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一一環球視野一一 毛澤東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戰略指導

(2017-07-08 19:56:25) 下一個

毛澤東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戰略指導

作者:袁德金 張傑鋒 時間:2017-07-06
分享到:4收藏  打印

毛澤東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戰略指導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場自衛反擊作戰。毛澤東作為這場戰爭中方的最高指導者,自始至終參加了戰爭指導。正如他自己所說:“這一次我就參加了。總理、少奇同誌、小平同誌、軍委的同誌,我們都參加了,我們是在北京,沒有上前線就是了。”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毛澤東從戰略全局出發,把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巧妙地結合起來,導演出一幕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戰爭活劇,體現了高超的戰略指導藝術。

一、立足全局,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毛澤東在談到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有這麽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是毛澤東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是毛澤東立足國際和國內戰略全局而得出的科學結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局勢依然動蕩。美、蘇為了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加緊了對廣大中間地帶國家的爭奪。中國周邊的安全形勢較為嚴峻。麵對複雜而嚴峻的形勢,毛澤東作出了正確的戰略判斷,認為整個國際形勢總的看是好的,爭取十年至十五年的和平時間是可能的。

基於這一正確判斷,毛澤東對國際和國內的政策做出了調整:在國際上,繼續團結社會主義國家,爭取廣大中間地帶國家,聯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反對美國的帝國主義。在國內,將發展問題擺在首位,抓緊時間發展經濟,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使國家強大起來。

從這一戰略全局出發,毛澤東確立了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的總方針:堅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邊境爭端,通過此方式來換取西部邊境的安寧,為整個國家建設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指出:“我們現在需要幾十年的和平,至少幾十年的和平,以便開發國內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不願打仗。”

毛澤東曆來認為中印兩國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和原則分歧,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是完全能夠用和平方式進行解決的。作為亞洲兩個新興的獨立國家,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有著悠久的曆史交往和傳統友誼,印度政府又是同新中國最早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兩國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有著共同的主張,而且,印度政府也奉行著對華友好的政策。長期以來,兩國之間一直奉行的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中國一直把印度視為自己的朋友,並致力於維護中印之間的傳統友誼。毛澤東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提出:“總的說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多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們相信也將是如此。”因此,盡管中印兩國在邊界問題上有爭議和分歧,但在毛澤東看來並不需要用武力來解決,用和平方式是完全可以加以解決的。他說:中印“兩國的外交是很容易辦的,不需要吵架。朋友之間有時也有分歧,有時也吵架,甚至吵到麵紅耳赤。但是這種吵架,和我們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性質上的不同的”。

為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毛澤東還推心置腹地向印度政府和領導人交代了中國的戰略“底盤”,即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在東方,而不在西南方。這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美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地侵略中國,美帝國主義是中國的主要對手和敵人。1959年5月,毛澤東對印度領導人說;“中國人民的敵人在東方,美帝國主義在台灣、在南朝鮮、在日本,在菲律賓,都有很多的軍事基地,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東方,在西太平洋地區,在凶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盡管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參加了旨在對付中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我們還是不把這三個國家當作主要敵人對待,我們的主要敵人是美帝國主義。印度沒有參加東南亞條約,印度不是我們的敵對者,而是我國的友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這就再清楚不過的向印度政府和領導人表明了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在中印兩國關係特別是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上的態度及立場,中國政府和領導人真誠希望中印邊境能夠和平,對於雙方出現的意見和分歧完全能夠用和平方式加以解決。

二、克製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

在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的基礎上,麵對印度軍隊不斷在中印邊境進行武裝挑釁、引起武裝衝突的行為,毛澤東又采取了克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的指導原則。

1959年3月20比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寫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正式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不僅把已經占領的中印邊界東段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版圖,而且要把從來沒有被印度占領過的中印邊界西段曆來屬於中國新疆管轄的阿克賽欽地區劃入印度版圖。印度政府的這一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中國政府的堅決反對。

當印度尼赫魯政府通過外交方式向中國提出領土的要求沒有實現後,即決心以武力改變邊境現狀,並積極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開始了對中國邊境進行了一係列蠶食行動,不斷挑起武裝衝突。

對於印軍在中印邊境不斷挑起的武裝衝突,毛澤東一方麵告誡中國邊防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邊防,防範印度軍隊的進攻。另一方麵提出中國邊防部隊應該“先禮後兵”、“退避三舍”,力圖避免發生更大的武裝衝突。1959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研究如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毛澤東提出:“整個邊境線,各退或者十公裏,或者十五公裏,或者二十公裏。如果說雙方各退或者退二十公裏,就是四十公裏的距離。或者二十公裏,或者三十公裏,或者四十公裏,中間研究一下,不要武裝人員,非武裝人員,按照習慣線,各人管理各人的事情。”還指出:“過去這個邊界糾紛是不幸的,雙方各執一說,你們說中國侵入,我們說你們進入我們的地方。現在為解除這種狀況,雙方各退若幹公裏,搞一個無槍地帶,隻許民政人員照舊管理,以待談判解決。”

1960年5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在《西南地區邊防守則》中具體規定:“不主動惹事,不挑起爭端。不越出國境”,“鄰國武裝人員向我進行或大或小的越境挑釁,在未超過我國三十公裏時我概不開槍”,“停止邊防部隊在邊界線附近巡邏”。同時,中國邊防部隊還單方麵作了後撤,並規定在雙方實際控製線中國一側30公裏以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裏以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真正做到了“退避三舍”。

但是,中國方麵的克製忍讓,不僅沒有使印度政府和軍隊收斂,反倒使他們認為中國政府和軍隊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蠶食的膽子越來越大。從196l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當局在中印邊境推行更大規模的“前進政策”,步步向中國縱深進逼,挑起一次比一次大的武裝衝突,印度政府領導人並公開說:印度政府將“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占的中國領上上全部“清除掉”。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完全有理由,並且也有能力用武力將印軍從中國領土上趕出去。但毛澤東仍然指示中國邊防部隊繼續保持克製忍讓的態度,堅持不打第一槍,耐心等待印度政府轉變態度和立場。

為了進一步克製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針對印軍對中國領土的進一步蠶食,毛澤東還適時製定了“武裝共處,絕不退讓”的新的鬥爭方針。1962年7月中旬,劉少奇、周恩來在書記處會議上匯報了中印邊界西段反蠶食鬥爭的情況後,提出了對加勒萬河穀入侵印軍處置的兩個方案:一是將印軍新設的據點拔掉,以武力驅逐被中國邊防部隊反包圍的印軍;二是不使用武力想辦法逼返印軍。毛澤東聽了匯報後說:“印度在我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現在還要克製,不能急於打”為什麽呢?就是要進一步暴露尼赫魯的真麵目,現在尼赫魯得意忘形,認為他的賴皮戰術很有辦法,前幾天印度報紙有個消息說,尼赫魯、梅農的戰術是拿破侖戰術。我們現在堅持不打第一槍,我們的方針是八個字:“決不退讓,避免流血。”

隨後,毛澤東又在八字方針的基礎上補充了“武裝共處,犬牙交錯”兩句,形成“十六字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在毛澤東確定的“十六字方針”的基礎上,形成了“二十字方針”,即“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所謂“絕不退讓”,就是:你不打,我不打;你逼近,我逼近,即印軍從這一處向中國哨卡逼近,我可視情從另一處向印軍據點逼近;你包圍我,我包圍你;你切斷我,我切斷你。所謂“避免流血”,就是:不先開第一槍;保持距離;留有餘地;對逃跑入侵之印軍,網開一麵。

毛澤東提出的“武裝共處”的鬥爭方針,是在敵對勢力挑起武裝衝突,但尚未發展到戰爭時,以軍事鬥爭配合政治、外交鬥爭,防止戰爭爆發的一種鬥爭方針。這種方針要求中國政府和軍隊既不主動惹事,又不示弱,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以遏製和避免擴大武裝衝突。

三、爭取主動,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戰略主動權在我。如何利用戰略主動權,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對於正確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十分重要。

正確處理戰略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的關係,是營造有利戰略態勢需要解決的問題。毛澤東曆來反對戰略上的兩線作戰。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他首先突出主要戰略方向的核心地位,以其他戰略方向積極支援和配合主要戰略方向,有時甚至暫時犧牲其他戰略方向上的某些利益,為解決主要戰略方向的問題而創造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看來,美國始終是中國安全問題的心腹大患,中美之間最有可能引發戰爭的就是台灣問題。這就決定了中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美國看作是主要對手和敵人,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隻是次要戰略方向。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我們不能把友人當敵人,這是我們的國策。”“中國主要注意力隻能放在中國的東方,而不能也沒有必要放在中國的西南方。”正是基於這一考慮,當中印邊境出現爭端和衝突後,為了不影響和牽扯主要戰略方向的軍事鬥爭準備,毛澤東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忍讓克製。

毛澤東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主要戰略方向的同時,並沒有放鬆對次要戰略方向的關注,而是通過次要戰略方向問題的解決來帶動和促進主要戰略方向問題的解決。當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出現不可逆轉,甚至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毛澤東認識到,如果不及時進行解決,就很有可能會使本來屬於次要戰略方向的西南邊境安全問題上升為主要戰略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主要戰略方向的東南地區也極有可能發生不測之變,到那時,我們就會顧此失彼,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地位,使國家利益受到更大的損失。因此,對中印邊境出現的爭端和衝突不能掉以輕心。事實證明,及時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不但成功解決了中國西南邊境的安全問題,也有效地震懾了美國和蔣介石反動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東南地區這一主要戰略方向的安全。

毛澤東強調,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不僅僅是中印兩國的事情,其中還包含對美和對蘇的鬥爭。正確處理好對印同對美、對蘇鬥爭三者的關係,也直接關係到能否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的問題。毛澤東指出,我們和印度鬥爭,是複雜的國際問題;不僅僅是印度的問題,美帝國主義、蘇聯等都在支持印度,他們想利用中國存在暫時困難的機會,推我們上陣,整我們一下,但是我們不上他們的圈套。當時,毛澤東認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中國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對美鬥爭與對蘇和對印鬥爭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對於前者,這是兩種意識形態和兩大陣營的較量,是不可調和的,鬥爭遠大於合作。而對於後兩者,這隻不過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和廣大中間地帶國家之間正常的爭吵,是可以調和的,而且合作要大於鬥爭。因此,要正確區分對美鬥爭與對蘇和對印鬥爭的不同性質,以達到團結蘇聯和印度,共同反對美國的戰略目的。

但是,當中印邊境戰爭不可避免時,毛澤東又采取了打印、拉蘇、懾美的鬥爭策略。即以對印鬥爭為龍頭,通過對印鬥爭支持和配合對蘇特別是對美鬥爭。這樣使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既教訓了印度政府和領導人,沉重打擊了其反動民族主義的囂張氣焰,又拉住了蘇聯,同時再一次警告了美國。正如馬克斯韋爾所說的那樣,“對印度進行有效的軍事打擊,就能在兩盤不同的棋局裏將對方的軍。”

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為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創造條件,也是毛澤東指導中印自衛反擊作戰時始終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和領導人為了掩蓋中印邊境事實真相,進行了大量的歪曲事實的宣傳和報道。為了爭取國際社會認清中印邊界的是非,毛澤東作了各種形式的努力。1962年7月,他指出:要爭取國際上正確認識中印邊境鬥爭的是非問題。爭取大多數同情和支持我們,特別是要爭取中間派;國際上有些國家對中印邊界問題看得不十分清楚,弄不清誰是誰非。中國邊防部隊一直保持極大的克製忍讓,使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誠心誠意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態度和立場。當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及邊防部隊初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又立即發表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三項建議的聲明,這又一次使國際社會更加看清了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謀求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決心和誠意,使國際社會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原則立場,從而擴大了中國的政治影響,爭取了國際社會輿論的同情,為順利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四、抓住時機,果斷反擊,打則“打狠打痛”

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毛澤東主張克製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但克製忍讓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的退讓,必然會助長印度政府和軍隊的囂張氣焰。為了教訓一下印度政府和軍隊,使其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政府和軍隊捍衛自己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毛澤東強調必須抓住時機,果斷反擊,打則“打狠打痛”,使其感到恐懼和震撼,不能讓其感到不痛不癢。

麵對印軍在中印邊境不斷挑起的武裝衝突,以及中印邊境越來越緊張的局勢,中國軍隊到底要不要自衛反擊?什麽時機進行自衛反擊?毛澤東確實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為在打與不打之間做出選擇,毛澤東有10多天沒有睡好覺,反複斟酌出兵的利弊,並多次召開會議,召集其他中共中央領導人和總參謀部、外交部及前線部隊的領導人聽取意見。

從當時雙方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來說,中國占有明顯的優勢,具備了一戰而勝的實力和把握。但這畢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作戰地域處於高寒地區,對印軍的底細也不太清楚。因此,在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毛澤東對這場自衛反擊作戰的結果也作了最壞的估計。他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隻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中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特別是毛澤東考慮到,中印雙方一旦開戰,美、蘇兩國必然會介入。怎麽樣才能使美國介入的強度降低或是在美國來不及介入的情況下,雙方戰爭就已經結束。同時在戰爭中,蘇聯能夠履行其在國際上對中國應承擔的義務支持中國嗎?因此,毛澤東認為必須等待一個有利的自衛反擊時機才行。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雙方一時劍拔弩張。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去。美國一時間根本無暇顧及中印邊境的事情,而蘇聯為了能拉住中國共同對付美國,也暫時改變了其在中印邊境武裝衝突上的態度和立場。毛澤東感到對入侵中國邊境的印軍進行反擊的時機到來了。於是,他決定抓住這一有利的戰略時機對印軍進行反擊。1962年10月17日,毛澤東主持召集會議,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當天中午,中央軍委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毛澤東後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回顧下決心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過程時說:“開頭你們是你們要打的,我是死也不要打的。西邊加勒萬河那一次,總理、少奇同誌、小平同誌、羅瑞卿同誌,實在要打,說不得了,欺負得我們厲害呀,我說,就讓他欺負,無論如何不要打。後來怎麽搞的,我也看到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整了我們三年嘛。你看嘛,一九五九年開始,一九五九年、一九六O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四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嘛。”後來,毛澤東在向外賓介紹情況時又說:“他們以為中國人無論如何不會打他們,他們就一步一步地向麥克馬洪線以北推進。有時甚至到了我們的後邊,隨便走來走去。這時候,我們的總理、總參謀長生氣了,太欺人了,決定打它一下。”毛澤東還說過:“多年以來我們采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隻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這就是說,中國邊防部隊的反擊是被迫的,反擊隻是為了向印方表明,中國的克製忍讓是有限度的,兩國邊界的爭議隻能通過和平方式來求得公平合理的解決,如果想用武力入侵造成既成事實來迫使中國政府承認是辦不到的。連印度學者也都認為:“中國使用武力並非不顧後果、毫無節製,而隻是在和平手段幾乎無效,當他們的地位受到敵人的威脅時,他們才會使用武力。”

既然決定進行自衛反擊,毛澤東認為打則必須“打狠打痛”。1962年10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向參戰部隊傳達了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東線西藏做準備外,西線也要配合。如果他進攻,不僅要打退,還要打狠打痛。”

“打狠打痛”,就是要給印度政府和軍隊以一定的震懾,使其感到恐懼和害怕,從而改變態度和立場,回到和平方式上來。因此,毛澤東對於這場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選擇大打,還是進行中打和小打進行了慎重的權衡。他認為,如果選擇大打,不但會直接導致中印兩國進入敵對狀態,使在中國西南部樹立起一個敵人,而且這與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原則相違背。但是,如果選擇小打,就不可能起到震懾印度政府和軍隊的作用,很可能會使印度方麵更加囂張,同樣會使中國陷入被動。因此,毛澤東決定把戰略定位點放在中打上,即采取強有力的軍事行動,懲罰和教訓印度侵略者,真正讓印度尼赫魯政府清醒一下,同時又避免打出雙方的仇恨來。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從1962年10月20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段同時奮起自衛反擊。從戰鬥打響的當天到23日接連幾個晚上,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在研究作戰方案,並做出部署。經過第一階段的作戰,在西段,中國邊防部隊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在東段,趕走了侵人克節朗、達旺等地的印軍。接著,從11月16日至21日,中國邊防部隊又先後擊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裏米金地區的印軍,並挺進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將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軍精銳打得一敗塗地。印軍慘敗的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裏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給印度政界和軍界的要員們以沉重打擊,達到了“打狠打痛”的效果。

五、控製戰局,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

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毛澤東一方麵要求對入侵的印軍打則“打狠打痛”,另一方麵又靈活地控製整個戰局的進程,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

首先,確定有限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與戰爭規模和戰爭強度有著必然的聯係。為防止中印邊境反擊作戰在規模上的擴大和強度上的升級。毛澤東為中印邊境反擊作戰確立了有限的戰略目標,即以軍事行動懲罰和教訓印度當局,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創造條件,使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談判的道路上來。這一有限戰略目標的確立,表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並不是要徹底征服對方,更不是要占領其領土,而是要教訓一下對方,使之明白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一句話,就是告訴對方,中國人是不好惹的,惹急了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時,又必須掌握軍事行動的火候,不能把印度打急了,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因為戰爭一旦擴大和升級,後果將不堪設想。有限戰略目標的確定,為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提供了根本保證。

其次,嚴格限定作戰範圍。為了能夠控製戰爭的規模和強度,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毛澤東對中國邊防部隊的作戰範圍和參戰的兵力、軍、兵種等進行了有意識地限定,從而將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一是對反擊作戰的地域作出嚴格的限製。從戰前雙方的態勢上看,中國完全有能力和把握一舉打到傳統的國界線上,甚至可以打到印度境內追殲殘敵,狠狠地教訓一下印度軍隊。但毛澤東認為,對印邊境反擊作戰並不像在國內戰場作戰,在力求達到教訓對方目的的同時,軍事行動一定要注意保持節製,限製在一定的地域內進行,不能無限擴大。因此,自衛反擊作戰的第一階段,毛澤東要求參加反擊作戰的中國邊防部隊在東線打下達旺、東新橋、瓦弄等地後,停止追擊。在西線方向,要求中國邊防部隊力爭肅清巴裏加斯以北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據點後,不準主動與印軍交火。當自衛反擊作戰進入第二階段後,毛澤東則要求東、西兩線的中國邊防部隊隻能打到傳統的國界線上,堅決不準越境追擊。二是嚴格限定參戰的兵力和軍、兵種。與印度這樣一個對手,在中印邊境地區打一場規模和強度都有限的戰爭,應該動用多大的兵力,由哪些部隊參戰?毛澤東也經過了反複的思考,決定隻派新疆和西藏軍區的邊防部隊擔任反擊作戰任務,並以陸軍和步兵為主,空軍在對方空軍不參戰的情況下,中方不首先使用,做到“備而不用。”由於嚴格限製了反擊作戰的地域和參戰兵力及軍、兵種,為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創造了積極條件。

第三,科學把握戰爭進程。毛澤東從作戰時間和作戰節奏兩個方麵,科學地把握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進程,有效地駕馭了戰局向有利於我方的發展。戰爭持續時間的長短,是把握戰爭進程的核心。毛澤東成功地限製了中印自衛反擊作戰的時間。整個戰爭僅用了一個月,進程之快,持續時間之短,完全出人意料。毛澤東還注意對作戰節奏進行調節和控製,做到張弛有度。反擊作戰的第一階段結束後,為觀察一下印度方麵的態度,毛澤東指示中國邊防部隊停止追擊。當印度政府拒絕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的三項建議,企圖擴大戰爭時,他認為有必要再給印度政府和軍隊來一次更大的教訓。於是,中國邊防部隊在東線集中了優勢兵力,將入侵的印軍狠狠地打了一下。這樣,不但給印度入侵者以極大的教訓,而且使美、蘇介入戰爭的企圖落空,達到了以戰止戰,以小戰止大戰的效果。

第四,適時主動結束戰爭。適時主動地結束戰爭,對於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關係極大。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毛澤東恰當地把握了結束戰爭的時機和方式。經過兩個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取得了重大勝利,東段逼到了傳統習慣線附近,西段收複了被占領的領土。當時,不僅國內許多人都主張繼續打下去。而且,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中國會乘勝追擊。但是,1962年11月19日下午,當毛澤東從當天的《參考資料》上看到,印度總理和總統在18日的講話中都說希望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境衝突。他當即批示;“突然大談和平解決。送總理閱。請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領導人過去幾天,是否有過十八日這種論調。”他抓住這一契機,毅然做出了一項沒有先例的大膽決策:中國邊防部隊在自衛反擊作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主動實行全線停火,並主動從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1月21日零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鄭重宣布:(一)從本聲明發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二)從1962年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三)為了保證中印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往來,防止破壞分子的活動和維護邊境的秩序,中國將在實際控製線本側的若幹地點設立檢查站,在每一個檢查站配備一定數量的民警。

中國政府的這一聲明使整個世界感到十分吃驚,一家國外報紙評論說,中國政府的聲明使全世界聽了大吃一驚,因為在人類的曆史上還從來未曾有過一個勝利的國家,在它的軍隊眼看就要使它的敵人遭到粉碎性的失敗的時候,完全出於自己的原則和和平政策而作出這樣一種表示的。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它對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結束後,聽取前線指揮員匯報時曾指出:“中印邊界上打了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40多年過去了,中印邊境一直保持了相對穩定。曆史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也證明了澤東對這場戰爭的戰略指導是成功的,高明的。今天,重溫一下毛毛澤東這場戰爭的戰略指導,對指導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無疑是有一定啟示的。

【摘自《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下)》2006年】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8943.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看完這篇文章心情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