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家談登月的實際意義

(2013-12-15 12:08:58) 下一個

開展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對於科技進步的巨大推動,對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提升作用,對新型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長,對新興學科的誕生與發展,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等各個方麵,都將產生並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月球上的太陽能和地球上的不一樣。月球上的太陽一出來就是半個月,又沒有雲,又沒有天氣活動,太陽光直射月球表麵,所以太陽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大得多。而且月球上沒有任何建築物,可以無限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而且把它發的電傳回地球早已可以實現,用激光或微波傳輸可以解決。

有科學家建議給月球係一根腰帶,腰帶長1.1萬公裏,寬400公裏,假如說這個腰帶做成太陽能發電電池板,月球太陽能傳輸到地球的什麽位置, 都有一個設計,假如說這個方案能夠實現的話,地球上的全人類子孫萬代,什麽能源都不要了,足夠了,但是這個工程量極其浩大,隻是人類一種理想。

月球上除了有豐富的太陽能之外,還有一種能源是受啟發於太陽,即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受控核聚變發電。包括中國在內的七個國家計劃在法國共同建一個國際熱核反應堆,大約花費100億歐元,推進受控核聚變發電的關鍵技術的進展。未來氦-3很有可能成為受控核聚變的原料。

嫦娥一號已經探明,全月球的月壤層中氦-3含量的分布與資源量,至少有100多萬噸氦-3。假如受控核聚變發電能夠商業化,可以滿足全人類至少一萬年的能源需求,而且這將是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清潔、廉價的受控核聚變的能源原料。但是目前而言,運輸材料到月球去建造基地,利用月球能源的經 濟技術成本太高。

另外,月球確實蘊藏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稀土、鈾、釷、鉀、鈦、鐵、磷和氦-3,幾乎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目前還沒有必要急著開發利 用月球的礦產資源。科學家有責任事先探明月球蘊藏有哪些礦產資源,它們的分布、品位和資源量,以備有條件開發利用時提供科學依據。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展開一場最激烈的軍事競爭———探測月球。這一過程將人類的航天技術水平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另外也產生了月球科學與行星科學,帶動一係列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業群體,全麵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科技、軍事的發展,美國 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的效益。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阿波羅探月計劃,當時的投資是254億美元,相當於2005年的1360億美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 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兩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40萬人。由於阿波羅計劃的出現,導致了上世紀60年代 -70年代20多年包括火箭、雷達、無線電製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的誕生。所有這些技術又應用到民用方麵,帶動了整個科技發展和工 業的繁榮。所以,阿波羅計劃取得巨大的效益。

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的應用技術,每一項應用技術裏麵都有很多很多專利,對航天航空、軍事、通信、材料、醫療衛生、計算機等都有巨大 的推動作用。美國算了一筆賬,開始的投入產出比是1:4 .5,最近美國公布阿波羅計劃投入產出比1:14,應該說美國阿波羅計劃是引領了上世紀60-70年代20多年幾乎全部高新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也催生了一 大批新興工業群體的誕生與成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