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鳴

自己的經曆和自己的紀實性作品,也有社會評論。
個人資料
潘文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向當代秦始皇亮劍的男兒(中)

(2024-05-31 05:29:37) 下一個

(二)戀愛中的林立果

      林立果平日沉默寡言,但在他離世前談的一場戀愛中,則表露了他內心深處的一些真實思想,也顯示出他的人品。根據他的未婚妻張寧的後來回憶,林立果的母親葉群憑借林彪和她的特殊地位,為林立果在全國範圍內大選美女,使林立果可以接觸到不少年輕貌美的女子。但林立果對待戀愛婚姻的態度卻十分嚴肅,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就介紹給自己的戰友兄弟,絕不隨便拈花惹草和胡作非為。最後他看中南京軍區歌舞團舞蹈女演員張寧,就小心翼翼接近張寧,對張寧百般遷就,努力取得張寧的好感。本來林彪一家四口對張寧都很看好,但林彪之妻葉群卻中途生變,對張寧不太滿意,而林立果卻對張寧十分癡情,堅持打消張寧的種種顧慮,決心和張寧成婚。說明林立果絕不是一個花花公子和紈絝子弟,對戀愛十分嚴肅認真,

      在林立果與張寧的交談中,曾經幾次涉及到政治方麵的問題。據張寧在回憶錄中記述,一次是在車上放搖滾樂,張寧非常驚奇,以為耳朵聽錯,張寧寫道:“在當時紅透天的文化革命中,聽這種音樂即是反動,在基層準被政治收審。”林立果卻不顧這些,並且問她:你喜歡嗎?張寧點點頭。林立果更加得意地說:“那個‘旗手’是‘下裏巴人’,懂什麽藝術?總有一天,我會讓中國人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麽好的音樂。”林立果在得意忘形中,對當時的所謂文藝革命旗手江青說出大不敬的話,讓正在開車的周宇馳非常緊張,趕忙提醒他“莫談國事”。林立果馬上意識到,張寧是從基層上來的女兵,肯定已經被徹底洗腦,才沒有進一步發揮。但從他不小心說出的這幾句中,我們不難看出,林立果外表靦腆,但內心卻桀驁不馴,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江青搞的那一套是看不上眼的,對她的藝術審美追求,更不以為然,而且透露出決心要改變當時中國的文藝狀況的雄心。

      另外一次是張寧問林立果關於清查‘五•一六’的問題,張寧說:“我很認真地問林立果:基層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團,我團二百多號人有近二百人是‘五•一六’,這也太玄了。”林立果不假思索地道:“我不相信有‘五•一六’”。張寧聽了十分不解,說“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團是毛主席下的指示,你爸爸也說過。你怎麽這樣說?”林立果隻能這樣講:“你剛上來,很多事不懂,以後你就知道。怎麽給你解釋呢,你知道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名言嗎?他說政治鬥爭是最肮髒的,無實話可言。”

     當時張寧說:“我傻愣著,思路完全轉不過彎,我再次強烈感到他與很多高幹子弟不同,他的思想與我們這一代受著同一教育模式的青年人不同。”看來,張寧憑著年輕女孩的直覺,已經敏銳地感覺到林立果的超凡脫俗和內心的叛逆。接著林立果又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教育正規,潛力很大,卻失去自我,沒有出息。”(以上見張寧《自己寫自己》中“我在林彪家裏的日子”一節)顯然,林立果作為一個對高層政治鬥爭情況十分熟悉,並且能夠看透毛的統治手法的先知先覺者,他對當時閉關鎖國中的年輕人也看得很透,他所謂“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沒有出息”,應該是指當時中國年輕人普遍被成功洗腦,對西方社會缺乏了解,許多人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像當年義和團那些群氓一樣沒頭沒腦,一味地盲從和崇拜獨裁者。但他不能直截了當說出自己的想法,隻能用張寧能夠理解的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說“ ‘五•一六’就是最好的例子。”林立果意識到自己和眼前的女友張寧在思想認識上的差距太大,便趕忙結束談話:“好啦,我看你對我的觀點一時不會理解,不說這些了,談點別的吧。”張寧說:“他的觀點我想都不敢想,在基層他應該是進政治大牢的人”,又說“怪不得他父母常說他‘邪端異說’、‘標新立異’……”這說明林立果在林彪和葉群麵前,也常常發表一些不同觀點,所謂標新立異的‘邪端異說’。

(三)《五七一工程紀要》的產生

      如果沒有1970年夏末的廬山會議,沒有毛澤東和林彪在這次會議上的翻臉,可以預見的是,林立果會在空軍部隊繼續幹下去,並且前途無量。

     廬山會議上,由於林彪一夥繼續強調“天才論”和主張設立國家主席,對“四人幫”一夥中的張春橋進行猛攻,結果違背毛的意誌,毛再次發難,寫出《我的一點意見》,先是拋出陳伯達,開展“批陳整風”運動,然後毛把鬥爭矛頭對準林彪一夥,讓黃永盛、葉群、吳法憲、李作鵬和邱會作不斷寫檢查;同時又在組織上采取一係列措施,所謂“拋石頭”(敲打林彪一夥),“摻沙子”(派心腹進軍委辦事組)和“挖牆腳”(改組北京軍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夫婦和林立果感到毛已經開始動手宰割林彪,林立果和葉群為了不像當年高崗、彭德懷和劉少奇那樣坐以待斃,便開始謀劃尋找出路。於是,林立果在1971年3月份,夥同周宇馳(1935——1971)、於新野(?——1971)和李偉信(1934——)四人,共同研究製定了《紀要》。

      說來讓人難以置信,參加製定《紀要》的幾個年輕軍官,都是所謂根正苗紅的紅二代:周宇馳是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從祖父到父親,三代都是跟著共產黨幹革命,他本人曾經是原空軍司令劉亞樓的秘書,並且為黨刊《紅旗》雜誌寫過社論;而於新野的父親曾任蘇北某縣縣委書記,後到上海電視台任第二台台長職務,據說於新野七八歲就當共產黨的地下交通員。於新野1947年參軍入伍,擅長寫作,在部隊搞宣傳工作,後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林立果升任副部長以後,任林的秘書;李偉信15歲初中畢業後參軍,擔任空四軍政治部秘書,林立果在上海讀小學期間,李被選為其生活秘書,李陪伴林立果20多年,並升任空4軍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以上四個人多次在上海集會密謀,製定了《紀要》。其內容為:

      首先,《紀要》把當時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展現在國人麵前:“十多年來,國民經濟停滯不前,群眾和基層幹部、部隊中下(層)幹部實際生活水準下降,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人們)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凡經曆過文革年代的人都記得,當時報刊廣播的宣傳是形勢大好,而且是越來越好;但實際情況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糧食豬肉食用油這些生活基本需要物品,都是定量供應,牛奶白糖雞蛋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等,這些家庭用品樣樣要票;農村裏的情況更糟,在貧困地區,農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過著原始人一樣的日子……因此,盡管《紀要》透露出的真實情況僅僅是冰山一角,但也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

       另外,《紀要》中還具體指出:“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紅衛兵初期受騙被利用,充當炮灰,後期被壓製變成了替罪羔羊。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幹校等於變相失業,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工資凍結,等於變相受剝削”……當年,無論是上山下鄉,進五七幹校,工資長期凍結,大家心裏有苦說不出,心中疑慮說不清,經《紀要》這麽一點撥,人們一下子醒悟過來,認識到事情原來如此!而有反思能力的人,則開始認識到,自己一直是在被愚弄和欺騙。

      還有,《紀要》裏談到當時的政治形勢:“筆桿子托派集團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馬列主義,為他們私利服務。他們用假革命的詞藻代替馬列主義,用來欺騙和蒙蔽中國人民的思想;當前他們的繼續革命論實質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他們的革命對象實際是中國人民,而首當其衝的是軍隊和與他們持不同意見的人。”還說“統治集團內部上層很腐敗、昏庸無能,眾叛親離。”“一場政治危機正在醞釀。”…… 

      文中所謂“筆桿子托派集團”,是指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廬山會議後,江青張春橋一夥,受到毛的支持,於是《紀要》提出:“我們要以暴力革命的突變來阻止和平演變式的反革命漸變。”就是說,林立果等明確提出,要搞武裝政變。

     《紀要》第二個重點是對毛主義的討伐。60年代,由林彪掀起的對毛的個人崇拜,在文革初期已經達到瘋狂的程度,毛再次登上神壇。而《紀要》告訴國人:“我們不否定他在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革命者在歷史上曾給過他應有的地位和支援。但是現在他濫用中國人民給其信任和地位,歷史地走向反麵。實際上他已成了當代的秦始皇。”而這個當代的秦始皇,“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統治權術,不僅挑動幹部鬥幹部、群眾鬥群眾,而且挑動軍隊鬥軍隊、黨員鬥黨員,是中國武鬥的最大倡導者,他們製造矛盾,製造分裂,以達到他們分而治之、各個擊破,鞏固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的目的。” 

      睡夢中的國人,看到這裏,心中不免恍然大悟。又說,這個當代秦始皇“今天甜言密(蜜)語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須有的罪名置於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賓,明天就成了他階下囚。”“他過去的秘書,自殺的自殺、關壓(押)的關壓(押),他為數不多的親密戰友和身邊親信也被他送進大牢,甚至連他的親身兒子也被他逼瘋。”又說,“從幾十年的歷史看,究竟有哪一個人開始被他捧起來的人,不被到後來不曾被判處政治上死刑?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與他共事始終。他是一個懷疑狂、瘧(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學是一不做、二不休。他每整一個人都要把這個人置於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壞事嫁禍於別人。”《紀要》還指出:“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孔孟之道,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紀要》還非常明確地指出毛澤東追求的是:“他們的社會主義實質是社會法西斯主義,他們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製獨裁式家長製生活。”

      這份《紀要》與其說是一份武裝政變計劃,不如說是一篇討毛檄文,而且是建國以來曆數毛的罪惡最尖銳最無情的一份檄文。這篇檄文一下子撕破了毛的“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導師、偉大舵手”的畫皮,露出一個禍國殃民暴君的真實嘴臉。如果《紀要》製定者知道大饑荒餓死三四千萬農民的慘禍,寫進《紀要》之中,那麽這份討毛檄文 ,就更加完整有力。

     中共高層看到這篇討毛檄文以後,周恩來和紀登奎等認為《紀要》有損毛的形象,主張秘而不宣;但毛錯估了形勢,以為全國人民對他的崇拜無法撼動,執意下發基層,結果看了這篇《紀要》,凡是有點頭腦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被這篇檄文所觸動,內心有了想法,也就是說,從此毛的威信一落千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京華人 回複 悄悄話 高華教授生前曾說過,《571工程紀要》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讓中國人一下子看清楚了自己,也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想要說出來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