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方是家,心在之處

(2019-08-26 06:43:00) 下一個

2019年暑假點滴

年少時讀‘少小離家老大歸’時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道麵對老去的父母,這每一歸,一次比一次沉重。今年的這一歸,家中老母已不在了。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家,已不能叫做家了。

重讀《讀者文摘》

雖然記不清上次是什麽時候看這本雜誌,但我知道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這些年有多少個炎熱的夏天在我與之擦肩而過的時候喚起過無數次青春的記憶卻也錯過了多少篇能打動我的好文章。但值得慶幸的是她的身影依在,我的《讀者》依在。無意中拾起一本, 如同重食兒時的糖果,我發現這麽多年來世界可天翻地覆《讀者》的情懷卻始終未變。《讀者文摘》,雖然在多年前改名《讀者》,雖然近年封麵多了二維碼,可還是原來的那本雜誌,《讀者文摘》的讀者還是原來的那個周末從大學回家的路上在汽車站書報亭前的那個文青。

逛書店

一切皆為緣分,一個人和一本書也如此, 把一本書帶回家是一種幸福,也是需要緣分的。這種小確幸網上購書給不了你。遇見,買下了。而大多數,遇見又放下了。就在這個不經意的午後,遇見一個書店,進去不經意地拾起一本書,也許隻因其中一句共鳴或是一兩句金句,或是一個作者,或是朋友提起過,你便把書帶回了家。正如這個午後,精致的照片,暖暖文的字,沒有什麽驚天動地,隻有娓娓道來,似曾相識。其他書落選並不是因為她們不好,隻是在那個時刻錯過了某種你的心情,錯過了你的一段年華, 或是錯過了因趕時間的你的多一刻的駐足。

遊日本

多年前學日語的時候不曾想到多年以後會被孩子們對日本動漫的熱愛牽引著以這種半推半就的心情來到日本。 雖然夏日沒有積雪的富士山失去了我心目中的樣子,新幹線的窗外飄過的小鎮的建築風格讓人既望不到現代又見不到古代,仿佛遊走在80年代,昂貴的物價讓我望而卻步,但是被日本人的彬彬有禮,敬業,和絕對的幹淨所感動。大街上的漢字,假名和漢字有趣的不同表達方式給人一種陌生的熟悉和開心,讓我有種重拾所剩無幾的日語的衝動。 在開往京都的新幹線上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鄧小平40年前訪日時的影像,終於坐上了傳說中的新幹線。從水泥叢林的東京途徑富士山的鄉野來到古色古香的京都,入住蠟筆小新家那樣的二層小樓,在榻榻米上小憩之後,感受純正日本味道才剛剛開始。

每年八月一到便忐忑不安,感覺暑假將盡,歸期將至。而今年卻隱約歸心似箭。七月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外麵遊蕩,八月在京的這兩個多星期孩子們倍感無聊。而好宅的我,為了孩子也無心靜好。似乎每天隻有出門才不算白過。在地鐵裏,無意看到‘年不可再少,書可以重讀’的標語。

暑假歸來踏進家門,沒人澆水沒人關注一個多月獨守空房的蝴蝶蘭靜靜地開花了。非孤芳自賞,也不是與牆上的秋菊臘梅爭豔,也許是為迎接主人從一處熟悉的陌生回到一處陌生的熟悉。也許是母親給我的暗示。為自己盛開,何方是家,心在之處,花開之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