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希奇兒

望天福地:聽耶穌的大故事,寫身邊的小故事,以愛傳遞屬天的福氣,以望天、屬神、愛人為樂。“門徒說,我們這裏隻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過來給我。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掰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
個人資料
正文

生命讀經《馬可福音》第10章 二人成為一體

(2014-01-16 05:44:54) 下一個

耶穌教導人,和人的對話十分耐人尋味。耶穌往往不直接回答問題,總是用一個提問開始,啟發人思考,再教導神國的真理,為了引出人內心深處的真實問題,甚至挑戰人的固有思維,要他們改變行為模式,因為人若是不悔改,不能進入神的國。

熟悉摩西律法的法利賽人問:丈夫可以休妻嗎? 耶穌反問他們回答說摩西吩咐你們的是什麽呢摩西律法準許離婚,可是耶穌卻指出,這是因為人的心硬,夫妻中有一方辜負或離棄了另一方,兩人就不能不離婚。但是,起初神造男造女的時候,在神對婚姻美好的計劃中,“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了。”不論貧窮或富裕,不論疾病或健康,二人都是一體。即使在人犯罪之後,死亡會把夫妻兩人分開,但是信主的夫妻,還有永生的盼望,將來在天堂裏重聚。

在這個離婚率高的現代社會裏,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好像不太流行,不夠時髦。婚姻到底有什麽好處?如果我們要向非基督徒介紹聖經真理: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我們要如何演繹呢?我們不能生硬地說,這是聖經上神的話,一定要遵守;也不能隻是舉出婚外情的害處,比如可能會得性病,以此來嚇唬人。我們或許要學習耶穌,不要急著給出正確答案,多問幾個“為什麽?”:“你為什麽這樣想呢?”“你為什麽這樣說呢?”啟發人深入思考,發現自己的真實思想,或許,願意會打開心,看見神起初創造的美意。

這是我最近學習《提問式布道法---向耶穌學習與人交心》(Questioning EvangelismEngaging People’s Hearts the Way Jesus Did)的一點感受。其中,有一章專門針對婚姻,如何和不信的朋友討論“婚姻有何益處?”

作者Randy Newman是學園傳道的同工,他發現,對基督教有偏見的人,或者對神怒氣衝衝的人,說多少聖經真理,他都聽不進,但是我們也不能沉默是金,什麽都不說,任由他自以為是。我們可以試著用真誠的提問方式,以溫柔謙卑的心,和不信的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同時,作者也對讀者提出問題:到底神設立的婚姻有什麽益處?他提出三點好處:安全、安慰和成聖。兩人成為一體的婚姻,給夫妻一個真實長久的安全感,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安慰,更讓夫妻的品格漸漸成熟,更像基督。

在書中,作者舉出一個生活實例。他和妻子常常為一件小事爭執,就是去火車站要走那條路好,幾十年來經曆了這樣的過程:從憤怒(“你為什麽走這一條愚蠢的路?“)發展到想支配對方(“你為什麽不聽我的話,走那一條我希望走的路呢?”)、自義(自以為是:“你為什麽看不出我處事方式的優點呢?”)、接納(“我們擁有差異沒有關係”)到喜樂(“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如此不同,真是太奇妙了!”)。他們花了二十二年時間,才認識到沒有必要改變對方,開始接納對方的不同。

回想我的婚姻,今年進入第15年了。昨晚,我們夫妻為了各自不同的意見,即使為此辯論過多次,還忍不住爭吵。事情的導火線很小,隻是因為我要和朋友中午出去吃飯,而先生卻不愛和人出去吃飯。他的一句問話:“又去吃飯?”蹭的一下,點燃了我的炮筒,我就把自己的意見像連珠炮式一樣發出來,從男女的不同:“女人就是愛和人說話,和男人不一樣,你要理解”,到威脅恐嚇:“如果我不去和朋友吃飯,說不定會得憂鬱症。”先生對此不以為然。幾個回合之後,我看事態不好,趕緊舉起休戰符,對先生揮揮手:“不說了。”說多了,也不能改變先生,我也不知會說出多次不好聽的話,隻會使關係更僵。

我上樓去,向神禱告,把心裏的煩悶告訴他。我心裏有苦說不出,不信的先生不會理解,我和朋友吃飯,不僅是為了自己和人交流的需要,更是為了傳福音。禱告中,我想起詩篇裏詩人傷心地問:“我的心哪,你為什麽在我裏麵憂悶?”我也不知道,為什麽要和先生為了兩人的一點不同而爭吵,也許因為工作壓力,也許因為心裏煩躁。可是我知道,神最了解我的心,他也借著詩篇告訴我:“要仰望神,他使你完全得滿足。”他的一句話,曾經在門徒麵前平靜了湖上的風浪,也在那時在我裏麵平靜了心裏的風浪。

禱告過後,我下樓來,看見孩子們在爸爸的督促下,正在安靜地做作業。我心裏十分安慰,先生真是負責的好爸爸。我趕緊洗水果,把一盤葡萄送到先生麵前,犒勞他。他好像忘記了我剛才的連珠炮,還對我說:“謝謝!”看來,我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就像硬幣的兩麵,截然不同,卻又鑄造在一起,不可分割。在婚姻中,互相磨合,彼此寬容,彼此接納,真是神的美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