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民的名義》:明朝時期最壞的人到底是誰

(2017-04-25 18:53:45) 下一個

 

  核心提示:明朝的天下衰敗了,怪誰呢?不怪皇帝、不怪大臣、不怪將軍,要怪就怪體製、怪時代吧!一扯到時代與體製上麵,這又成了一筆糊塗賬,到底誰要來負責呢?

   

  《人民的名義》終於解開高小鳳身世之謎了,高育良看上高小鳳,因為一次偶然的對話中,高小鳳提到自己正在看《萬曆十五年》。一下子勾起了高育良教授的興趣,高玉良點撥高小鳳,“《萬曆十五年》把整個大明的曆史講清楚了”

  講清楚了嗎?很多人看了《萬曆十五年》後,覺得皇帝難、張居正難、申時行難、戚繼光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肚子裏一兜苦水,看得許多人慈悲心驟起。

  明朝的天下衰敗了,怪誰呢?不怪皇帝、不怪大臣、不怪將軍,要怪就怪體製、怪時代吧!一扯到時代與體製上麵,這又成了一筆糊塗賬,到底誰要來負責呢?

  其實,明朝政最壞的人不是別人,就是皇帝。這裏的皇帝是一個人,也是一個職位,他意味著總攬一切的權力。傳統的觀念裏,總把皇帝視為君父,強調皇帝如何愛民,如何勤政。實際上,在朕即天下的時代,皇帝是所有善惡的源頭。

  明朝政治製度的頂層設計,皇帝通過司禮監和內閣控製官僚係統,兩者一表一裏、一內一外,共同構成了對於文武官員的管理,無論是內閣還是司禮監都是皇權派生的權力,隻要皇帝一句話,司禮監秉筆太監也好,內閣首輔大臣也好,都要脫了帽子下台。皇權的絕對權威,並不會受到黨爭的影響。

  明代中後期政局上深受其害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其實就是皇權派生的太監與文官兩個係統之爭。如果權力也有人格,太監與文官就是兩種不同類型且有衝突的人格,明末的黨爭就是權力人格的分裂衝突,導致了天下的崩解。

  有沒有人能衝破皇權的束縛,消解權力的人格分裂呢?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做過這樣的嚐試,他作為明朝最有作為的內閣首輔,不僅通過高壓政策在文管係統樹立了絕對的權威,統一了文官內部的思想,還通過修好與內廷司禮太監馮保的關係,維持了內廷對於前朝的支持,可謂裏裏外外都是一把手,把明代政治製度設計上的內外分裂,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調和。因而,張居正在世時才能過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通過財政賦稅改革,來重塑國家的基層結構。這樣大規模的動作,沒有太監與文官係統的默契配合,在明代難以實施。

  但是結果又怎樣呢?張居正在世時候,已經頗受非議,許多人認為他打破了朝廷的政治平衡,過於大權獨攬。皇帝本來就是讓內廷與外朝保持對立,這樣才好調和總攬,現在出現一個強勢官員想要做本該皇帝做的事情。他的同僚們怎麽能不妒忌?皇帝怎麽會甘心?於是,就出現了大家都知道的結果,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開始清算他老師張居正的罪過,把他從天上直接摁到泥土裏,給張居正扣的罪名是“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這種罪名是對文官的極大斥責,已經在說張居正有不軌不臣之心了。

  張居正看到了明代政治製度的弊端,想要用一己之力去調和矛盾,但皇權故意留下來的製度運作空間,好讓皇帝玩弄權術操控臣子,張居正你一個做臣子還想去限製皇帝?豈能有好下場。

  這就是明朝政治頂端設計的病症所在,皇帝故意留下的漏洞,縱使你是有良知、有能力、有抱負的官員,你能補救嗎?你敢補救嗎?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山韭菜 回複 悄悄話 悲哀!問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