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白故裏”之爭 組圖

(2013-12-08 23:55:24) 下一個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whzx_news/2010041412120752804.htm


“李白故裏”之爭 組圖

(2010-4-14 12:08:06)  來源:天水在線綜合

“故裏”之爭

西安晚報   文/陳一舟 圖/焦海洋

  李白的故鄉在何方?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點燃了李白故裏爭奪戰。特別是江油和安陸兩地,幹脆放棄了學術爭鳴,當地政府赤膊上陣,文攻筆戰,一個名人故裏之爭,上升到官方層麵,這在國內極其罕見。(4月13日《中國經濟周刊》)

    關於名人故裏之爭,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凡是有些名氣的古人,無論王侯將相抑或販夫走卒,都會被考證出一個個“故裏”來,被一些地方爭來搶去不亦樂乎。李白故裏,隻是其中之一罷了。“李白”何其少,“故裏”何其多!

    名人淪為資源,“故裏”代表利益。隻要有利益存在,隻要有炒作空間,不要說曆史文化名人,就算是古典名著《西遊記》裏的神話人物孫悟空,都被學者們考證出好多個“猴王故裏”來。還有前不久張家界“借力”《阿凡達》推行的“哈利路亞戰略”,心態也大抵如是。

    當前,“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成為了一種消費道具,“消費”正在消解著學術的價值內涵,古人、曆史乃至一些文化遺產,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可娛樂、可惡搞、可利益驅動的橡皮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故裏,花開四朵,各表一枝,希望真能惠及百姓民生,這也算是對偉大詩人李白的文化告慰了——這是這篇報道的“結束語”。請恕我直言,我們還是別抱太大希望。當李白被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還能創造什麽文化效益?

爭奪李白

華西都市報

漫畫/楊仕成

   李白的故鄉在何方呢?往事越千年,如今,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點燃了李白故裏爭奪戰。

爭的不是詩仙 是“財神爺”

重慶商報

  新聞背景:去年,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讚朱薩耶夫?古邦訪問安陸,稱李白故裏在吉國的托克馬克市。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點燃了李白故裏爭奪戰。特別是江油和安陸兩地,幹脆放棄了學術爭鳴,當地政府赤膊上陣,文攻筆戰,一個名人故裏之爭,上升到官方層麵,這在國內極其罕見。

  苑廣闊(廣西職員):如果李白地下有知,想必可以狠狠地驕傲一把:去世千年了,竟然還有兩國四地為了爭奪自己而大動幹戈。其實我們也都知道,大家表麵上爭的是大詩人李白,實際上爭的是“財神爺”李白。用地方政府的官方說法,這叫“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還沒有爭出個子醜寅卯來,就開始紛紛搞規劃、上項目,結果投入幾千萬、上億元的巨資後才發現,原來打李白算盤的不止自己一個,不爭也得爭了。

  有人覺得大不了咱就花開四朵各表一枝,兩國四地共享李白。但這恐怕隻是一廂情願,如此操之過急的上項目、投資金,結果是很難實現雙贏或多贏的,隻會弄得自己騎虎難下,欲罷不能。

  鄧尚明(南充職員):我查了《唐詩鑒賞辭典》的“詩人小傳”,從資料看,兩國四地都不能說是李白的“唯一故裏”。以中國傳統為標準,李白的祖籍地甘肅秦安就是故裏;參照美國的國籍認定法,李白的出生地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就是故裏;以幼年生活時間最長為標準,四川江油就是故裏;以工作時間最長為標準,湖北安陸就是故裏。對李白故裏的爭奪,不管是學術討論,還是對簿公堂,政府都應拿出證據。

  然玉(暨南大學學生):平生好周遊,逝後依舊沒得到安生,名人多半會有此般無奈。原本清晰的曆史脈絡,因獨占的欲望分享的渴求,在時空深處迷離。

  李白故裏,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追憶與膜拜,儼然成為朝覲的詩國聖地,自然有必要弄清詩仙生於何處,這關係到你我在朝覲路上不至迷失。可四地爭奪李白故裏,在意的始終是“李白故裏”的商標使用權,而非求證出一個真相。一個本屬學界爭論的命題,政府卻成了主要訴求體,其本身就寓意豐富。實際上,就算商標爭奪戰塵埃落定,“李白故裏是何處”的最初發問也不再有意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情結,終究不能被一個商標所牽引,概念化的“李白故裏”,承載不起全民朝覲的厚重執著。

“文化搭台”還是“文化拆台”

燕趙都市網 □鄧清波

  “李白故裏”爭奪戰烽火未息,現在,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都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特別是江油和安陸兩地政府赤膊上陣,文攻筆戰,引起輿論再三聚焦。(《中國經濟周刊》4月13日)

         學術爭鳴演變為地方政府的赤膊上陣,原因並不複雜,就是各地政府都看中了“李白故裏”背後的巨大經濟利益。比如,爭得最凶的安陸和江油兩地,就都為借此招牌發展休閑旅遊經濟而投入不菲,江油相關投資甚至已達7億元以上。圍繞“李白故裏”開發所投入的大規劃、大資本和大項目,使得誰也“輸不起”,學術之爭已經演變成地方利益之爭,更準確些說是政績之爭、決策責任之爭。因為,一旦失去“李白故裏”這個招牌,規劃投入就打了水漂,發展經濟思路單一、決策失誤的責任也就勢必浮上水麵。

        實際上,這種發展經濟思路單一、拍腦殼決策的現象,並非隻存在於這兩個地方。曾幾何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成為許多地方假借文化名義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口號,“文化”成為了隨處張貼的街頭小廣告,其目的並不在於文化,而是在於“文化”背後的經濟利益、政績利益。然而,官場永遠需要新鮮的政績,這種口號漸漸不新鮮了。有識之士也指出,文化不能總是隻扮演“搭台”的角色,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都很重要,文化自己也要“唱戲”,即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產業事業等。但是,口號不再提,並不意味著地方政府的思路和做法已經改變。諸如“李白故裏”之爭,就仍然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翻版。

        如此“文化搭台”,其結果隻能是“文化拆台”。因為,當文化變成了官員們眼裏有利可圖的東西,變成了和煤礦、房地產一樣的暴利商品,其本身的價值也就被異化了。文化建設需要著眼長遠潛移默化,它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但不能完全從屬於經濟發展。然而,各地在發展文化上急功近利,更看重的是GDP和各種文化項目背後的地產開發、商業操作,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繁榮發展被統統忽略,一些短期內難見經濟效益而從長期來看必須進行的文化建設反而會被擱置,文化“軟骨病”就會更加厲害。當江油、安陸不約而同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李白故裏”的經濟開發中,還能有多少資金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建設上呢?當“李白故裏”成為了一種純粹的利益標的,那些暫時不能作為經濟開發資源的文化還會有誰去問津?為了利益之爭、政績之爭而超越正常的學術之爭,本身就是對文化研究和文化發展的一種扭曲,而帶給社會的誤導更在於,它使人們始終用市儈的眼光來看待文化,這將是對我國文化的“剝皮剔骨”。

        今天的我們隻能爭“李白故裏”,卻很難讓“李白新生”,文化大師的匱乏堪稱時代之殤。在經濟持續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我們已經越來越感受到文化疲軟之痛,麵臨著一些社會成員道德淪喪、人文不興、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諸多隱患,扭轉一些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思維定式和決策慣性刻不容緩。



相 關 新 聞

·
“李白故裏”之爭(組圖)

·
“李白”不是用來消費的

·
李白究竟出生在那裏?(組圖)

·
不妨爭論一下是否該取消“李白故裏”商標

·
李白究竟出生在那裏?(組圖)

·
【中國經濟周刊】李白故裏:兩國四方的博弈(圖)

·
中吉兩國四地爭李白故裏 學術爭鳴升至官方層麵

·
“少陵棄官之秦”探因——兼論李白故裏(組圖)

·
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李白“故裏”在甘肅秦安(圖)

·
李白:並非韓國人(組圖)

·
李白故裏與秦安 

·
李白故裏在秦安

·
李白故裏在秦安無可置疑

·
詩仙、詩聖、詩鬼與天水——兼談李白故裏(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