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馬克思:如何從一個叛逆青年到超級學霸

(2017-09-28 17:41:50) 下一個

 

  和我們一樣,馬克思的青春時代,也叛逆過,迷惘過,苦惱過。但是馬克思畢竟是馬克思,不同於我們的青春,他熱愛思考,堅持夢想,勇於實踐,思考讓他的叛逆閃閃發光,從一個叛逆青年成為超級學霸。

    

  1835年10月,17歲的馬克思從特利爾中學畢業,遵照父親亨利希·馬克思的安排,進入德國波恩大學學習法律,由此開啟了大學生活。但是,剛剛進入大學的馬克思,並沒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是一度生活散漫、花錢無節製,沉迷於詩歌,出入於酒館,可謂花天酒地。從他和父親的通信看,馬克思在波恩大學一年竟然花掉700塔勒。這是個什麽概念呢?據他父親說,即使當時最富有的財主一年也花不了500塔勒。與馬克思同時代的詩人弗萊裏格拉特曾說,自己一年要是有180到200塔勒就過得相當好了。當時柏林一個市政參事的年收入也不過八百塔勒。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700塔勒相當於現在140000人民幣。可見,一年花掉700塔勒,算得上相當揮霍了。尚在求學階段的馬克思,沒有工作,子債當然還得父還。當收到兒子寄回的賬單時,老馬克思相當生氣,在信裏罵兒子,說這些賬單是“未結算的卡爾式賬單”。有趣的是,馬克思這位創造貨幣理論的大師終其一輩子都在和自己支付不起的賬單打交道,也從來沒有算清過這些賬單。這在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更讓父親頭疼的是,作為一個精力充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馬克思一進入大學就熱衷於學生社團活動。先是加入特利爾同鄉會,並且成為該組織的頭兒之一。這種同鄉會就像是現在大學裏的老鄉會,總要搞點聚會活動,而聚會的地點,便是小城波恩各處的酒館。其中學校附近的“白馬酒店”,是他們光顧最多的一家。經常飲酒高歌,鬧到深夜方歸,這令附近住戶十分不滿。為此,馬克思本人就曾被學校罰關過一天禁閉。為了維護同鄉會的“尊嚴”,馬克思也曾經和一個貴族少爺進行決鬥,結果擊敗了對手,而自己的右眼角也受了傷。

  看起來,這時候的馬克思貌似一個十足的“壞”學生,甚至就像個“不良”青年,但實際上,馬克思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祖輩數百年從事猶太律法研究的家學淵源,熏陶和影響了馬克思驚人的聯想力、洞察力、深厚的詮釋功力等性格特點。尤其是他的父親亨利希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熟讀啟蒙思想家的著作。經常和兒子一起誦讀法國古典主義作品。其思想立場,為兒子馬克思營造了一個現代人文主義的思想環境。這些都使馬克思終生激動不已。

  當然,看著兒子在波恩大學胡鬧,老馬克思知道這不是辦法,於是在1836年暑假後,安排馬克思轉學去了柏林大學。轉到柏林是馬克思生活中的一項重大變動。柏林和波恩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

  轉學之後,馬克思的精神麵貌的確發生了改變,從無望的酗酒文青變成了靠譜的學術宅男。這也讓世界少了一個詩人,多了一個大神級別的大牛思想家。在此階段他大量讀書,並且自學英語和意大利語,翻譯了古希臘曆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誌》和奧維狄烏斯的《哀歌》等名著,甚至還想建立一個法哲學體係。為此他寫了三百多頁書稿,翻譯了大量的著作。此刻的馬克思,小宇宙完全爆發。這個壞小子來了一次華麗的轉身。馬克思青年時代這個轉身是怎麽實現的呢?

  馬克思之所以能從“壞”小子轉變成大學霸,這裏有內外兩個方麵的原因。

  從外因來說,柏林大學嚴謹的學風讓馬克思一改從前的浮誇,開始專心於學術研究。柏林大學又名洪堡大學,是德國和世界著名的學府,校內有一批聞名於世的教授、學者,有著嚴謹的治學傳統和活躍的思想。黑格爾曾說過,沒有柏林大學,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德意誌文明。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曾這樣描寫柏林大學:“無論在哪所大學都看不到這種對工作的熱愛,這種對大學生的瑣事以外的事物的興趣,這種對科學的吸引力,這種安靜和肅穆。同這個勞動之宮比起來,其他的大學就是不折不扣的酒館。”顯然這次轉學對馬克思影響較大。馬克思自從解鎖了柏林大學這個新地點,就像玩遊戲開了外掛一樣,開始拚命讀書。正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養成了一條適合自己學習方法,即凡是自己讀過的書,都寫筆記,做摘錄,打記號,加評語,過後再溫習一遍。這一方法他畢生沿用,受益終身。

  從內因來說,馬克思本人非常重視精神追求。他從小博覽群書,而且誌存高遠,17歲時就語出驚人,要“為人類幸福而工作”,這是何等的抱負和胸懷!馬克思剛上大學的時候,是康德和費希特的鐵杆粉絲,甚至曾經想自創一個抽象的哲學體係。後來馬克思覺得這兩個偶像太務虛了,他們總是像在做數學題目,用一個原理來證明另外一個原理,那麽抽象的原理和具體的事實之間有一條很大的鴻溝,他們不考慮這個問題。以至於馬克思用“康德和費希特在太空中飛翔”這樣的詩句,來諷刺他們華而不實,不切實際,不接地氣。不過,諷刺歸諷刺,馬克思發現了問題卻找不到出路和解決的辦法,一時的鬱悶加上過度用功,竟然在1837年春天病倒了。在醫生的建議下,馬克思暫住在柏林郊區的施特拉勞小漁村療養。在此期間,馬克思通讀了一遍黑格爾的著作,發現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正好可以解釋抽象的原理是怎麽一步步轉化為具體的現實的,這就克服了康德哲學中抽象和具體的對立,馬克思一下子腦洞大開,病都好了一大半。這種思想上的升華帶給馬克思強烈的精神快感,他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自己那種癲狂的狀態——腦袋上是亂蓬蓬的頭發,穿著邋遢的外衣,像個狂人一樣在柏林的施普雷河邊亂跑,甚至還跑到大街上,看到個路人上去就是一個擁抱,邀請人家和自己一起慶祝。一般大思想家,都有點馬克思這樣的狂熱勁頭。畢竟對他來說,追求知識和真理,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馬克思的求學經曆說明,年輕人中有一種“壞”,就是懷揣理想,但是麵對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理想一時難以實現,又想不通而形成的叛逆與發泄。青年馬克思就是探索中的叛逆。馬克思看似是個“壞”小子,看似叛逆頹廢,但是他不忘初心,從未放逐對人類幸福和世界未來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旦尋找到探索知識的正確道路,就開始在追夢的道路上奔跑領航,散發出人生燦爛的光芒。思考讓馬克思的青春叛逆閃閃發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