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醫生應該讓病人滿意嗎?

(2014-10-10 12:00:57) 下一個


醫生應該讓病人滿意嗎?

(2014-08-06 05:01:40)
   

在微信的同學圈裏,幾位在中國和美國當醫生的同學在討論是否應該在明知抗生素對病毒性肺炎等疾病無效的情況下,為了讓病人滿意而開抗生素。這是中國醫生和美國醫生經常麵臨的一個問題,也是抗生素濫用的一個原因。

 

讓病人滿意是否應該屬於醫生的職責?

 

醫療是服務的一種,病人是顧客,讓病人滿意似乎應該是醫療服務的一項準則。無論中美,都有人提倡醫生要讓病人滿意,而且病人不滿意的後果很嚴重,在中國是醫院暴力,在美國是醫療訴訟。

 

醫生是一個對專業技術和經驗要求極高的職業,而且事關病人健康甚至生命,要經常做出風險性很大的決斷,這種決斷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和病人滿意度常常有矛盾。如果是醫德方麵,讓病人很容易滿足。涉及到醫術了,就不能夠用病人是否滿意作為評價標準。

 

針對某些疾病和症狀,特別是那些沒有有效藥物的病毒性疾病和自愈性疾病,病人往往希望醫生開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在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上,有醫生的責任,也有病人的責任。告訴病人靠自愈很難讓病人滿意,還得冒一定的風險,所以很多醫生選擇了以開藥來換取病人滿意。

 

這種做法是有悠久曆史的。1960年以前,醫生用無效藥物以求病人滿意是很常見的做法,這些藥物所起到的是安慰劑效應。傳統醫學的絕大部分藥物都屬於這類,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甚至現代醫學出現之後,所謂的醫療實際上主要仰著無效藥物所引發的安慰劑效應。

 

隨機雙盲試驗出現後,才有了真正的驗證藥物療法的可靠方法,不僅傳統藥物,甚至一些一直被認為是有效的合成藥物也不出安慰劑效應的範疇,比如可待因止咳。近半個世紀以來,醫生們才逐漸轉變,強調療效,如果沒有有效藥物的話,就任其自愈或者緩解症狀。

 

但是,在醫生之中,依然有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1960年以前,甚至可以說占大多數。2009年,美國NIH、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聯合進行了一項對 1200名內科醫生和風濕病醫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幾乎半數醫生經常為了病人滿意而給病人開維生素、止痛藥和抗生素。61%的醫生認為這從倫理上是可以接受 的,甚至認為是醫生的義務。41%的醫生開止痛藥、38%的醫生開維生素、13%的醫生開抗生素,這些醫生中的很多人真心相信這些藥會有些效果,隻有 2-3%的醫生給病人開真的安慰劑,比如糖丸或者鹽水。 

如果調查中國醫生的話,不僅這樣做的醫生占大多數,而且開抗生素、中藥、抗病毒藥、輸液的比例會很高。

這個調查不僅證明無效藥物的臨床應用依舊很普遍,而且證明很多醫生並不認為這些藥是無效的,因此存在著巨大的藥物濫用和過度治療。上麵列舉的藥物和補充劑 都有其副作用,尤其是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在中國還有中藥未知的副作用和毒性。這些都是為了達到使病人滿意而付出的代價。

 

不少醫生認為這些代價與所收到的療效相比是值得的,根據他們的個人經驗似乎支持這種說法。但是2012年一項全美調查則得出相反的結論。這項對超過5萬名病人的調查首先發現這些滿意的病人往往會住院治療,其醫療費用比其他病人高9%,治療藥物的使用也高9%。更重要的是,這些病人死亡率高。按滿意度分組,對醫生最滿意的病人的死亡率要比對醫生最不滿意的病人的死亡率高26%。

 

上麵這項調查說明讓病人滿意會導致醫療費用增高,更會害了病人。因為該怎麽治療是醫生的份內工作,遷就病人有可能耽誤治療。

 

病人追求滿意在很多程度上是因為醫生們不同的態度,因為有很大一部分醫生遷就病人,那麽遇上不遷就病人的醫生時,病人就會很不高興,如果大部分醫生都不遷 就病人、根據專業知識而不是病人滿意度來處理的話,病人就不會有那麽多的要求。當然做到這一點需要勇氣,在美國有的醫生因為堅持不遷就病人而影響到自己的 前途,在中國有的醫生因此遭受醫院暴力。

 

好的醫生不僅僅是廢寢忘食地為病人看病的醫生,更應該是不遷就病人的醫生,這才是真正的醫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