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人旅遊後刷朋友圈的N種方式

(2015-10-11 20:03:55) 下一個

——崖壁刻字 複製美景

 
 

 

  國慶“黃金周”期間,很多出門旅遊的人很熱衷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旅遊經曆,比如,到過什麽地方,見過什麽新鮮事物,有點什麽感想之類的等等。一時間,朋友圈被各種各樣的旅遊形式瘋狂刷屏。把旅遊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朋友的同時,自己心裏也十分愜意。但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照片、手機和微信都沒有,古人旅遊怎麽分享給朋友呢?說得時尚點,怎麽刷“朋友圈”呢?

  1 用文字形式傳播到朋友圈

  古人想把旅遊經曆留下來,大部分是用文字記錄的。現在流傳下來的好多旅遊隨筆就是古人旅遊後即興寫的,這是他們和朋友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方式。

  古代有種神叫“旅遊神”,常見的版本有兩個:一個說的是黃帝的元妃嫘祖,嫘祖隨黃帝邊周遊巡行全國邊教百姓們蠶桑,最後逝於道上,被祀為“道神”;一個是《宋書·禮誌》記載,“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累祖非常喜歡旅行,最後死在旅途中。道神,就是保佑出行平安的神靈,後來演變為“旅遊神”。黃帝的元妃和兒子不是普通人,出遊所到之處都有專人負責記錄,然後把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分享給更多的人學習、借鑒。

  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但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後,把各地的山川地貌、交通情況,以及飛禽走獸和出門不宜的諸多講究都記錄在九鼎之上,方便九州的百姓出門旅遊前參考。大禹的朋友圈當時可是足夠大,麵對的是全國百姓。

  西周的周穆王喜好遊山玩水。他曾帶領大臣滿載禮品,從鎬京先北遊到內蒙古,又遊到新疆,傳說到了昆侖山西王母國,然後繼續西進到大曠原,采購了許多珍禽異獸後,就回家了。隨行史官將他兩年多的旅遊生活記錄下來,隨筆《穆天子傳》發行後,讓當時的很多人大開眼界。

  西晉的酈道元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遊,沿途考察山水,拜訪耆老宿紳,參觀曆史遺跡,《水經注》裏記錄了大量鮮活的旅行見聞。

  唐朝的玄奘聖僧西遊後,把過程口述出來讓他的徒弟寫成《大唐西域記》。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為官期間旅遊了許多地方,《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

  明朝的徐霞客花了50多年的時間遊遍全國,《徐霞客遊記》裏記述的各類洞穴、泉水、動植物、名山大川等景象不計其數。

  這些旅行家走到哪裏就用文字記錄到哪裏,把見聞和感受隨時隨地分享給其他人。如果古代科技發達,“朋友圈”可能天天都會被刷爆。

  2 曬曬古代版的“PS”畫作

  古人最喜歡在山水間縱情,如果不會寫或覺得用文字表達是多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畫下來。這種記錄直接體現了旅遊的人在途中的感受。

  比如,隋代的山水畫家展子虔畫的遊春內容,唐代“畫聖”吳道子憑記憶為唐明皇畫的嘉陵江水等等,他們把自己在旅遊中見到的風土人情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分享給朋友們。他們的朋友圈大多是上層人士,借助這些人的能量傳播出去,就能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古代旅遊雖是皇親、貴胄、達官、名士的專利,但平民百姓出門近處郊遊,放風箏、趕集等,也會把自己這一天最有感受的事情畫下來,即使塗鴉也覺得很快樂,然後拿給街坊鄰居看,樂趣十足。

  畫畫雖然不如照片真實、直觀,但現代照片也有不完全真實的,比如PS,合成後再也不是原始的模樣,那就把古代這種畫畫的記錄形式當成PS或者美圖秀秀吧,真好玩!

  3 在山川崖壁上刻字,獲陌生朋友點讚

  旅遊途中,古人喜歡在崖壁、山石等地方刻字,這也是發朋友圈的一種方式。

  遊到興致高漲的時候,在一塊石頭或一處崖壁上刻下自己的感受,既能體現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獲得許多陌生朋友的點讚,也是很爽的一件事。許多詩詞碑刻就是這麽成為經典的。

  旅遊碑刻起始東晉,唐宋流行,元代衰落,明清又繁榮起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詩誰也熟悉,出自桂林獨秀峰的摩崖石刻,是南宋詩人王正功的七律《勸駕詩》第二首中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本意是借由桂林山水鼓勵此地的舉子們努力學習,可以像桂林的山水那樣名滿天下,不過朋友圈裏最後隻把桂林山水的美傳得越來越廣。桂林還有一處石刻很有名,就是明人鄺露《遊虞山記》裏記載的東晉潁川人虞闡出補零陵太守時作了《虞舜像讚並序》,並刻石於虞山,可惜這塊石刻不走運,沒被保存下來,隻能在朋友圈被遺憾地叨叨兩句。

  除即興之外,還有專門刻碑記錄往事的。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後,專門到此感謝叔虞,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這和旅遊雖然扯得有些遠,但也算是李世民烽煙中的另一種遊曆感悟。兩千多年,晉祠銘通過當時的皇族朋友圈一層層向外擴散,直到今天還在我們的朋友圈裏轉來轉去。

  古人把自己的感悟刻在山川石壁上,許多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我們今天刻的“到此一遊”可不一樣。

  4 把旅遊美景微縮版複製到皇家園子裏

  說到古人把旅遊經曆發到朋友圈,不能不提乾隆帝。

  乾隆喜歡江南風光,可一旦離開也就看不到了。怎麽辦?克隆是個好辦法。他看上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不能一直呆著不走吧,回京立刻讓工匠按照當時臨摹的紙樣建一個同樣的園子,就是現在的頤和園。頤和園裏有江南特色的園林建築比比皆是,昆明湖、蘇州街等都是微縮版複製品。

  蘇州的獅子林是乾隆的最愛,他初次從朋友圈裏看到元代畫家倪瓚的《獅子林圖》時,喜歡得不得了,幾次南巡後都去遊賞,最後在長春園建了一座獅子林。

  乾隆把很多江南美景的微縮版複製到京城的皇家園子裏,邀王公大臣等來一起觀賞,其實也就是在他的“朋友圈”裏曬自己旅遊後的作品,大臣們紛紛點讚。但是,乾隆的朋友圈可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今天,我們能夠在朋友圈曬乾隆帝當年朋友圈裏的旅遊作品,確實也很有意思。

  5 論詩交流心得,朋友們一起High

  有些古人遊玩後,喜歡用切磋詩的方式,贏得朋友們的參與,然後大家一起High,類似於現在朋友圈裏的發言。

  比如,有一次,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穀一起論詩,互相題試。不知蘇東坡當時是否外出旅遊,但就詩的內容“輕風、細柳、淡月、梅花”來看,都是旅遊中常常抒發情感的東西。蘇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說: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思索後,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說:“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穀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穀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像古人這樣用詩在朋友圈進行交流心得體會的不在少數,也是一大樂趣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