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將中俄列為首要威脅,美海軍建設又換套路?

(2017-06-22 09:31:23) 下一個

將中俄列為首要威脅,美海軍建設又換套路?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付征南 閆貴龍 時間:2017-06-22
分享到:1收藏  打印

近日,美國海軍作戰部出台了一份名為《未來海軍》的白皮書,將大國競爭對手列為首要威脅,同時提出了數量擴張、技術創新、戰法革新三位一體的“非線性”建軍新思路,並確立了“模塊化”的裝備研發采辦新模式。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

美海軍建設又換套路?

■付征南 閆貴龍

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日,美國海軍作戰部出台了一份名為《未來海軍》的白皮書,將大國競爭對手列為首要威脅,同時提出了數量擴張、技術創新、戰法革新三位一體的“非線性”建軍新思路,並確立了“模塊化”的裝備研發采辦新模式。

秉持冷戰思維找“威脅”

美軍認為,對國際安全環境以及主要作戰對象的判斷,是其軍力建設的邏輯起點和基本指針,也是海洋國家海軍建設的傳統模式。《未來海軍》白皮書謬稱,當前全球安全環境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日益呈現出多元化、複合化的新趨勢,導致中俄等大國競爭對手、朝鮮和伊朗等地區國家,以及恐怖主義等非國家行為體出現了跨地區、跨領域和跨職能的“一體聯動”效應,全麵改變了海軍軍備競賽與海上作戰的方向,特別是中俄海軍軍力發展勢頭迅猛,從時間和空間層麵對美國海軍的傳統優勢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此背景下,美國海軍已不再把中俄視為範圍、程度、影響相對有限的地區性威脅,而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全球性挑戰,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有意圖”,強調中俄均有成為海洋強國的戰略雄心,都把海洋空間作為提升大國地位的主要方向,對美全球海洋霸權構成了潛在威脅;二是“有能力”,認為中俄海軍常規作戰能力發展迅速,特別是水麵艦艇和潛艇建造速度持續加快、活動範圍日趨拓展、海外基地不斷增多,“能夠在全球範圍和所有領域,以有利的速度與美國展開競爭”,從而使美海軍軍備建設和前沿存在麵臨巨大壓力;三是“有潛力”,認為中俄軍力發展均衡,特別是太空、網絡與核力量建設成果顯著,對美全球和地區利益及影響力構成了嚴峻挑戰。

提出“非線性”建軍新思路

如何統籌兼顧當前戰備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是軍隊力量建設的核心命題,落實到實際就是如何妥善處理數量與質量之間的辯證關係。然而,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兩種極端選擇都會造成嚴重的現實問題。以犧牲質量優勢為代價來換取數量優勢,雖可有效提升戰備水平、應對當前威脅,以及緩解戰線過長與軍力有限之間的矛盾,卻會延遲武器裝備的現代化進程,削弱部隊的長遠競爭優勢,小布什時期過於依賴擴軍增效的“數量中心型”發展模式就是典型例證。以犧牲數量優勢為代價來換取質量優勢,雖可順應未來戰爭發展趨勢,鞏固或拉大技術“代差”地位,卻會導致部隊力量空虛、戰備不足,使其戰線過長與兵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從而無法有效應對現實威脅,奧巴馬時期過多倚重技術創新的“質量中心型”建軍理念就是突出代表。為此,白皮書認為,單純強調數量或質量優勢的“線性”思路,無法平衡部隊當前戰備和長遠發展需求,難以適應國際安全環境的動態變化,因此主張采取數量擴張、技術創新、戰法革新三位一體的“非線性”建軍思路,以打造一支“實力均衡”的海軍艦隊。其要點集中在三個方麵:

一是擴大艦隊規模,計劃在2020至2030年,將海軍艦艇總數由當前的275艘增至355艘,包括12艘航母以及大量無人作戰係統、第五代戰機、海上巡邏機和電子戰飛機等,使美海軍可在短期之內部署5至6個航母戰鬥群,以強化前沿存在,提升國際海域行動自由和快速反應能力,發揮海軍常規力量在懾止衝突、安撫盟國以及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等全譜任務方麵的獨特作用,從而“繼續在重要地區為國家領導人及時提供選項”。

二是加快技術創新,重點發展定向能、無人作戰係統、網絡戰武器、先進導彈等尖端技術,特別是發揮定向能技術在應對對手高速率火力攻擊方麵的成本優勢,“削弱潛在對手追蹤或打擊美軍部隊的能力”,同時大力發展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自動化決策輔助技術,以優化戰場指揮官的決策行動周期,實現比敵人更快、更優決策的目標,從而提升戰場指揮效率。

三是推進戰法革新,全麵開發新型作戰概念,重點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將水麵、空中、水下等廣域分布的艦艇平台整合成一個“網絡化”的有機整體,並逐步向網絡、太空、電磁等空間拓展,從而形成全域聯動、互補增效的一體化攻防體係,最大化地提升部隊的靈活反應和快速機動能力,同時針對對手戰爭體係和作戰體係的薄弱環節,大力發展水下、無人等非對稱作戰手段,著力提升部隊的戰場生存、縱深滲透和有效打擊能力。

確立“模塊化”裝備研發采辦新模式

如何在時間緊迫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以多、快、好、省的方式貫徹落實數量擴張與質量建軍並行發展的“非線性”思路,實現“指數化”的擴軍目標,是白皮書的最大著力點。為此,白皮書沿用了前任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的理念,確立了“模塊化”的裝備研發采辦模式。與工業化時代船體平台與負載模塊一體研發、並行采辦的“集成化”模式相比,“模塊化”模式主張采取船體平台與負載模塊分開研發、平行采辦的全新模式,以有效降低造艦費用成本、縮短負載升級周期、延長平台使用壽命、增大對手追趕難度,從而順應信息化時代技術更新“指數化”的發展趨勢,其要點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全麵確立“模塊化”的研發采辦模式,一方麵效仿平板電腦設計理念,以電力充足、容量充裕、統一插口為基本標準,重點研發“母艦型”海上通用平台,以減少生產成本、縮短造艦周期,從而“為未來現代化升級預留充分空間”,另一方麵則按照“即插即用”理念,通過不斷更換作戰係統、傳感器、電子戰裝備等模塊負載,靈活切換平台功能,同時將最新技術研發成果及時融入海上平台,加快技術研發成果的戰鬥力轉化進程,以降低升級成本,拓展任務領域,抵消對手後來居上的優勢,從而牢牢掌控軍備競賽的方向、速度和節奏。

二是重點發展“無人化”的平台負載模塊,以有人無人係統混合編組的分布式、網絡化作戰方式為牽引,大力發展水麵、空中、水下等各類無人作戰係統,發揮無人作戰集群在體係攻防、遠程打擊等方麵的獨特作用,使其成為航母未來執行力量投送任務的關鍵支撐,同時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增加采辦數量,重點是依托無人係統成本低、數量多、續航力強的突出優勢,來有效填補前沿存在的力量空缺,從而“以可承受的價格進行大量采辦並全球組網,擴大我們在核心地區的存在”。

三是深入推進“挖潛式”的國防工業動員,要求充分挖掘造船工業潛力,鼓勵相關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節約造艦成本、提升裝備性能,有效實現“指數化”的擴軍目標,同時根據“模塊化”要求,按照“經濟可承受、技術低風險、計劃易理解”的目標,統一造艦標準,延長使用壽命,提高武器采辦體製的敏捷程度和績效水平。

美海軍作戰部長

約翰·理查森

■付征南 閆貴龍

提到美國《未來海軍》白皮書,就不得不談談其作者——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

理查森1982年畢業於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物理學係,爾後加入海軍潛艇部隊,擔任過大西洋潛艇部隊司令、南方司令部潛艇部隊司令等職務,還分別從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戰爭學院獲得三個碩士學位,是位名副其實的“技術專家”。據稱此人能力出眾,處事風格平易近人。美國海軍曆史專家傑瑞·亨德裏克斯評價理查森稱:“他喜歡聆聽所有不同觀點,也樂於深入探討並接納這些觀點……在所有問題上,他就像一把全能的瑞士軍刀,能與國會和白宮直接進行對話。”2012年,理查森升任海軍核動力計劃局局長,同時晉升四星上將。

美國海軍核動力計劃局同時隸屬於海軍部和能源部。為保持核動力項目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延續性,美軍1982年將海軍核動力計劃局局長的任期定為8年,使該職位成為美軍法定服役時間最長的上將職位。為推進“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升級換代和“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改造工作,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15年5月提名理查森執掌海軍作戰部,打破了海軍核動力計劃局局長任期8年的慣例。在提名會上,時任國防部長卡特戲稱理查森是塊“搶手貨”,因此“我告訴莫尼斯(能源部長),真希望能克隆出一個約翰·理查森,但是我做不到,所以不得不把他從能源部‘偷’過來。”

2013年11月,美國媒體披露,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格倫亞洲海洋防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倫納德·弗朗西斯,長年通過非法手段行賄海軍高官,以虛報競標價格騙取商業合同。2014年3月,美海軍部長馬布斯委任理查森出任調查組組長。在理查森領導下,調查組經過長時間的取證,對違規收受禮金的3名海軍高級將領進行了紀律處分。2015年9月18日,理查森正式出任美國海軍第31任作戰部長。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18674.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看完這篇文章心情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