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兒子上了十年級我沒象去年那麽緊張,一些事情還是需要了解的。
比如選課,比如義工。
他上交了十一年級選課單子,我跟他聊了聊,最後決定再學一年中文,這回終於變成榮譽課了,老媽鬆口氣。
他又跟我說他要選什麽什麽ISM課,我當時溜著號,沒聽仔細。隻大概知道他一個師兄M選過。我想既然M選過,他想上就上吧。
有一天他再次聊起,我懵懵地問:什麽是ISM?小領導表示很不高興。我趕緊彌補:“媽媽知道就是去年M選的課嘛,但我英文不好,人又老記憶力差,你再給媽媽講講?”兒子說是Independent Study &Mentorship. 需要準備文章,還得麵試,是很不容易的一堂課。他報名了,但如果選不上,還得再補選別的課。
我憑著本能覺得,既然有挑戰,還能學不少東西,大致應該不差,也就沒繼續做功課了。
然後某一天他穿著溜光水滑去麵試了,文章應該已經交過了。
再過了一周通知他,他通過麵試可以選那門課。
既然成了定局,我才想起來研究研究那到底是什麽課。一查才知道,這門課難度大,孩子要做很多research,自己選題,他選了“音樂表演和作曲”,要去找很多人麵試,最後找到一個專業人做他的導師,他要在導師的詳細指導下完成課題,學期結束要給所有人展示他的學習成果,包括:presentation,作品,當然還得表演他自己做的曲子。他需要開車去跟導師定期見麵,很多很多事情。
我看到有些孩子選了讓環境可以更綠,交通管製等等的課題。
可是這麽不容易的課,分量竟然還比AP課少半分。
從GPA角度,他是吃虧的。但從實際學習經驗來說,絕對是學習的好機會,一般來說隻有博士生才給安排導師有機會一對一,並且他還得自己找導師,還得有人願意指導他。
指導老師不可以是學生的親戚,必須是專業人士。
兒子給自己定的範圍是去本地音樂學院找合適的指導老師。想想就讓我頭疼,我看他頭也不太舒服。
夏令營counselor申請也到了可以去麵試的階段了,一樣需要交簡曆,寫文章,填各種表格。今年這些事我都讓他自己打理,管理好時間,不要錯過期限。
有些孩子遞交了初步申請,但後期的簡曆和文章就沒有按時交,當然就失去了麵試的機會。我看了一下統計數字,有10%的孩子因為這個而失去了麵試機會。
這些東西,我在15歲的時候連想到也沒有想到。
幾個月前孩子還在問我,媽媽我不會準備簡曆啊,我說你找師兄師姐們問問,看他們怎麽準備就行。
至於寫文章,ISM的文章他基本沒給我看,我也不知道他寫了什麽。另外一個關於領導能力的文章,我幫他出了點主意,告訴他說寫東西一定要言之有物,有case study,有總結,有具體的內容,要有亮點。他寫好了文章給我看了,我認為還是有點幹,但是也算作不那麽空洞了。
我自己呢,糾結了10分鍾ISM的GPA分量少半分之後,終於也定下心來了。雖然分數上略微吃虧,但他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需要自己管理時間,需要出作品,出成果,需要跟導師工作,最好能找到大學的指導老師,這些經驗的寶貴程度遠遠大於0.5分的GPA分量。
所以說,不以爬藤為唯一總綱是有好處的,做事情會從更實際的長遠利益考慮,去眼前之小利而顧全局,不必束手束腳,考慮選樂隊是否影響GPA,考慮那個興趣是否得大獎。我希望我兒子具備好的素質,不管將來走到哪裏都可以放開手腳做事。
這樣他離開家,上大學,老爸老媽才能放心。
否則,等上了大學再管他事事拖拉的毛病,豈不是鞭長莫及,愛莫能助嗎?
跟兒子兩個很要好的師兄,一個被MIT錄取,可能會去,另外一個在SMU和UNT之間選擇,從經濟角度出發估計會選UNT。考上SMU的師兄,說他學習很不好很不好,不好到排名隻有30% 。現在看來還是很好啊。
前幾個月聽另一個大學在讀生給孩子們講故事之餘說了自己的事情,他說,“我從初中開始就難過,因為爸媽覺得我學習成績不好考不到好學校,到了高中也難過,一直覺得自己沒前途。但是你們猜後來我去了哪裏?”孩子們指著他T恤上的字樣說:UTA!他說是,UT Austin!
我在後麵邊聽邊樂,可不是就是這樣。周圍幾個朋友,孩子上了UTA,Rice的臉上都是訕訕的,好像很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孩子似的,彷佛隻有HYSP才拿得出手的樣子。其實不是的,這裏多少好學校啊,我們不認識的學校不等於人家不好,孩子沒有讓我們臉上“豪閃”的亮點不等於孩子就沒有亮點啊。
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藤校不是。
藤校不能定義教育成功,不是檢驗教育成功的最高標準,孩子才能定義教育成功。
經過兩年的磨礪之後,在一片熱情澎湃的藤校海洋裏,我決定慢悠悠地遊泳,不被淹死。
孩子已經比爸媽強了,孩子會準備簡曆了,孩子英文寫得也好,孩子很快還會開車(全是小開啊)孩子比爸媽強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再不高興,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添堵,自己找自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