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被一片葉子改變的世界史:中國紅茶的興與衰

(2017-05-14 17:52:47) 下一個

 

 

  茶葉貿易

  早在公元10-13世紀的宋朝就出現了紅茶的前身——發酵茶,大約在明朝後期有了武夷山紅茶。傳說是運輸工人把茶放在屁股底下坐久了,全部發酵後交不了差,自己一嚐後還真感覺不錯,於是在當時作為一種新型的特殊飲品,很快就在亞洲流遍地傳開。

 

  紅茶產區武夷山

  紅茶起源於中國,武夷山小種紅茶是紅茶的鼻祖。這些年進口茶在中國市場攻城掠地,以至於在很多年輕人概念中,中國產的是綠茶普洱茶,而紅茶是老外的。要知道,在很多年前,英國人為了偷走這個紅茶技術,還真花了極大的代價。

 

  中國早期茶葉種植生產

 

  宋代鬥茶

  喝茶喝的全球化

  喝茶,喝出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經濟格局,還喝出了一種新文化。17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就已超瓷器和絲綢,約占了出口貨物的90%。基本上可以這麽說,那個時代,茶葉幾乎是世界貿易的唯一產品,其他都是壓艙的。

  紅茶從中國走向歐洲是從17世紀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始的,也就是1610年,是荷蘭人率先發現了中國茶的商業價值,大舉販運中國茶至歐洲,一口中國茶,居然打通了全球經濟的“任督二脈”,喝通了全世界。

 

  東印度公司壟斷的紅茶貿易

  紅茶在英國的興起,要從1662年說起,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公主很喜歡喝紅茶並加上砂糖,她嫁入王室時帶去了很多非常珍貴的紅茶和砂糖作為嫁妝,並且一直保持飲紅茶的習慣。受到公主的影響,她在英國宮廷,向英國王室和貴族展示了茶文化的風雅,掀起一陣“中國風”。

  於是上行下效,王室把這股風潮傳播到了民間。與西班牙不同的是,當時英國完成了圈地運動,整個社會上下的隔板打開,財富往下沉,不再是王公貴族獨享,這時候,作為消費社會的基數突然幾何級數放大。這時候英國茶葉需求量變得十分巨大。

 

  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

  英國人為何獨愛紅茶,有人說英人當時肉食吃多,需要茶葉去膻,而當地水質較硬,紅茶適合,綠茶就會有澀味。僅供一說。

  據說,茶葉是有史以來最先在倫敦做廣告的商品,不僅貴族趨之若鶩,中產階級也跟著大飽口福,就連英國工人也以茶點為飲食。時有名士“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自稱“頑固不化的茶鬼”。在中國當時並不是最流行的紅茶,在英國形成了獨有的儀式和文化。在電視劇《唐頓莊園》裏,主人餐後必有茶席,開茶會。英國民謠這樣唱道:“當時鍾敲響四下,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了。”

 

  英式茶文化

  英國人每天的生活,以茶開始,以茶結束。清晨,一睜眼,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工作再忙,也得歇一下,喝口“工休茶”;下午,收工前,就更是“Teatime(下午茶時間)”;回家後,晚餐前,還要“Tea”一下;就寢時,少不了一杯“晚安茶”。

  因為英國占了茶葉消費的大頭,越來越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所有紅茶貿易,便發動了對荷戰爭,這可真是為了紅茶打了一戰。英國取得戰爭勝利後,奪取了荷蘭在亞洲的貿易權,1689年中國的紅茶被直接通過海運送到英國。

  英國人和荷蘭人的這場仗,應該是世界曆史上為了茶葉打的第一仗。以後的鴉片戰爭和美國的獨立戰爭,其實都和這一口茶葉有關。如此說來,茶葉對世界的影響也太大了。英國人贏得了茶葉的貿易權

  但問題接著又來了:當時英國人的產品在中國市場沒有競爭力,於是隻能用和西班牙貿易得來的美洲白銀去填補這個巨大的貿易逆差,這一來讓英國人就捉襟見肘了。

  偷盜“綠色黃金”

  18世紀,白銀流入中國,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GDP占到世界的1/3。為此,英國派了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一下這個局麵。負責接待的,就是後來被美國人評為“世界首富”的和珅。都被皇帝接見了,結果還是什麽都沒改變,英國人顯然很失望。

 

  和珅

  馬戛爾尼來時,正是英國的一個尷尬時期,這尷尬,便是喝茶喝出來的。大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中國茶葉卻參與了世界曆史的進程,喝茶改變世界。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茶葉進口讓英國造成了巨大的白銀外流,引起嚴重的通貨緊縮,經濟不振。於是在英國,有很多激進人士視茶葉為魔鬼,在報章上的文章,說茶葉讓人身體垮掉,呼籲政府禁止茶葉進口。

  英國人還在做實際改善貿易逆差的努力,一則推動鴉片輸入中國,改善逆差,另則不惜一切代價將茶葉和茶葉技術偷出中國,希望在它的殖民地印度培育成功。

 

  早期在印度茶園試種的景象

  於是,有人琢磨著將當時最有商業價值的植物——“真正的茶樹”帶到歐洲去。有個名叫奧斯貝克的瑞典人,1751年來中國旅行,在廣州買了一株茶樹,返程時,起錨,點炮,揚帆,一行人歡呼雀躍,不慎,茶樹掉入海中……

  有一株茶樹至今都種植在英國女王的花園裏,就是那時候帶過去的。

  但光偷到幾株茶樹沒有用,茶葉的製作是一個複雜的工藝,而且中國製茶工人有嚴格的幫會。曾經有過河口茶工將被帶出國在寧波上船前被刺殺。用一個產品控製了世界的另一端,這種能力絕對不弱於現在的蘋果穀歌。

  1833年隨著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的取消,總督上書當時的英國政府,親自選了十三個人為委員,加緊研究中國茶在印度試驗種植的可能性。兩年後該協會秘書長戈登親自潛入中國南方茶區,私購了大量中國茶籽,分三批運往加爾各答。光帶走茶種肯定不行,戈登又順便聘請四川雅安的茶師一起赴印度教習當地人種茶製茶。因此最初流傳到印度的製茶方法並非武夷茶的方法,而是炒青綠茶的方法。

  1835年戈登運回的茶種種在了加爾各答,成功育出的茶苗達四萬餘株。之後,這批茶苗的一半被移植到阿薩姆地區,一半移植到喜馬拉雅的古門跟台拉屯一帶。餘下的零碎,分配給了170個私人種植者。這些茶苗茁壯成長於喜馬拉雅山麓,阿薩姆地區卻比較少成活,於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被鎖定為適合中國茶生長的沃土。

 

  二十世紀初大吉嶺的茶葉工人

  有了點滴的成績,英國人持續發力,繼續研究引種與種植技術“以敵中國獨行之買賣”。1836年,中國茶師利用阿薩姆省塔克區的原生本土茶樹嫩芽試作茶葉成功,雖隻有少少的幾箱但卻似暗夜中的一顆明星般給實驗者帶來了希望。1837年,初嚐製茶甜頭的英國人再次遣人前往廈門購買種子。1838年,東印度公司收到四百八十磅本地精做的茶葉,引起了轟動。此項成績給予了英國人信心跟狂熱,於是不斷引進茶籽進行試驗。印度茶在這些持續發力引種試驗的基礎上,以飛快的速度進行改良。

 

  印度第一個茶園“阿薩姆茶葉公司”成立

  真正大規模中國茶在印度引種成功,必須要提傳說中的“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

  福瓊依照自己的研究判斷,料定茶葉產地在安徽和福建武夷山地區,於是第一次先從上海經杭州到達了安徽休寧,在休寧他采集了當地的茶籽跟幼苗,並收集了綠茶的種植加工信息。他把采集的種子跟幼苗運回上海,放在育種箱內,由於上海沒有直航加爾各答的輪船,福瓊要把采集來的成果先運至香港,由香港再轉運到印度。

  安排妥當後,他又第二次搭船北上,由福州入關繼續采集茶樹,派遣雇傭來的中國人上溯閩江,回到徽州茶區與武夷山茶區分別采集了茶籽茶苗。出於植物學家的嚴謹以及對雇傭的中國人的不信任,福瓊最終還是決定親自去往紅茶茶區(武夷山)。

 

  羅伯特·福瓊

 

  福瓊親自坐船前往紅茶茶區

  同年五月他第三次帶著雇傭的中國翻譯離開寧波,途經餘姚—新安—蘭溪—衢州到達河口鎮。河口是當時紅茶交易的貿易集散地。從河口福瓊雇傭轎夫坐轎經過鉛山、紫溪,由兩省交界的分水關到達崇安縣。到達崇安縣後,他停留了三個小時,繼續趕往四五十裏外的武夷山,就是現在的武夷岩茶名岩區範圍。他借宿在景區的寺廟裏,除了考察到和尚作茶的方法,他還考察了武夷山風景區附近的土壤環境。

  通過這三次考察和采集樹種,福瓊完整地接觸到了中國紅茶的核心。而後又帶領20多個茶葉工人前往印度。隨著樹種在印度種植成功,又用工人傳授技藝,自此,印度完成了替代中國茶進口的功能。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的著作《綠色黃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