間有講究,若晚於下午三點,在QEW(從多倫多到大瀑布的高速)上離Hamilton有二十公裏左右會堵車,時間長短就不好說了。為了避開,經常是吃完午飯就走了,反正也沒人管。
第一次在QEW上出危險是在一個雨天。那天從多倫多開出來不久,天降大雨,雨刷子不停地刮,但車窗的能見度卻越來越低,後來幾乎看不見路了。萬般無耐,隻好把車停到了路邊。雨已經基本停了,出來看見別的車都窗明幾淨的,從身邊飛馳而過,大惑不解。摸了摸車窗外麵,挺幹淨的,摸了一下裏麵,是滿手的霧水,這下明白了。仔細看了看吹風的方向,才發現有吹車窗的。趕快變換,車窗馬上就開始亮堂了。咳,這麽多人教開車,怎麽就沒人說這事呢,這把我給嚇的。
從此開始自由地穿梭於美加之間,轉眼冬天就到了。這兩國就隔著一條河,卻完全是兩重天地。經常是在加拿大境內晴空萬裏,一過了邊境橋,馬上是風雪彌漫。車速也從120 公裏降到二,三十。據說是加拿大的冷空氣把大湖上升起的水汽都給刮了過來,變成雪落在這邊。經常是美國這邊有暴風雪(storm), 而多倫多雪卻不多。
加拿大人開車很瘋狂,QEW上除了出事故外,平時幾乎見不到警察。人們開到80-90邁(75mile=120km)是常事,我有一次想試試極限,在沒什麽人的時候開始加速,到了90邁時車已經開始抖了,過了100時開始有很強烈的不真實感,感覺車輪已經不怎麽抓地了,更別提轉彎了,根本不敢。過了幾年又買了一輛Acura TL, 這車的高速性能顯然好多了,開到100邁時還很穩,就像Accord在70 多邁時的感覺,但更爽的是它的加速性能。據說在德國沒有時速限製,想必是極爽的,在這就不行了,沒地兒試去。
經驗都是積累出來的,有一次雪後回約克,在大馬路上雪掃得很幹淨,但衝過一個紅綠燈進入校區時,發現路上的雪沒掃。當時一下就蒙了,開始減速,車卻不聽使喚,等停下來後,車頭已經轉了180度。好在路上沒人,要不然…
在隨後的一些年中,一年開個3-4萬邁是常事,後來去新澤西工作了一年,居然開了六萬多,當然了,這罰單也是沒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