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
2014 (240)
2015 (130)
2016 (71)
七十年代實行供給製,大概是,每人每月,糖二兩,大米兩斤,豬肉二斤,白麵(忘了),粗糧(玉米,青稞)若幹。現在人們肚子裏油水多了,喜歡吃些粗糧,但那時粗糧是極難下咽的。
營養不夠,於是家家戶戶養雞,從孵小雞開始,雞長大後,公雞吃肉,母雞下蛋,各取所需。記得當時的雞有兩種,一是土雞,叫蘆花雞,身上有各種顏色的羽毛,另一種是洋雞,萊吭雞,全身雪白,一根雜毛都沒有。若想殺了吃肉,這兩種雞沒什麽大區別,蘆花雞似乎肥些。若留著下蛋,區別就大了。蘆花雞下了二,三十個蛋後,就不下了,急著想媬窩(孵小雞),大概是母性太強。但不能讓媬啊,得下蛋呀,於是給它鼻子裏插根羽毛,一個腿上拴根繩,半吊著,強行斷絕她褓窩的願望,大概得二十天左右這勁頭兒才過去,又開始下蛋。萊吭雞是隻下蛋,不媬窩,大概連續下五,六個蛋休息一天,屬勞模型,是蛋雞的首選。
開春時,到農民老鄉家去買種蛋。要找種純且有公雞的家,大概買二十個左右(一個母雞隻能抱這麽多)。然後就交給了要褓窩的蘆花雞,這家夥真是盡責,二十多天的時間裏,除了每天下來吃點東西外,其餘是時間都一動不動地趴在蛋上,偶爾還翻翻蛋,以保證受熱均勻。小雞出來時,自己會用小嘴釺破蛋殼,慢慢就從殼裏出來了。剛出來的小雞毛絨絨,團乎乎的,煞是可愛,仿佛世間的嬌嫩莫過於此了。頭一個星期給它們喂些蛋黃和水就行了,且它們是在炕上生活的。放在大扁筐裏,底下鋪上報紙,在暖和的炕上,曬著太陽,它們長的很塊,十幾天就下地了。
一個月到四個月大的小雞很討厭,象teenager 一樣,到處亂跑,不聽指揮,再大點後,就沉穩多了。那時家裏有大概三十來隻雞左右,十隻左右的下蛋老雞和新孵出來的小雞。每天放學回家,一打開院門,雞們聽到動靜,就叫著從各處飛奔到腳下,仰著頭看著你,得趕快給它們做飯了。它們的菜單是切碎的苦菜(或蒲公英)和一些麥麩子(小麥磨成麵後剩下的殼)和在一起。各家喚雞的方法不同,若有雞走丟了,出去喊幾聲,就回來了,倒很少丟雞。當年的小母雞到第二年春天就可以下蛋了,公雞則陸續被殺掉吃肉了。母雞會養三年左右,再老下蛋就不行了。
麥麩可以買到,野菜就得上山采了。隻要一有時間,就挎個籃,拿個小鏟,和朋友們三五成群地出門了。采摘的野菜不僅要夠當時吃,還把多餘的切碎曬幹,以備冬天用。冬天天冷時,雞就放在屋裏的籠子,真味啊。
小雞下地後,自己亂跑,大雞們不管它們。但有一次養了隻九斤黃(一種較大形雞,成年可達八,九斤,故稱九斤黃)小母雞,半大時(一斤多重),天天領著一群更小的雞玩兒,晚上還把小雞們攏在自己的翅膀下麵,活象個小媽媽,倒省了我們許多事。看來母愛是一種天性,並非一定要當了媽媽才有。
那時的雞偶爾也得傳染病,現在叫禽流感,那時叫雞瘟。要是得了病,雞會一窩一窩地死。後來縣防疫站有藥了,拿回來,自己給雞打上就行了。後來,不知為啥這病還跟人扯上了。
小孩都貪玩,有時貪玩就忘記喂雞了。記得有一次就發生了餓死一隻小雞的慘案,開膛後發現,肚子裏真是一點食都沒了,隻有些沙子。
那些雞應該是純有機的走地雞,燉後味道之香,遠非一般的雞可比。且內髒也不浪費,雞腸子,血和肝等雜碎炒在一起,放點辣椒,是一道很好的菜。炒雜碎,長大後就再也沒吃到過了,一是無雞可殺,再則無耐心收拾那些東西了。這兩年一直想養些雞,但據說要有五英畝的lot, 這有點難辦。明年還得再仔細打探,真是懷念那種香味。
問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