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到底還能有多少年?所謂的「維持現狀」到底是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台灣」的現狀?還是「兩岸關係」的現狀?如果是兩岸關係,這個所謂「現狀」的定義,是兩岸各自片麵解讀?各自解讀後的諒解維持?還是各說各話的僵持?
今年三月,旅美學者林孝庭出版
,從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檔檔案,宋子文檔案、乃至蔣介石日記等,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意外生成」的形塑過程;三個月後,留英學者汪浩新著 最近出版,以兩蔣檔案、(臺灣)外交部檔案,乃至英美外交檔案等,爬梳從兩蔣到李登輝,如何從對抗、自保、到對等,形塑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汪浩將之謂為「意外的國父」,這個形容詞,於李登輝或許是一種「期待」,於兩蔣大概真的很意外。「九二共識」歷史機遇不再
不論是意外的「國度」,或意外的「國父」,基本上,說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多麼特殊的存在,如果不是韓戰爆發,「中華民國」大概早就被台灣「最堅實的盟友」、美國給遺忘、甚至遺棄;從一九四五到一九四九這段四年之間,國共勢力翻轉的時間裡,蔣介石成為英美嫌惡的專製領導人,在台灣最危疑的日子裡,美國在協防與援助間,反反覆覆琢磨的就是如何換上一個具有西方民主思潮的領導人,不論是吳國楨或者孫立人。
韓戰讓蔣介石在台灣穩住陣腳,退出聯合國則讓蔣介石一度考慮保持彈性的「雙重代表權」畫下句點,現實中的「兩個中國」在此消彼長的動態不平衡中,自李登輝執政以降,兩岸關係時緊時鬆的交流發展,不變的是,台灣/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愈來愈小。
馬英九執政八年,靠「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讓逼仄的國際空間得到暫時喘息的機會,謂之「外交休兵」,邦交國「維持現狀」,護照免簽國則急速成長;遺憾的是,兩岸關係則進入領導人會麵的歷史新頁,如果這叫「歷史機遇」的話,歷史開了台灣一個大玩笑,因為這個「機遇」竟讓「中華民國」遭到統獨兩方的夾殺,或許因為失去政權的焦慮,當國民黨即將卸任的黨主席洪秀柱、短暫時間的總統候選人喊出「一中同表」,讓政權失落得更迅猛,也讓「九二共識」的存在格外諷刺;而民進黨因為得到政權的理直氣壯或誌得意滿,絲毫不在意將「九二共識」拋進「歷史的灰燼」,蔡英文總統堅持不再提「九二共識」,一年之後,北京也不再口口聲聲重提「九二共識」,冷臉以對隻談「一中原則」。
美日可倚仗的美夢 會不會成為噩夢?
兩岸關係如果隻是「回到原點」,或許還能輕鬆以對,但兩岸消長之勢丕變,從今年不再能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大會,到巴拿馬以「外交休兵已經結束」為由與北京建交,很難不讓人擔憂十一月在越南峴港APEC非正式領袖峰會前後,當北京邀請美國總統川普訪中際,能否再以去年的規格─在野政黨領袖、前總統參選人─與會,而美國又願意花多大力氣,為台灣爭取更多的國際參與?
當川普對中國協助牽製北韓失去耐心之際,美國參議院的軍事委員會在二十八日通過「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也可接受台灣提出的進港要求」,這項議案尚待全院表決,北京毫無意外立刻強烈抗議,而蔡政府比「歡迎」更激動,立刻對此一彷彿回到三、四十年前的「台美共同防禦」年代之舉表示「感謝」,恍若未覺區域形勢變化下的危機,曾經因為二十世紀的韓戰存續迄今的「中華民國/台灣」,會因為二十一世紀的韓半島危機逆轉命運嗎?誰能樂觀?或許更多人相信,根本不必悲觀,就在北京抗議台美應停止「軍事交流」隔日,美國務院即宣布政府已提交一筆總金額14億2000萬美元(新台幣434億元)的軍售案。
蔡政府的「維持現狀」,經過一年「實踐」,大抵成了「以不言應萬變」,蔡政府或民進黨看來短期內,不再成為北京期待的「對口」,甚至連新當選即將就任的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也成為「觀察」對象,國、民兩黨在過去一年裡,堪稱聯手壓縮「一中各表」的空間,結果是「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或聲量愈來愈薄弱,「台灣」也佔不了便宜,兩岸兩個對等主權的模糊想像被打壓,北京反而好整以暇,等著或隨時準備著讓這個想像幻滅,中華民國與台灣,俱危矣,隻是,我們還沉溺在有美日可倚仗的綺夢裡,不願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