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斯大林的兩難抉擇 蘇聯為何沒否決聯合國出兵朝鮮的議案?

(2018-11-22 14:05:09) 下一個
斯大林的兩難抉擇

蘇聯為何沒否決聯合國出兵朝鮮的議案?

 

文|沈誌華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

2010年08月02日09:27  

【字號   】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美國決定對戰爭進行軍事幹預。6月27日安理會再次通過決議,責成聯合國向大韓民國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7月7 日,通過了派遣聯合國軍的決議案。那麽,蘇聯代表為什麽沒有及時返回聯合國,以阻止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顯然是不利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決議呢?假如蘇聯行使否決權,美國便處於師出無名。在有關朝鮮戰爭的研究中,這始終是一個不解之謎。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代表沒有及時返回聯合國安理會,以至6月25日下午(美國東部時間)安理會順利通過了美國的決議案。該議案譴責“北朝鮮對大韓民國發動的武裝進攻”,要求立即停止戰爭行動,北方軍隊撤回三八線以北,還要求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支持聯合國組織實施這一決議。

  根據這一決議,美國決定對戰爭進行軍事幹預。6月27日安理會再次通過決議,責成聯合國向大韓民國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7月7 日,通過了派遣聯合國軍的決議案。那麽,蘇聯代表為什麽沒有及時返回聯合國,以阻止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顯然是不利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決議呢?假如蘇聯行使否決權,美國便處於師出無名。在有關朝鮮戰爭的研究中,這始終是一個不解之謎。

  研究者對此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蘇聯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誤,也有人認為這是莫斯科有意為之;有人認為這是斯大林對金日成的進攻計劃充滿信心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恰恰證明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的發動沒有關係;有人認為蘇聯這樣做與中蘇同盟條約有關,堅持要求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也有人認為莫斯科這樣做恰恰是出於對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要造成中國與美國的對抗……

  絕密電文透露斯大林心事?

  蘇聯政府拒絕在安理會參加美國政府起草的朝鮮問題決議案的討論,令許多國家感到不解。2007年,俄國學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檔案,引起了各國學者的注意。

  絕密

  布拉格,蘇聯大使

  請口頭向哥特瓦爾德轉達下麵的內容。如果他需要書麵材料,可以給他一份。

  對蘇聯6月27日退出安理會和它退出後所發生的事,我們同哥特瓦爾德同誌有些不同看法。


  我們退出安理會的目的有四個:第一,表明蘇聯與新中國團結一致;第二,強調美國的政策荒誕愚蠢,因為它承認國民黨政府這個稻草人是中國在安理會的代表,卻不允許中國的真正代表進入安理會;第三,認定安理會在兩個大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是非法的;第四,讓美國放開手腳,利用安理會中的多數再做些蠢事,從而在公眾輿論麵前暴露美國政府的真實麵目。

  我認為,我們已經達到了所有這些目的。

  我們退出安理會後,美國陷進了對朝鮮的軍事幹涉,敗壞了自己在軍事和道義上的威望。現在沒有哪個正直的人還會懷疑,美國在朝鮮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軍事上也不像它自己宣揚的那樣強大。此外,很明顯,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被引向了遠東。從國際力量對比的觀點來看,這一切是不是對我們有利呢?當然是。

  假設美國政府還繼續被牽製在遠東,並使中國加入解放朝鮮和爭取本國獨立的鬥爭,那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呢?

  首先,美國像其他國家一樣,也不是擁有大批武裝力量的中國的對手。美國會在這場鬥爭中無力自拔。其次,美國在這裏被纏住後就不能在短時間內著手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會不定期拖延,這就為鞏固歐洲的社會主義爭取了時間。更不要說美國和中國的鬥爭會在亞洲和整個遠東地區引發革命了。從國際力量對比的觀點來看,這一切是不是對我們有利呢?當然是。

  可見,蘇聯是否參加安理會已經不是表麵看來那麽簡單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理由說“民主陣營沒必要離開安理會”這樣的話。離開還是不離開是由具體情況決定的。我們可以再次離開安理會,也可以再回去,這都取決於國際局勢。

  有人會問,為什麽我們現在又回到了安理會。為的是繼續揭露美國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打著安理會的旗號掩蓋自己的侵略行徑。現在,在美國已經卷入朝鮮戰爭之際,在安理會中最容易實現這一目的。我認為,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釋了。

  菲利波夫  1950年8月27日


  電文給出的信息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他在與蘇聯駐布拉格大使的談話中表示懷疑蘇聯不返回安理會這一行為的正確性。因此哥特瓦爾德說認為“民主陣營沒有必要離開安理會”。在給哥特瓦爾德的電報中,斯大林詳細解釋了蘇聯沒有及時返回聯合國安理會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慮,這可以視作當時蘇聯代表是否參加安理會的高層原始反應。

  公布這份檔案的俄國學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其主要觀點是:第一,斯大林已經預計到美國必然對朝鮮進行武裝幹涉,而且並不想阻止美國這樣做,目的就是有意為美國人創造武裝幹涉朝鮮的條件,以便使美國陷入朝鮮戰爭不能自拔,從而削弱它在遠東地區的實力,破壞其在歐洲的戰略地位,同時推遲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斯大林已經預計到,共產主義的中國有能力也願意“幫助北朝鮮軍隊應付美國的幹涉”,因為在莫斯科看來,毛澤東為了中國的安全,絕不會容許美國控製朝鮮,更不能讓他們進入中國的東北邊境地區。

  因此,毛澤東必然要出兵朝鮮與美國軍隊作戰。應該說,俄國學者對斯大林電報字麵含義的這種理解是不錯的——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們理解的,即蘇聯代表沒有出席安理會阻止聯合國通過美國的決議案,是經過慎重考慮和精心策劃的一種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讓美國陷身於朝鮮戰爭,然後再讓中國出兵與之對抗,從而保證蘇聯在歐洲和國際力量對比中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

  斯大林的這個解釋,或者說俄國學者的這種理解,迎合了以往某些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一個觀點,即蘇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的關鍵時刻拒絕返回安理會,“是要利用美國重新卷入遠東事務這一機會使華盛頓與北京發生糾紛”,因為斯大林已經考慮到,美國出兵朝鮮必然招致中國軍隊的介入,那樣就會“造成中美之間的直接對抗”。

  為新中國合法席位退出安理會

  按以上看法,從1950年初蘇聯退出聯合國安理會,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進攻計劃,再到戰爭爆發後莫斯科采取的策略,這一切都是斯大林預先精心設計好並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的。然而,這裏的邏輯前提及其與已知史實的銜接存在一係列疑問。

  蘇聯退出聯合國安理會是為了加強與中國的同盟關係,而不是出於應付尚未發生的戰爭考慮。

  在毛澤東1949年12月訪蘇的開始階段,雙方在是否簽訂一個新的中蘇條約的問題上各執己見,談判陷入僵局。由於毛澤東的固執態度,以及西方輿論對中蘇關係現狀猜測而形成的壓力,斯大林被迫讓步,同意簽訂一個新條約。

  此時,美國決策層正在激烈辯論如何處理美中關係問題,結果是國務院主張拋棄蔣介石而嚐試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的意見占了上風。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了著名的關於台灣問題的演說,聲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如果在台灣海峽地區發生軍事衝突,那是中國內戰,美國不會幹預。在中蘇談判進入關鍵的時刻,美國的公開表態顯然刺激了莫斯科,使其需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所以在1月6日維辛斯基向毛澤東提出,希望中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一個聲明,說明國民黨代表留在安理會是不合法的,應該排除在安理會之外”。同時表示,蘇聯方麵也將發表聲明支持中國的主張,並宣稱“隻要有國民黨分子在安理會中,蘇聯代表就不參加安理會的工作”。毛澤東當即表示“對這個措施百分之百地讚成”,並認為這個聲明的副本可以發給安理會各成員國。

  1月8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秘書長賴伊並轉安理會成員國:國民黨代表留在安全理事會是非法的,應將其從安理會開除。1月10日蘇聯代表馬立克提出了把國民黨代表開除出安理會的提案。當1月13日蘇聯提案遭到否決後,馬立克宣布蘇聯退出安理會,以實行抵製,同時指出: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安理會通過的任何決議都是非法的,對蘇聯不具有約束力。

  當天晚上再次與毛澤東會談時,維辛斯基建議中國向聯合國提出派遣自己的駐安理會代表,以“迫使他們把這個問題納入具體的議程”。鑒於毛澤東擔心這種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會的支持,維辛斯基指出,中國繼續施加壓力“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因為蘇聯拒絕參加安理會的工作“實際上將導致聯合國事務的癱瘓”,而目前安理會的一些成員國非常擔心出現這樣的局麵。

  由此可以看出,蘇聯退出安理會的這一舉動是經過與中國領導人充分協商後采取的有準備的措施,其目的並非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是有意把中國隔絕於國際社會之外,恰恰相反,斯大林這樣做是進一步向毛澤東表示他對中蘇同盟關係的重視;蘇聯將全力幫助中國進入聯合國,從而使國際政治中的力量對比大大有利於社會主義陣營,否則,蘇聯寧願與中國“同甘共苦”,而讓聯合國陷入癱瘓狀態。此時,如何實現朝鮮統一的問題還沒有列入莫斯科的議事日程。

  美國急著攪局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當斯大林與中國協商聯合國代表權的問題時,並沒有也不可能考慮到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將如何在國際舞台上麵對此事,甚至當時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在朝鮮半島引發一場戰爭的問題。

  實際情況是,蘇聯退出安理會以後6天,即1月19日,斯大林接到蘇聯駐平壤使館的來信,說金日成在一次宴會中再次提出隻有使用武力手段才能解決朝鮮統一問題,並要求麵見斯大林。對此,斯大林一直沒有答複。

  1月26日,在莫斯科的中國代表團向蘇聯提交了中國方麵有關大連、旅順和中長鐵路協定的方案,這一方案幾乎完全推翻了蘇聯的方案。1月28日,蘇聯方麵回複中國代表團,基本上同意了中國的方案,但反複修改的幾個文本可以看出,這種選擇顯然是被迫做出的。

  1月31日斯大林答複平壤,表示同意朝鮮的計劃,並要金日成到莫斯科麵談。待中蘇同盟條約簽定,毛澤東離開莫斯科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金日成於4月10日秘密抵達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了十幾天的商談。會談中,斯大林反複詢問金日成有無必勝的把握,美國是否會幹涉,如果美國幹涉將如何應對。在得到金日成胸有成竹的回答後,斯大林終於同意全力支持朝鮮的軍事計劃。斯大林最後要求金日成去北京,征求毛澤東對這一計劃的意見。

  金日成走後,5月3日,斯大林通報毛澤東,金日成來過莫斯科,具體商談的問題日後告知。隨後,在莫斯科的催促下,金日成於13日秘密抵達北京,講述了自己的計劃。毛澤東最初感到意外,便緊急與莫斯科聯係。斯大林14日電報答複,說朝鮮的計劃已經得到莫斯科同意,但最後的決定權在中國和朝鮮。毛澤東隻得表示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行動。

  不難看出,斯大林很可能是出於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蘇聯將失去中長鐵路和旅順港),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朝鮮的進攻計劃的,而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金日成應在美國不幹預或來不及幹預的情況下迅速取得勝利。

  至於要求中國對這一行動的認可,一則是考慮到中蘇同盟關係和中國在亞洲革命中的責任,二則是萬一出現美國的幹預可以指望中國對朝鮮提供支援。當然,這隻是一個推斷,但其基礎確是已經掌握的史實。而根據上述曆史過程,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出以下推斷:一,斯大林早在蘇聯代表退出聯合國安理會時就計劃發動朝鮮戰爭;二,斯大林在同意金日成的進攻計劃時就預計甚至希望美國幹預這場戰爭;三,斯大林已經算定在美國介入戰爭後中國就會出兵朝鮮與美國軍隊作戰。

  斯大林的兩難選擇

  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反應遲緩。斯大林和莫斯科高層表麵雖平靜,但他們麵臨兩難選擇。

  戰爭爆發的當天,6月25日下午,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阿蘭·柯克按照華盛頓的指示,要求緊急會見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得到的答複是: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領導人都不在莫斯科。

  6月26日晚(美國時間27日中午),蘇聯駐聯合國外交官在長島的斯德哥爾摩飯店舉行私人午餐會,這是蘇聯人在抵製期間定期的社交活動之一,以便與安理會其他成員國保持政治聯係。當時,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坐在美國代表格羅斯和蘇聯代表馬立克中間。

  午餐快要結束的時候,賴伊告訴馬立克說,他同其他外交官將前往安理會舉行會議,詢問蘇聯代表是否準備參加,並說:我認為貴國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

  格羅斯聽後臉色煞白,因為蘇聯代表出席會議,無疑將使用否決權。但此時馬立克搖搖頭說:不,我不去。6月27日一整天,美國大使繼續設法約見蘇聯外長,但始終未獲成功。下午5時,柯克派人向蘇聯外交部轉交了美國政府的備忘錄,請求蘇聯政府向北朝鮮政府施加壓力,停止軍事進攻。6月29日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向蘇聯通知了安理會27日的決議。

  直到這個時候,莫斯科才正式做出反應。同一天,蘇聯第一副外長葛羅米柯會見美國大使柯克,向他遞交了蘇聯政府關於朝鮮事件對美國備忘錄的聲明。聲明說,對戰爭負責的應該是南朝鮮當局,蘇聯政府將繼續遵循不幹涉朝鮮內政的原則,而蘇聯政府無法參加聯合國安理會,是因為美國拒絕中國出席,其結果使得安理會不可能做出具有合法效力的決定。同時,蘇聯政府還通知賴伊,莫斯科拒絕接受聯合國安理會27日的決議。

  蘇聯政府如此遲緩、平靜的反應以及在此後所作的公開聲明表明:第一,蘇聯對這場突發的戰爭並不感到意外;第二,莫斯科堅持認為蘇聯代表的缺席會使得安理會做出的一切決議都不具合法性(在這一點上斯大林說的是實話,盡管已經毫無意義);第三,關鍵的問題是,莫斯科隻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場,因為如果蘇聯代表返回安理會,必將陷入兩難選擇——不使用否決權就意味著對北朝鮮乃至社會主義陣營的背叛,使用否決權則等於承認在平壤的背後站著莫斯科,從而導致與美國和世界輿論的直接對立,而這都是斯大林不願看到的。

  因此,蘇聯才會對返回安理會的“邀請”(賴伊)和“期待”(哥特瓦爾德)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態度。後來蘇聯返回安理會,隻是現實讓莫斯科意識到,蘇聯的缺席並沒有對聯合國成員國執行安理會決議產生任何影響,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聯合國之外而無法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

  從多年後公布的電文看,斯大林的事後解釋完全是言不由衷、掩人耳目。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檔案作者或當事人的說法,那麽就會掉入檔案作者有意無意設置的陷阱。

 

來源:《文史參考》

 

 

(責任編輯:張淑燕)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