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措的後花園

山川靜默從何問,清風明月是關懷。
正文

春節隨想

(2019-02-08 15:52:54) 下一個

正是過年時節,趕巧重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節》。讓我手癢也想寫上幾句。

 

《北京的春節》開篇就和我記憶中的春節十分相似。進了臘月就是年,過臘八要喝臘八粥,能想到的各種米,豆,堅果,都可以放在鍋裏,其中大米小米,糯米紅豆,花生蓮子,核桃棗泥是必須要有的。熬粥時就滿屋子飄香,等盛到碗裏端上桌,粥色溫暖,粘融香甜,大人孩子都喜歡。過臘八還要做臘八蒜,紫皮蒜加米醋,泡在透明的玻璃罐子裏,放在陰涼處,一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就可以開始享用了。臘八蒜剔透翠綠,可以配餃子,也可以吃火鍋時當做小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要吃餃子;要把房前屋後犄角旮旯都收拾的幹幹淨淨;還要祭灶神;吃麥芽糖。然後跟著幾天就開始辦年貨,買糖果,理發洗澡,準備過年了。有句順口溜我從小就會,“二七剃精細,二八剃傻瓜,二九剃狗頭,三十燙豬腦袋”。這段日子還要買年畫,貼窗花,寫對聯,每件事都有說道。過年期間對孩子們來說是開拓眼界的好時段。風俗習慣,戲曲詩詞,還有各種民間傳說,小孩子最有好奇心了,什麽都想問個明白。新鞋新衣服一定要有,最好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壓歲錢要有,給小孩子也要給老人家;過本命年的,得有紅色的穿用,可以綁個紅繩兒在腳腕子手腕子上,也可以買幾件紅色的內衣襪子,當然,隨身帶個紅色的玉佩瑪瑙珊瑚寶石也可以辟邪圖個好兆頭。

 

孩子們喜歡過年,因為不但有各種好吃的,還可以放心地玩耍。大人們對孩子格外寬容,平和人家過年時都不會責怪孩子,不好聽的話都不要說更別說打罵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一年裏最豐盛的家宴。窮苦人家過年不易,過年跟過關一樣,小時候聽過《白毛女》裏楊白勞唱,“人家的姑娘有花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兒,給我喜兒紮起來,哎哎哎哎紮呀紮起來”,當時年紀小小的我就覺得楊白勞是個好爸爸。窮人家過年也不乏短暫的歡喜。

 

我的爺爺很會做菜,過年時四喜丸子獅子頭是一定要做的,還一定要等爸爸從青海回來,最好買西安西點房的吐司麵包。爺爺隻有說放麵包渣兒的丸子才好吃,饅頭渣兒就不成。我還記得從奶奶那裏聽來過一句順口溜,“世上的香,回籠覺,二房妻,三鮮餃子黃燜雞”。三鮮餃子和黃燜雞也是一定要有的。1999年和德林剛認識時,有一次周末,德林來我的住處,在廚房裏掌廚做飯,一陣子忙乎,擺上桌了兩道菜,一道是熗油菜,另一道就是黃燜雞。很巧這兩個菜是我喜歡的。油菜青翠可人,黃燜雞雖說是高壓鍋做的,味道卻和我記憶中的有幾分神似。。。。。。

 

小時候除夕爺爺奶奶家都會守歲。現在想,我的爺爺奶奶一定是非常開明的,因為過年時,不少叔叔們的朋友都會來爺爺奶奶家,家裏天天都是流水席。那時沒有春晚,我們家除夕就能開出一台春晚,吹拉彈唱,相聲快板,十分熱鬧!吃好年夜飯,大家就一起說說笑笑包餃子,還會包幾個硬幣,白糖餡的,誰吃誰發財甜蜜交好運。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滿族,1899年出生。按年份比我的爺爺大一輪。不過以前讀到過老舍先生的姑母給他取的外號是小狗尾巴,看來老舍先生應該是頭年陰曆的臘月生人。和老舍先生一樣,我的爺爺也是地道的北京人,祖祖輩輩住在崇文門內。爺爺是1911年,宣統三年陰曆臘月二十二日生人,也是滿族。奶奶是1922年陰曆四月十八日生人。比爺爺小十一歲。奶奶也是滿族,正黃旗,沈陽人,祖籍遼寧北鎮。

 

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在文章裏說老舍先生出生貧苦,幼年喪父,靠人周濟才讀了私塾。這點和我的爺爺奶奶不一樣。爺爺的父親是新派旗人,第一批剪了辮子,穿西裝,帶懷表,手裏一根文明杖,法語流利,還會講德語,興致來了可以做一整套西餐,從頭台小吃到飯後的甜點。奶奶給我講過爺爺的父親的事兒。說爺爺的父親聲音洪亮,笑聲爽朗,為人大氣做飯很好吃。總之,我的爺爺奶奶有比較幸福的童年,會寫詩填詞有文化,爺爺拉得一手好京胡,奶奶熟讀紅樓夢。我的媽媽曾經不止一次跟我說過,她和奶奶暢談紅樓,完全是人逢知己的感覺。奶奶的父親是位私塾先生,奶奶小時候就跟著她的父親背書練字。在我的記憶裏,爺爺奶奶說起小時候都興致盎然,充滿了歡樂。有幾件小事,我要記錄下來,免得以後忘了。

 

一個是關於巧克力的。我六七歲時,四叔叔從北京帶來了巧克力,確切地說,叫北京朱古力豆,裝在一個蠻精致,大約32開的鐵皮盒子裏。當時我跟奶奶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糖了。奶奶告訴我,她小時候吃過的最好吃的巧克力是比利時產的。

 

還有一個關於爺爺奶奶的小事兒。奶奶是19歲嫁給爺爺的。爺爺當時30歲。奶奶的三姐三姐夫是介紹人。爺爺奶奶的婚紗照我見過,奶奶穿曳地的白婚紗,爺爺穿深色的西裝。奶奶給我講過,說新婚裏爺爺畫了一幅畫,兩顆紅心一支箭,讓奶奶繡出來。當時奶奶不知道這是愛神丘比特之箭,可是她從心裏認同爺爺的審美和才華,沒有問就比著繡了出來,後來讀書才知道這個典故的。

 

老舍先生是自殺的。有一次和我的導師聊天,偶爾聊到了自殺。導師說自殺有三種原因,痛苦,身體上或者精神情緒上的痛苦;負擔感,尤其不願意成為別人的累贅和負擔;還有就是絕望,沒有希望沒有信仰沒有了活著的意義。記得當時我還跟導師說,中國有個詞叫舍生取義。生與義不可兼得,是故,舍生而取義。我奶奶的三姐夫就是這樣的人。奶奶的三姐夫姓那,也是滿族,沈陽人。他性格正直剛毅,一直跟著張學良從軍,後來做張學良的副官。張學良被軟禁後奶奶的三姐和三姐夫就回到沈陽老家。政治運動開始了,各種調查交代。後來有人找到奶奶的三姐夫,要批判揭發他的反革命曆史,並且說第二天要帶紙帽子示眾。奶奶的三姐夫跟太太說他不願意被這樣對待,這種被人侮辱的日子他一天也不願意過。他跟奶奶的三姐說,家和孩子就托付給你了,你就坐窗口邊看著我,我走出去,喝毒藥自殺,你看我倒下,再過一陣兒,來收屍就好了。奶奶的三姐答應了。人活一口氣,她也不願意她的男人被人羞辱。於是就這樣,奶奶的三姐夫自殺了,三姐把孩子們拉扯大。直到1980年奶奶和她的三姐團聚,才知道的這件事。前兩年,我的姑姑才講給我的。

 

春節時節,重讀老舍先生的文章,也算是我對過年的一種懷想吧。剛來美國時,有一次春節期間,唱小螺號的程琳來我們學校演出。程琳表演的是二胡。當主持人問程琳,做為最早紅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手,來美國拉二胡,是什麽樣的感受,程琳說她追求有選擇的自由。至今,我也還是深以為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