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也轉個~~馮俊傑:讀懂了三國演義,你就看清了世界

(2018-04-16 23:06:46) 下一個
俊傑   草根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天山老狼 - 馮俊傑首頁
讀懂了三國演義,你就看清了世界 
2017-07-12
字號:
 
    古人講: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重溫尤其是像三國這樣具有現實借鑒意義的曆史,能讓更清楚地了解你麵的這個世界。

    第一、講天道,名正言順的重要性

    凡舉大事者,必須要做到“名正言順”,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埋下禍根,最終殃及自身。古人講的“師出有名”就是這個道理,上古時期的炎黃戰蚩尤,中古時期的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無不遵循此道。回到三國時期的曆史,這樣的正例和反例比比兼是。公元200年左右的東漢末期,漢室皇帝勢微,內有外戚宦官專權,外有諸侯割據以及揭竿而起的黃巾軍,漢朝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前,幾乎沒有一方敢取代漢室,自立為皇帝的,哪怕是四世三公、權傾朝野的袁氏(袁術自立為帝那是後麵的事情了),董卓專橫跋扈、擅自廢立皇帝,引發群臣和諸侯的強烈不滿,導致18路諸侯的征討,群臣對這種大逆不道、蠻橫無理的行事風格,隻是礙於淫威,不敢表達,時機一到,隻要有人帶頭誅殺董卓,必然是一呼百應,終難免被斬殺的命運。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做法就相對機智的多,很長時間內他隻是以國相自居,最後隻爭得一個魏王名爵,不是他沒有實力自立為皇帝,用他的話講,他的權勢已到登峰造極,無人能及,又何必貪戀一個皇帝之名而陷自己於不義之地?王比公的爵位要高,一般王都是宗室內部的家人才會封的,曹操這個王仿效的是周代對周室關係較疏的蠻夷君長的封號,比如: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個王是有別於漢室宗親,能獨立的繼承,但名義上還是依附於漢室,這就是曹操聰明的地方,不冒天下之大不韙,坐等漢室壽終正寢,以圖名正言順的接替。再看劉備,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亮出漢室宗親這張王牌,後以皇叔自居,對名正言順有著深刻的體會,哪怕是如喪家之犬無立身落腳之地的時候,雖諸葛亮幾次苦諫,讓其接管荊州,他堅決不從,從國家一時的發展壯大的角度講,此舉是失分的,用諸葛亮的話講:“天要送給你,你不取,勢必後悔”,但是從道義的角度講,劉備卻贏得了天下人恭敬的仁義之名,為日後奪取荊州,入主益州,坐穩漢中奠定了民意好感。劉備雖為漢室宗親,即便在後來的入主西川,實力日益壯大的時候,他也不敢率先自稱為帝,而是在曹丕篡位稱帝後,才在諸葛亮等人的強烈建議下,以討伐曹魏、匡扶漢室為名,稱蜀漢之帝,因為此時已名正言順。吳方的孫權呢,爵位隻是侯,連公都不是,繼父兄基業,坐擁江東六郡81州久已,從未敢自立為帝,先這就是名正言順之道。近觀當今世界,進入21世紀後,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尤其是美國和歐盟,發展瓶頸和不穩定因素凸顯,中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國際政治舞台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在此大變革的時刻,中國順理成章的提出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根據全球形勢需求及自身的發展需要,倡議建立了許多多邊機構,尤其是亞投行、一帶一路合作論壇、絲路基金,既然你們的方案無益於問題的解決,我中國當然可以推薦大家嚐試用我的方案,我有這個能力和意願讓大家都受益,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提出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是名正言順、順理成章的,也會有很多積極響應和參與者,換作十幾年前,中國即便有很好的方案和意願,也很少有人會用實際行動響應,反而會引來很多無謂的大國爭鬥,這就是名正言順的道理。

    第二講大勢,天時、地利、人和,順勢而為

    大事能成,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們常講命運,命是先天不可更改的,運是後天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命和運結合才能左右一個人的人生,什麽叫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備就叫運勢到了,時勢造英雄,特定的時局隻會產生特定的英雄,運是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有的人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有的人卻恰逢其時,可以大顯身手,所以謀動之前,要先靜觀大勢,看清大勢,順勢而為才有可能事半功倍、立於不敗之地。天時、地利不常具備,可先修人和。無論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很重視人才,曹操能容下一個終身不為其獻一計的徐庶在他的身邊,為了感化關羽更是縱容其過五關斬六將,足見其對大才之人的大度;劉備三顧茅廬更是傳為美談;孫權關鍵時刻能重用魯肅、呂蒙,尤其是書生陸遜,才有力挽狂瀾之勢。反觀袁紹,雖兵多將廣,能人誌士也不少,卻不能知人善任,關鍵時刻多謀寡斷,傭兵80萬又如何,不低曹操10萬人,官渡一戰定命運。益州的劉璋也是,黯弱無能,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坐擁天府之國又如何,還沒開戰,法正、張鬆已效忠劉備啦,最後還不是把江山拱手相讓。影響格局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和孫、劉的勝,都在一個天時,如果沒有那一場冬季忽來的東南風,恐怕就沒有後來的三足鼎立啦,這就是天命不可違的大勢,天不滅孫、劉,曹操想強取也枉然,諸葛亮有句名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大漢氣數已盡,諸葛亮再神機妙算也回天無力,這就是大勢對時局的影響。所以欲圖大事,先關時局大勢,條件不具備不可強行,隻能緩圖。再看當今時局,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各方麵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警惕,為了維護舊有的霸主地位和勢力範圍,開始對中國采取多方麵的遏製和圍堵,中國隻能見招拆招,鬥而不破,始終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慢慢集聚實力,壯大自己的朋友圈,先將自己的宏才大略小試牛刀於自己的朋友圈,因勢利導,逐漸增強自己圈子的向心力和輻射力,上合組織、亞投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絲路基金,循序漸進,逐漸發展壯大,現在美國、日本不也準備加入中國倡導建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嗎,這就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一兩個國家再強,也拗不過大勢。除了上麵提到的多邊機構,中國還參與了中非、中拉、中東盟、中歐、中東歐、中阿等一係列的多邊合作,頻繁現身於中東,成為中東問題的積極斡旋者和不可或缺新生力量,許多傳統的西方大國,也樂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無疑都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這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大勢。

    第三、講計謀,更要重戰略

    權宜之計叫計謀,長久之計叫戰略。在三國演義裏,能人誌士的妙計數不勝數,每一場大戰,每一個博弈都是謀略的較量,謀士能臣遊走於各方,縱橫捭闔,比較膾炙人口有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周瑜的火燒赤壁、呂蒙的白衣渡江。謀略固然重要,戰略更重要,三國演義中,能稱得上戰略的,首當其衝要數諸葛亮的《隆中對》了,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奠定了蜀漢明確的發展方向和主要的敵人,概括精髓就是諸葛亮的這幾句話:“以荊、益二州為根基,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中明確的提出:西戎、南夷不可強取,隻能采取安撫友好的政策,否則會有後顧之憂;江東孫權不可有吞並之心,可以作為結盟的力量,唯有北方的曹操是需要合力抵抗並適時討伐的,七擒孟獲就是實施戰略的典型例子。重戰略,輕計謀,有可能會傷經痛骨的挫敗,但殃及不到根本,比如曹、劉之間的新野、博望之戰,雖然曹操都被諸葛亮的火攻打敗,但曹操的戰略是沒有錯的,這個時候劉備根基不穩,兵微將寡,相對江東的孫權更易於攻取,滅劉備則除一大患,孫權指日可待,雖然連敗兩次,但第三次曹操親率大軍來攻,劉備就招架不住了;反之,輕戰略,而重計謀則有可能傷及元氣,影響國運,最典型的莫過於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的苦諫,舉傾國之軍,連營七百裏,強攻東吳孫權,為關羽報仇,結果呢,不僅仇沒報,張飛的命也搭進去了,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大傷蜀國元氣,諸葛亮見此狀,扼腕歎息:“大漢氣數休矣!”劉備一死,後主沒有雄才大略,難以撐起複興漢室的重擔,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以失敗告終,蜀漢大勢已去,諸葛亮、薑維隻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最後被坐山觀虎鬥的曹丕撿了便宜。回到當今世界,如果把美國比作曹魏、俄羅斯比作孫吳、中國比作蜀漢,大國角逐中產生的眾多國際熱點事情,你理解起來就好理解了。比如中、俄為什麽要形成高級別的戰略協作關係?俄羅斯為什麽會成為中國外交優先發展方向?兩國為什麽能放下爭鬥、合力突圍,尤其是中東問題上?為什麽中國會聯合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力量,在國際舞台上一直強調拒絕單邊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呼籲尊重本地區人民的合理訴求,積極推動構建多極世界?為什麽中國要實施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非常重視與東盟、中亞的關係?為什麽近20年來,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一直都是接招拆招、以威懾為主,鬥而不破?這與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北麵抵抗、分化瓦解曹操的戰略何其相似。諸葛亮給蜀漢定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就是取荊州,定基業;第二步就是入主西川、拿下漢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三步,等待時機,北伐中原,複興漢室,稱霸天下。大國角逐不外乎為政治、經濟利益,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字:話語權,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到底誰說了算?中國一直推動多極世界的構建,積極壯大自身的實力和朋友圈,就是要擺脫以往國際事務受製於人的命運,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亞投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絲路基金的建立,說明參與權和決策權已經實現,在穩步地向領導權推進,這就是最宏偉的夢,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按照既定的戰略路線、方針政策實施,複興漢唐雄風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第四講領導人的政治藝術

    古人講:“攘外必先安內”,欲外圖大事,必須先有一個穩定團結的內部做前提,事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杜絕類似張鬆獻圖之類的事發生,否則再強大的堡壘也被內部人攻破。安內的首要大事就是要知人善任,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人盡其才,尤其是關鍵崗位一定要有誌同道合、能堪當大任的人,曹操得郭嘉、劉備得孔明、孫權得周瑜兼如魚得水。第二就是要定規矩、得民心、提升凝聚力,不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在各自的疆域內都比較得民心,尤其是劉備,把人心得失看得很重,取荊州、得益州的安撫百姓之策可以看出他在這方麵是深謀遠慮的。第三就是要定基調、定戰略,定目標,定任務,這個郭嘉給曹操謀劃天下時,建議應該先取誰後取誰都講得很清楚,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堪稱典範。內修理政,能做到以上三點,攘外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攘外需要把握好時機和大勢,什麽時候該守、什麽時候該攻、什麽時候該借力打力都需要拿捏好。回到當前世界,其他國家就不說了,以中國為例,習總上台以後,一係列的打虎拍蠅和從嚴治黨的舉措,極大的改善了政治生態,深得民心黨心,這是強根固本之策;在經濟、軍事、科研、民生以及外交領域的一係列重大的戰略布局,更是為中國日後引領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不僅給了我們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供茶餘飯後消遣,它更是一麵鏡子,閑時不妨細品,能讓你更透徹的看清眼前的這個世界。
所有文章隻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評分與評論 真差 一般 值得一看 不錯 太棒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