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立秋養生:如何健康度過幹燥之秋

(2014-08-18 00:52:24) 下一個

【導語】立秋過後,一場秋雨一場涼。氣候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季養生以"養收"為主。今天的立秋養生指南為大家推薦立秋養生方法,介紹立秋中的五行保養法、立秋吃什麽,立秋如何保健以及在立秋保持好心情,幫大家健康度過幹燥之秋。

  【五行篇】



立秋養生看五行 五行人相生的5類食療 


  踏入立秋以來,不少人都意識到身體發生微妙的變化,開始出現口幹唇裂、脾氣暴躁等問題。養生看體質,不同體質的人應該進食相應的食療,通過食療養生,讓你在秋季收獲健康的生活。

 
  木形人:

  大麥益氣補肝陰

  飲食調養: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腎補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麥、黃花菜、椰菜花、西蘭花、苦瓜、水蜜桃、菠蘿、葡萄等。

  藥膳可選擇“大麥芽湯”:大麥芽50克,冬瓜300克,陳皮25克,豬瘦肉200克。大麥芽、陳皮洗淨,冬瓜去皮洗淨,切塊;豬瘦肉洗淨,切小塊,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時。有清熱消暑,理氣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

  清熱祛暑別放鬆

  飲食調養: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氣養肝的食物,如冬瓜、番茄、菠蘿、香蕉、草菇、粉葛、鴨子、蕨菜等。

  藥膳可選擇“葛根荷葉瘦肉湯”:豬瘦肉250克,鮮葛根250克,鮮荷葉15克,精鹽適量。豬瘦肉洗淨,切小塊,葛根去皮洗淨,切塊。荷葉洗淨。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熱祛暑,健脾益氣的功效。

 
  土形人:

  玉米須可去濕健脾

  飲食調養:宜吃具有益氣消暑生津、清熱祛濕的食物,如冬瓜、鴨肉、薺菜、茭白、苦瓜、沙葛、蓮藕、玉米、水蜜桃、綠豆等。

  藥膳可選擇“白玉豬小肚”:豬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大棗10枚,鹽、生薑粉各適量。將豬小肚去淨肥脂,切開用鹽、生薑粉拌擦後用水衝洗,放入開水鍋內煮15分鍾,取出在冷水中衝洗。把白茅根、玉米須、大棗洗淨。全部用料放入開水鍋內,大火煮沸後,小火煨3小時,調味後即成。有清熱祛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金形人:

  西洋參荸薺生津潤燥

  飲食調養:適合具有生津潤燥、益氣養陰消暑功效的食物,如絲瓜、百合、苡仁、胡蘿卜、荸薺、西紅柿、葫蘆瓜等。

  藥膳可選擇“洋參荸薺飲”:西洋參10克,荸薺50克,白糖30克。將西洋參浸透切片;荸薺洗淨,去皮,切碎。將西洋參、荸薺放入燉杯內,加入清水約250毫升,放入白糖,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5分鍾即成。有益氣生津,除燥熱的功效。

立秋養生看五行 五行人相生的5類食療 
  水形人:

  南瓜黃瓜清暑祛濕

  飲食調養:多吃益氣養肝、清暑祛濕的食物,如南瓜、黃瓜、豇豆、西蘭花、椰菜、鴨肉、黑豆等。

  藥膳可選擇“玉米須豬苓牛肉湯”:玉米須60克,豬苓30克,澤瀉10克,生薏苡仁60克,陳皮5克,黑豆50克,牛肉100克,生薑10克,大棗10枚,精鹽適量。將牛肉洗淨,切成小塊。其用料洗淨。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小火煮2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暑利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立秋養生原則:

  立秋時節的飲食,可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鹹味食物,如大麥、黑豆、豇豆、鴨子、海帶等。

  精神調養方麵,應收斂神氣,心平氣和,忌憂鬱惱怒,以適應秋季清肅的氣候特征。

 
  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既順應陽氣的收斂,又能舒展肺氣。早起時在床上放鬆四肢閉目養神一會再起床,避免臥睡貪冷。此外,立秋過後可逐漸增大運動量,但不適宜高強度的運動,應避免過度出汗,同時還可選擇“鳴天鼓”等保健運動。

  【膳食篇】

  立秋之時,暑氣未盡,由於氣溫乍寒乍熱,人的抵抗力變弱,傷風感冒等疾病容易侵襲人體,所以,立秋應更加注重保健養生。下麵介紹秋季養生的4道食療菜式,助你秋季養生一臂之力。

 
  立秋養生膳食注意事項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暑熱未盡更需保健 薦立秋4道養生食譜 
  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

  總之,在營養膳食方麵,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一點即通 回複 悄悄話 養生之道,重在養神;養神之要,重在養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