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來個小常識帖,叫小布什們,布熱津斯基們溫習一下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吧:露梁海戰 zt

(2016-01-06 23:17:30) 下一個
 
收藏
1557
 

露梁海戰

 編輯
露梁海戰發生於16世紀末,為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在朝鮮半島稱之為“露梁大捷”(韓語:????)。
名    稱
露梁海戰
地    點
露梁海
時    間
1598年
參戰方
中朝聯軍,日軍
結    果
中朝聯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露梁海後路3000人李舜臣12條龜船貓島一大堆水雷陳璘4條船
主要指揮官
陳璘,鄧子龍,李舜臣

海戰背景編輯

豐臣秀吉豐臣秀吉
明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全國。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製。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製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以及“丁酉再亂”。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隻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麵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鮮當時是我國的藩屬國,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遂決定發兵援朝抗日。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鬆率領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複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萬曆二十五年正月(1597年),日軍再次侵略朝鮮,次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東南會戰後,侵朝日軍被壓縮在東南沿海的順天、泗川、南海一帶。十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死訊傳至朝鮮,日軍全線撤退。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敵,就地上船逕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海戰簡介編輯

1598年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布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
小西行長小西行長
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
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有大批的日軍焚溺而亡。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隻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戰略分析編輯

自然地理

朝鮮西南海區的自然地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形複雜,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托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湧。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麵。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雙方兵力

虎蹲炮虎蹲炮
日本水軍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艦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豐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聯軍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明朝用於朝鮮戰場的兵力約4.5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栢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隻有100—200米。[1] 
朝鮮水軍兵力約4.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1/4),
佛郎機佛郎機
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在這些戰船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
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複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可見朝鮮水師在李舜臣領導下,不僅武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一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

戰前部署編輯

明朝水師提督陳璘最先獲悉日軍撤退的情報,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
龜船龜船
,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
(1)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麵;
(2)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作戰指揮所;
(3)以一部兵力占領貓島(今韓國全羅南道順天東南),封鎖光陽灣(順天東南),控製露梁津海峽(今韓國慶尚南道西南),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三軍之退路;
(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之動向。 [2] 

作戰經過編輯

作戰部署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令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
中朝軍隊的一次軍事會議中朝軍隊的一次軍事會議
候船回國。十一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麵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船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隻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隻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大敗倭寇圖”(局部)“大敗倭寇圖”(局部)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1.以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回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2.以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麵阻擊,待機出擊;
3.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2] 

文獻描述

十九日醜時,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石曼子(即島津義弘)率軍萬餘、戰船500隻西上,進入露梁海明軍預伏地,遭陳璘部阻擊,調頭南下。天亮,日軍發現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師,遭到北岸鄧子龍部截擊。聯軍三麵合圍,在露梁海與日軍展開激戰。
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呐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
聯軍駕船逼近日艦,躍上敵船,短兵肉搏。北岸鄧子龍率士卒300登上朝鮮船,奮勇衝殺,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3] 
戰至中午,陳璘派水師副將陳蠶、遊擊季金率部來援。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麵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夾擊日艦,施放噴火筒,焚毀日軍大部分戰船。
露梁海戰露梁海戰
日軍跳水登岸,又遭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石曼子(島津義弘)不支,僅率50餘隻戰船潰逃。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趕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一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紮,拚命反擊。
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子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父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鬥。陳璘乘勝揮師西進,焚毀日軍準備撤退的船隻百餘艘,並與陸路劉綎軍夾攻順天日軍。小西行長率餘部逃脫。

戰爭情況編輯

1598年,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麵以8
鄧子龍鄧子龍
00艘戰船包圍500艘日本戰船,幾乎全殲,日軍死亡萬計。

結局影響編輯

李舜臣李舜臣
露梁海戰是在近400餘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麵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準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托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
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犧牲後,其子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1]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露粱海戰中被消滅的是島津家的薩摩精銳,這導致了在關原合戰時島津家幾乎無兵可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關原合戰的結局。[4] 
但根據NHK曆史密話中表述,島津義久隻讓弟弟島津義弘帶1500人(也許隻有數百人?)前去,主力留下其實是為了對付之後可能的德川前來興師問罪。(島津也成為極少數戰後即不認錯也不減封的大名)而帶去的那1500人也在戰場上一直按兵不動,直到小早川軍投靠東軍然後東軍全線突破西軍陣線,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島津義弘才做出驚人的(敵)中央突破策略,之後作為撤退策略的舍奸讓士兵不斷的殿後而消耗殆盡,隻有數十人回到薩摩。(其子豐久也死於此時)實際上島津義久開始就認為關原之戰何島津家毫無關係,1500人前去僅僅是盡到(響應石田)義務而已。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為了防備後來黑田如水橫掃整個九州的行動而做的防禦,但是黑田的這個計劃連自己兒子都不告知(也造成了關原之戰長政神級發揮讓戰鬥半天就結束了),故可能性不大。(還有一點,島津家的士兵武士率比較高,所以非常善戰,而且還有鄉中教育,提倡提高識字率,所以後備武士不會缺)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非書籍  戰爭  外國曆史事件  外國曆史  古代曆史事件  人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