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遠齋詩畫

聽溪不覺遠 泊泊入夢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名錄

(2024-05-23 20:46:24) 下一個

1.德川家康(日語:徳川 家康德川 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とくがは いへやす Tokugawa Ieyasu;1542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初代將軍慶長八年至元和二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本姓鬆平,幼名為鬆平家繼承者通稱的竹千代,通稱次郎三郎或藏人佐,是鬆平家第九代家督。接受主君今川家第九代家督今川義元的偏諱,拜領字,初名為鬆平元信,後來立誓要做為像祖父鬆平清康那種出色人物而取祖父鬆平清康字,改名元康,脫離今川家獨立之後,舍棄今川義元字,改名家康。後將姓氏由鬆平改為德川。德川家康的家係是三河國(今日本愛知縣)的國人富豪鬆平氏,鬆平氏根據考證可能源自賀茂氏或藤原氏,後德川家康自稱源自源氏。德川家康是德川氏(包括將軍家禦三家)的家祖。

桶狹間合戰今川義元戰死後,與少時玩伴織田信長結為“清洲同盟”,多次協助織田家擊敗強敵淺井氏朝倉氏武田氏,並與武田信玄不斷蠶食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壯大自己的勢力。本能寺之變發生後,清洲同盟瓦解。對在織田信長死後接掌其霸業並迅速崛起的羽柴秀吉深感威脅,於是雙方不久爆發了戰爭,與羽柴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對峙,然而及後又迫於戰局形勢和外交壓力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戰後,豐臣秀吉消滅了北條家,統一了整個日本。而北條家的領地關東地方則轉封給德川家康,雖然德川家被豐臣秀吉移封關東,失去長年經營的故土三河,但卻得到了豐臣政權下各大名中最大的領地,並且能夠在遠離豐臣家的情況下重新發展自己的勢力。在豐臣秀吉成為太閣時,擔任五大老之一。當豐臣秀吉病死後,在關原合戰中率領東軍戰勝擁護豐臣政權的西軍,確定了德川家的霸權。慶長八年(1603年)受後陽成天皇詔封為征夷大將軍,並在江戶開創幕府。慶長十九年至慶長二十年,經曆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兩次大戰,終於成功消滅豐臣家,江戶幕府統治體製從此堅如磐石,日本正式進入和平時期。

日本曆史上,德川家康創建了幕藩體製,其所建立的江戶幕府其後統治日本達264年,史稱江戶時代[1]。德川家康與安土桃山時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並稱“戰國三傑”。

德川家康在消滅豐臣氏的次年(1616年),受後水尾天皇詔封為太政大臣,不久於駿府城內逝世,經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東照大権現とうしょうだいごんげん Tōshō Dai gongen),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光東照宮供奉[2][3]

 

2.《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是中國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中國政治製度史著作[1],初稿成於1952年,改於1955年。錢穆認為,辛亥革命前後,由於革命宣傳之需要,一些人士把秦代以降的政治傳統專製黑暗一筆抹殺,對中國傳統文化之誤解甚深;政治製度自根自生,須與人、事相配合;中國曆代政治既不封建,亦不專製,更不黑暗。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1]原名錢恩鑅賓四,是出身江蘇無錫歷史學家哲學家作家等,亦是吳越錢氏的後代。他是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新亞中學的共同創辦人。他被許多中國史學領域研究者認為是大中華學術圈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學家及哲學家之一;他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也因而被一同稱作中國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1968年,擔任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賈德·戴蒙於1997年所著。此書於1998年獲得普利茲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國家地理學會根據本書拍攝的紀錄片於2005年7月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開頭,作者在新幾內亞島考察時,當地的一個政治人物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白人殖民者製造了眾多現代工業製成品,而當地的黑人卻什麽名堂也沒搞出來?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名稱,來源於第3章《卡哈馬卡的衝突》,這場衝突的一方是擁有數百萬臣民、8萬大軍的印加帝國,另一方是西班牙人皮薩羅率領的168名殖民者。然而衝突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印加皇帝被皮薩羅關押了8個月後遭到殺害,印加帝國隨

4《明朝那些事兒》銷量超過五百萬冊,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最暢銷史學讀本(也有一種說法為“1949年解放以來最暢銷的通俗曆史讀本”),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2007-2008年度暢銷書第一名。[參7]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等榮譽。[參1

明史專家毛佩琦說:“曆史是千百萬人的曆史,是大家的曆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曆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兒》的確是別開生麵的,是一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

5 大秦帝國 黑色裂變

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秦國由弱變強,收複失地,開始崛起。在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曆著一場亙古未有的“黑色裂變”。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在大戰中身中毒箭而亡。嫡子嬴渠梁靈前即位,史稱秦孝公。秦國時遭列強蔑視,國力虛弱。又逢山東六國會盟,圖謀分秦。二十二歲的年輕君主秦孝公血書國恥碑,向天下廣發求賢令,誓以變法強國。在與入秦士子的反複切磋度量之中,商鞅脫穎而出。渭水船頭,商鞅一展為政主張,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秦孝公拜商鞅為相,開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法家大師商鞅全麵主持變法,帶領秦國一步一步地創建了戰時法治文明......《大秦帝國》第一部已改編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由侯勇、王誌飛、盧勇、呂中、高圓圓主演,被網友譽為國產神劇,豆瓣評分高達9.1分

 

6.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細說五千年:寫給普通人的中國史》。這是一部除了史實,更有“人性”與“趣味”的中國通史,通過對於“人性”的理解,填補史書記載的縫隙,讓人物變得鮮活而自然,讓“不可理喻”的史實變得可以理解,讓讀史變得快樂。

7人生由我

她15歲首次登台,22歲結婚,31歲成為破產的單身母親,隨後輾轉於3個國家的多個城市開展自己的事業,獨立培養出3個出色的子女,同時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60多歲的她重返模特舞台,在頭發變白的時候走紅,69歲時,她的形象在美國時代廣場獨占4個廣告牌。她是72歲的“網紅”,是眾多女性眼中的勵誌偶像,也許她最出名的標簽是“矽穀鋼鐵俠”、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母親 [1]
1983 年,梅耶·馬斯克作為營養師實習生畢業 [5]
2020年7月3日晚,百度APP直播頻道中,埃隆·馬斯克72歲的硬核辣媽梅耶·馬斯克和其多年好友鄧文迪帶來的直播首秀,共吸引274萬人在線觀看 [2]。8月12日,參加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 [3]
2021年,73歲的她實現了職業生涯的大逆轉,在全球範圍內登上了16本時尚雜誌的封麵,成為了2021年封麵成績最好的女模特之一 [4]
2023年4月,梅耶·馬斯克因對營養研究的貢獻而被南非自由州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8]
 
8活法
 
 
 
稻盛和夫,1932年生於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業部畢業。1959年創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曆任總經理、董事長,1997年起任名譽董事長。此外,1984年創立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在的KDDI公司)並任董事長。2001看起任最高顧問。1984年創立“稻盛集團”,同時設立“京都獎”,每年表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同時,創辦“盛和塾”向年輕經營者講授經營理論,為培養經營者傾注心血。
 
 
 
 
9局外人》
(L'Étranger)是法國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通過塑造默爾索 [6]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1]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有爭議)文學 [18]、“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義者,盡管他自己多次否認。1951年加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麵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1]
10 1984 喬治 奧威爾
 
 
11幸福陰影之舞

201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艾莉絲•孟若初試啼聲處女作 榮獲1968年加拿大總督獎 1968年,孟若三十七歲。這一年,加拿大女權運動正值高峰、巴黎的年輕人們高喊著反越戰,作家則發表了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幸福陰影之舞》——背 景同樣在加拿大南部、純樸的小鎮,當外界陷入騷亂之際,這裡的人們依舊為了尋常的生活在掙紮、苦惱著,想要好好保住自己在商店裡的工作、經營自己的農場, 或僅隻是把孩子扶養長大——當然,這隻是表象,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就被孟若藏在她的小說裡,比方: 〈辦公室〉:一個女人發現她無法在老公和小孩環繞下發揮創作,於是要求一個屬於她自己的空間;這便在反映當時某些女權的議題。 〈光彩琳琅的房子〉:女主人翁堅持反對她所住的“新”社區對“舊”房屋的勢利驅趕;與書名同名的短篇〈幸福陰影之舞〉:描述了青少年對於學習的困難的“小”態度。

 

12財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Paperback – June 1 2023

 
 
 
 
 
 
 
See all formats and editions人們總把投資理財當作一門硬科學,卻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理財行為並非僅依靠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很多時候會受到你的情緒、喜好、立場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響。因此,致富和守富的關鍵並不在於懂得多少知識,總結了多少規律,而常常在於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認清事物運作的本質。 摩根·豪澤爾從心理角度入手,在本書中分享了18條一針見血的理財智慧。如果你是理財新手,你會接受一堂樸素、簡明卻能令你受用終生的理財課,先人一步實現財務自由。如果你是投資老手,本書也會幫你查缺補漏,返璞歸真,守護好來之不易的財富。在風雲變幻的投資理財領域,有些道理亙古不變,無論何時都能幫你實現財富的穩定增長。隻有發現它們,把握它們,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經濟形勢下實現長久的富足與幸福。

豪澤爾這個人不算正統金融領域出身,他大學讀的是經濟學,2007 年在一家私募股權公司實習。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老板建議他另謀高就。無奈之下,他向個人理財投資網站 The Motley Fool 申請了一份工作,負責撰寫金融相關的文章。

這一寫就是十年。

 

13聰明的投資者

 

這是一本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即成為股市上的《聖經》。本修訂版在完整保留格雷厄姆原著1973年第4版的基礎上,由賈森•茲威格根據近40年尤其是世紀之交全球股市的大動蕩現實,進一步檢驗和佐證了價值投資理論。其中大量的注釋和每章之後的點評非常有價值。股神巴菲特特為本書撰寫的序言和評論是這個版本的又一個亮點。

本書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書還對基金投資、投資者與投資顧問的關係、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證券選擇、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本書後麵,作者列舉分析了幾組案例,論述了股息政策,最後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

本書主要麵向個人投資者,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麵提供相應的指導。本書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為百萬富翁”的書籍,而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麵,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和投資思想家,投資大師, “現代證券分析之父”, 價值投資理論奠基人。格雷厄姆生於倫敦,成長於紐約,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著有《證券分析》(1934年)和《聰明的投資者》(1949年),這兩本書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裏程碑式的投資聖經”,至今仍極為暢銷。格雷厄姆不僅是沃倫•巴菲特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導師,而且被巴菲特膜拜為其一生的“精神導師”,“血管裏流淌的血液80%來自於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投資界的地位,相當於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生物學界的達爾文。作為一代宗師,他的證券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14《漫步華爾街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為一本具有一定影響力、以股票市場為主題的著作。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麥基爾主張資產報酬率由隨機過程支配,向大眾介紹了“隨機漫步假說”。支持效率市場假說(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者常引用此書內容。

此書自認為不是投機指南,亦不保證一夕致富。作者以自身為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個人投資者等三重身分,寫出這本投資指南,在於幫助投資人暸解投資理論及實務。另外,作者亦認為個人投資者不見得無法走入華爾街。運用規畫,也一樣能打敗華爾街專家。

關於投資技巧[編輯]

麥基爾在書中按照學術研究,探討了一些熱門的投資技術,包括技術分析基本麵分析。 通過進一步分析,他指出這兩種技術的明顯的缺陷,得出的結論是,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以上這些方法都會產生相對於被動投資策略較差的投資回報。

麥基爾也對依照過去的表現選擇主動式共同基金進行了類似的批判。 麥基爾引出的研究表明,即使一些被積極管理的共同基金在一段時間內它的回報率大大超過了其它基金,但經常在隨後幾年後中表現欠佳,也就是說沒有多少被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能夠長期跑贏市場。 麥基爾表明,鑒於基金表現的分布性,在統計上不可能發生普通投資者恰好準確選擇出那些少數的長期表現將超越其基準指數的共同基金。

對於作者的批評[編輯]

某些質疑麥基爾的論文中,列舉成功的“基本分析”信徒的業績,包括了彼得·林奇沃倫·巴菲特,和成功的“技術分析”的追隨者如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及拉裏·威廉斯等作為這些投資方法有效證據。 針對這些批評,可能的解釋是麥基爾的著作和論文是專門針對典型的投資者,專業投資者,如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通常有可能更大的獲得資訊,允許優越的投資能力超過個人投資者。 例如,彼得林奇描述了他如何經常接觸到的首席執行官和公司的高層人員,因為他們都希望富達麥哲倫基金的進入這他們的公司,彼得林奇從這些訪問中借此搜集獨到的對公司前景的見解。 結果巴菲特和林奇的成功可能是由於優越的資訊,財力,或業務關係,但他們的情況不適用以典型的投資者。此外,即使有優越的資訊,許多專業投資者仍然表現多不佳於基準指數。從概率的角度來看,一些極少數投資策略追隨者其連續多年的是成功是偶然的,因為在機率上總有可能出現有人持續的戰勝市場,他們隻是統計的異常值。 由於選擇上的偏見,公眾的注意力隻集中不成比例成功的投資者,忽視了更大的不成功的投資者群體。

15自控力

作為一名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管理壓力,並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改變。多年來,通過觀察學生們是如何控製選擇的,她意識到,人們關於自控的很多看法實際上妨礙了我們取得成功。例如,把自控力當作一種美德,可能會讓初衷良好的目標脫離正軌。所以,麥格尼格爾要求她的學生了解影響自控的生理學基礎、心理陷阱和各種社會因素。麥格尼格爾吸收了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最新洞見,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項目開設了一門叫做“意誌力科學”的課程,參與過這門課程的人稱其能夠“改變一生”。這門課程就是《自控力》一書的基礎。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麽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學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家,也是醫學健康促進項目的健康教育家。她為專業人士和普通大眾開設的心理學課程,包括“意誌力科學”(The 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都是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曆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她還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網站開設了“意誌力科學”博客。她目前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托市。

 

16 思考,快與慢 

美國 丹尼爾 卡尼曼

這是社會思想的一部裏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

新書上市,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過7個月,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係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係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係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係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係統1和係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麽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麽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心理學家。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1954年畢業於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獲心理學與數學學士學位。2002年,因其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在決策製定上的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不確定條件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麵的發現。他展示了人為決策是如何異於標準經濟理論預測的結果。他的發現激勵了新一代經濟學研究人員運用認知心理學的洞察力來研究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理論更加豐富。

 

17原子習慣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本書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甚至被實施人工昏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痊癒出院,可以重新踏上球場,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隻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

  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僅有33人獲得這項殊榮。

  從運動生涯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麵的總統獎章,他是怎麽做到的?一切隻因他認識且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

  ◎有效建立永久良好習慣的係統化「行為改變四法則」
  雖然知道習慣很重要,但你經常為了自己的壞習慣苦惱,想要戒除卻力不從心?或者,你想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其實,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你遵循的行為改變係統出了問題!

  作者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擷取菁華,結合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創造出簡單易懂、容易執行的「行為改變四法則」。這套法則可運用於學業、工作、家庭、健康、財富、人際關係等人生各個麵向,有效幫助你打造好習慣、戒除壞習慣。

18 癌症密碼

傑森·馮(Jason Fung)加拿大腎病專家、醫學博士、國際知名研究員。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在多倫多行醫多年,是研究間歇性斷食和2型糖尿病的專家。其在生命科學和人體健康方麵的研究被《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大西洋月刊》《多倫多星報》等眾多媒體引用。著有《癌症密碼》《糖尿病密碼》《肥胖症密碼》等作品。

癌症是基因變形大師,變異頻繁,在這方麵,它比已知的宇宙中任何其他事物都要強大。因此,針對一種特定的突變來戰勝癌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勞的,因為癌症可以再次突變。癌症是一種動態疾病,任何單一的靜態治療方法,無論是化學療法,還是基因靶向藥物,往往都會失敗。相反,治療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選擇壓力,就像持續使用抗生素可以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一樣。

手術 放射性 化療

 

19 芯片戰爭 克萊斯 米勒

 

 

一部芯片的發展史與競爭史! 追溯半導體產業發展曆程,直麵大國博弈下的芯片競爭格局!

《金融時報》2022年度最佳商業圖書

《經濟學人》2022年度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克裏斯·米勒(Chris Miller),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史副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珍妮·科克帕特裏克(Jeane Kirkpatrick)客座研究員,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歐亞區主任,宏觀經濟與地緣政治谘詢公司格林曼特主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特約撰稿人。擁有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曆史學學士學位。

經濟曆史學家克裏斯·米勒在書中較為完整地描述了各國為控製芯片技術而進行的長達數十年的鬥爭曆程,解釋了半導體在現代生活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美國是如何在芯片設計和製造中占據主導地位,並將這種技術應用於軍事係統的。

本書集科技冒險、商戰故事、大國博弈於一體,分析了芯片崛起的曆史,以及以控製芯片行業的未來為目的的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權力鬥爭,對理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和和科技至關重要。

 

20 蘇菲的世界

 

喬斯坦 賈德

 

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曆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裏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曆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幹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