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代軍事家嶽飛的佛教情緣

(2015-07-29 01:35:57) 下一個

 
嶽飛像

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1103年,他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個農家,出生之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


嶽飛少時家貧,日間耕田割草,晚上以燒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喜讀兵書。從20歲起,嶽飛曾先後4次從軍,戰功赫赫。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


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4個大字,以此勉勵他,這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紹興十一年(1141年),嶽飛被誣下獄,同年12月29日(又一說為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諡“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盡管嶽飛一生短暫,但他與佛教之情緣卻很深長。


嶽飛八千裏路征戰,途經祠廟,多有詩詞題壁。《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是一篇討金題記,題於建炎四年(1130年),抒發了嶽飛“殄醜虜,複三關,迎二聖”和“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的抱負。


該題記作於金兀術大軍攻到江南之時,充分表現了嶽飛抗金的必勝信念。但耐人尋味的是,這篇討金題記是題刻在江蘇宜興金沙禪寺的寺壁上,同時,題記中又明確寫道:“陪僧僚,謁金仙”,即表明,嶽飛是在軍務繁忙中抽出時間去佛寺禮佛的。從中可以窺見,其抗金抱負感情的抒發是與佛教緊緊聯係在一起的。


不久,即紹興元年(1131年),嶽飛在率部前往江西上饒的行軍途中,又在安徽祁門東鬆寺作題記一篇。


這篇《東鬆寺題記》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該寺院周邊蔥鬱的自然景觀,流露出嶽飛對遠離塵世、清淨寡欲的山林古刹懷有深厚的感情,亦即對佛教的崇尚之心。


其中“俟他日殄滅盜賊,凱旋回歸,複得至此,即當聊結善緣,以慰庵僧”一句,表明了嶽飛對未來解甲歸田、隱居於此、聽禪賦閑的向往。可見佛教思想在嶽飛的腦海中已經深深紮下了根。


紹興二年(1132年),嶽飛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並在江州置田建屋,此後幾次閑居江州,結識了江南名刹、江州廬山東林禪寺高僧慧海。


嶽飛與慧海來往密切、切磋佛理,這從思想上進一步加深了他對佛教的認識。嶽飛還曾向高宗趙構提出賜予慧海“佛心禪師”的師號,可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嶽飛對慧海禪師的敬崇,也即是對佛的敬崇。

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紹興七年(1137年)因淮西軍易帥事件,嶽飛十分氣憤,向高宗辭職離開軍隊,其隱居之地就是東林禪寺,所以高宗命李若虛、王貴等“至廬山東林寺,見飛,道朝廷之意敦請。”嶽飛的母親姚氏去世後,亦安葬在東林禪寺附近。


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率嶽家軍離開江州,他還特地賦詩寄贈慧海。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男兒立誌扶王室,聖主專師滅虜酋。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鬆遊。叮嚀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這篇詩文是研究嶽飛佛學思想的重要資料之一。


從中可以看出,殺敵報國,仍是嶽飛當時主要的任務。但功成隱退後,與古寺禪師為伴,在寧靜安詳中安度晚年,乃是嶽飛的心願。可以說,嶽飛歸隱山林,皈依佛門的思想由來已久,至紹興十年,他離開江州時與佛教的關係已經無法割斷了。


紹興十一年(1141年),嶽飛被陷害囚於臨安獄中。當局想逼他經不起折磨而自殺,但嶽飛卻寧願受侮辱也不肯自殺。顯然,這和佛教“自殺者不複得人身”的教誨不無關係。


其實,嶽飛信仰佛教並不奇怪。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探討,這乃是儒、佛、道互補人生模式的再現。宋代釋、道盛行,嶽飛不過借此獨善其身、尋求在清淨恬淡的“歸休”中慰藉內心而已。嶽飛的佛教信仰可謂是佛教文化對一位軍事家靈魂的成功鑄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