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尋訪上海最美弄堂,教你不得不愛的上海(一)

(2014-12-11 12:44:27) 下一個

              尋訪上海最美弄堂,教你不得不愛的上海(-)

               
     (摘自上海的記憶)

 

“要是一個人到了 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 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 作家陳丹燕的文章《上海弄堂》開頭如是說。的確,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上海裏弄,是近代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間,那裏邊 孕育了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因此,隻有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裏,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人人體麵後麵的生活。

弄堂是上海本地人對裏弄的俗稱,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當你從滬上那些商業大街拐入居民區時,街道兩旁隨處可見以弄、裏、坊、邨(村)、公寓、別墅等名號命名的弄堂,其級別依次逐級提高,後麵的幾種又統稱為新式裏弄。

本係列文章所尋訪的‘最美的弄堂’,其實就是新式裏弄,並且是在如今靜安區(舊時公共租界)、長寧區(舊時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盧灣區和徐匯區(舊時法租界)那些‘上隻角’ 境內的漂亮弄堂 。

新式裏弄脫胎於後期石庫門裏弄,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 “石庫門” 被 替代了,封閉的天井變成了開敞式的小花園,外觀基本西化了。新式裏弄著眼於體現新的生活時尚,講究居住環境的舒適性。空間布局上要求有良好的朝向、間距、 通風和隔聲;室內裝璜也普遍安上了鋼窗、鋪設了打蠟地板;更為突出的是配置了方便生活的衛生設備和煤氣爐灶,有的還附設有汽車庫,極力反映城市中產階級的 生活狀態和文化品位。因為要考慮汽車的進出,新式裏弄有了總弄和支弄的明顯區別,裏弄的寬度也較石庫門弄堂有所放大。到了上世紀30年代以後,新式裏弄中 出現了每戶門前有庭院綠化的花園式裏弄,我們過去稱之為‘弄堂洋房’。

1、嶽陽路

嶽陽路南端是舊時法租界的南部邊界,從這裏起步往北 走,穿過第一個交叉路口的建國西路,一個有趣的現象展現在了眼前:人行道轉角處是清水紅磚外牆、馬頭牆屋簷的石庫門住 宅裏弄“建業裏”;而其北麵一牆之隔的嶽陽路200弄內的住宅則是簡潔的連排建築、水泥拉毛的外牆、平屋頂、底層有敞開式的花園,屬於典型的新式裏弄住 宅。要不是弄堂口牆上鑲著的那塊“優秀曆史建築”銘牌,估計除了房產中介、很少會有人關注過這裏,而之所以要將它展現出來,也是出於這邊“一牆之隔存有新 老兩種裏弄景象”的考慮 。

嶽陽路200弄總弄堂,右手邊是 ‘新裏’ 的聯排住宅,而左手邊圍牆外的清水紅磚牆麵建築即為改建後的石庫門住宅 ‘建業裏’,走過這條弄堂,可以同時欣賞到兩種不同住宅建築各自的風韻所在。

嶽陽路200弄的支弄。建築的東南立麵呈現鋸齒造型,使得每戶住家均可獲得朝南的窗戶,空間布局上獨具匠心。

走到弄堂深處,隔牆可以望見改造後的‘建業裏’ 所保留的石庫門建築精美的屋頂造型。

從嶽陽路200弄出來後,順著‘建業裏’ 的圍牆轉過彎來向西、並一直走到清水紅牆的盡頭,眼前出現了淡黃色水泥拉毛粉刷的院牆,牆內就是擁有57個單元、建築外觀為英國和西班牙風格的新式裏弄、 上海優秀曆史建築、建國西路506弄——懿園。之前的文字中已經多次寫到過 ‘懿園’ ,因為自己小時候的幼兒園就在這個弄堂裏,曾經在此度過三年的童年時光,留下過許多快樂的記憶。

懿園1941年竣工,弄內建築行列式布局,每單元都有庭院,且多數設有汽車間;總弄寬有6米,支弄也超4米,汽車進出順暢,即使以今日眼光來看,當年設計考慮已很超前了。

懿園的東牆外就是石庫門弄堂 ‘建業裏’,於是,在這一牆之隔的地方,為你呈現了一幅東西方建築精粹的優美畫麵。

從懿園往西,一路穿過烏魯木齊南路和安亭路,約350 米開外處的建國西路619弄、也稱茂齡別墅,是建於1930年的新式裏弄。弄堂對馬路、自安亭路口起,由西向東的連續四個門牌號、包括波蘭駐上海總領事館 在內,都被頒布為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由此茂齡別墅所處之黃金地段可見一斑。弄內16號是畫家關良的舊居,畫家於1934年遷入至1986年逝世,一直在 此居住。

茂齡別墅為三層磚木結構的新式裏弄住宅,東西兩套單元立麵外牆保留有西班牙式大煙囪和貫通上下的寬大煙道,外立麵為淡黃色水泥拉毛牆麵,紅瓦雙坡屋頂,主弄、支弄都較寬闊,便於汽車在弄堂內進出回旋。

2、永嘉路

緊鄰、且平行建國西路北麵的是永嘉路,租界時期叫西愛鹹斯路。全長1500米的永嘉路兩旁散落著各式歐陸風情的花園洋房、現代風格的老公寓、以及石庫門裏弄,當然也少不了漂亮的新式裏弄建築。

位於永嘉路580號的永嘉新村不僅是這條馬路上新式裏弄的代表,同時也被看作為滬上花園式公寓的典範。永嘉新村,磚木結構,建於1947年,原是交通銀行職工宿舍,被頒布為上海優秀曆史建築。

永嘉新村內西部的建築為兩層樓房,屋頂覆蓋著青瓦,大門入口處建有西班牙式樣的漂亮雨棚。支弄花園內遍植臘梅花,花開時節整個弄堂更添風韻。

永嘉新村的東部建築為三層公寓。水泥拉毛牆麵,四坡紅瓦屋麵,樓梯設在室外,別具一格。

從永嘉新村弄口往東約1000米,在永嘉路和嘉善路的 交匯的轉角口,有三排新式裏弄建築——甘邨,名稱源自嘉善路的舊名“甘世東路”。奶黃色水泥拉毛外牆是 其醒目的標誌,外置的樓梯可以直抵二樓;建築的南立麵弧形凸出結構頗具特色、窗戶和陽台的布置匠心獨具,很有看頭,給人留下清新的感覺。

緊靠永嘉路的北麵,有一條東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長不 過600米的小馬路叫永康路,舊時法租界時叫雷米路。永康路175弄與太原 路63弄相聯通,共同組成了一個西班牙式的花園裏弄——永康新村,而那塊“優秀曆史建築”的銘牌鑲在了永康路175弄的弄口。該弄堂內的建築有聯排式、毗 連式和獨院式多種類型,多數為二層樓房,也有三層樓房。據說解放前在這裏的居住的多為在上海洋行就職的洋人和本地富有的有產階層,故有“外國弄堂” 之稱。

3、經典聯排住宅新式裏弄

跨入20世紀後的上海,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租界 越界築路擴張使得土地的集聚效益開始顯現並促進了房產市場開發;經濟繁榮又帶來了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一切都為聯排式住宅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進而 形成了以後的上海裏弄,由此可見,聯排式住宅是上海裏弄最早出現的建築式樣。在接下來的近半個世紀裏,上海建造了大量聯排式住宅的裏弄,這其中就有不少新 式裏弄。

愚園路和烏魯木齊北 路路口西南轉角上的愚園路361弄、愚穀村,弄堂內的聯排住宅呈現整齊的縱橫排列,弄堂口的牆壁上“優秀曆史建築”的銘牌赫然可見。1927年竣工的愚穀 邨,是采用中西合璧構思設計、煤衛齊全的新式裏弄。據說‘愚穀’ 二字是綜合了“大智若愚”和“虛懷若穀” 兩個成語之意而來,因而,愚穀邨的名字也向人 們傳遞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上圖是從網上下載的一張俯瞰拍攝愚穀邨的照片,極為清晰地展示愚穀邨的全貌,淺黃色外牆、青瓦坡頂,整齊的聯排建築。弄堂采用典型的縱橫布局格式,主弄向北通向愚園路(圖中右手邊的那條馬路),而各條支弄也可由東頭進出烏魯木齊北路(圖中畫麵下端的橫馬路)。

紹興路18弄 ‘金穀邨’,盡管這名字似乎不如 ‘愚穀邨’ 那麽有深邃的文化含義,但弄堂裏的聯排住宅同樣非常漂亮。金穀邨坐落於紹興路 北側及瑞金二路西側,建於1930年,磚混結構,弄內有三層樓住宅6排,共99個單元。該弄堂有南北向的主弄一條,其南出口、即金穀邨的正門通紹興路。弄 內共有5條東西向的支弄,其中有3條支弄東端與瑞金二路相通,而支弄的西端則是圍牆。各家宅邸都有矮圍牆和鐵柵門分隔自成一體,小庭院牆上掛著綠葉紅花, 整個弄堂異常靜謐。

花了一點功夫,拍到了俯瞰金穀邨全景的畫麵。主弄、支 弄、聯排式建築清晰可見;紅瓦雙坡頂、沒有老虎窗;每個單元都設有煙囪(現在都已喪失功能,僅起裝飾作 用);北麵樓頂的露台基本保持了原貌,幾乎沒有搭建屋。寫到上海的風景,“梧桐掩映”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組,這裏也不例外:畫麵左邊是紹興路上的法國梧 桐;右下角出現的則是瑞金二路上的高大梧桐樹;而右上角的的那片綠色是梧桐街道永嘉路。

位於上海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於民國1924 年,原名‘霞飛坊’,1949年以後,改名‘淮海坊’,現有3層磚木結構樓房199幢,屬典型的新式裏弄建築。清水紅磚牆、紅瓦屋麵、樓頂的煙囪、聯排式 建築群,整體特色鮮明,頗為壯觀。在‘淮海坊’,通向淮海路弄口,南北方向的為主弄堂;而東西方向排列的則是支弄堂,其中有一條支弄東端即為茂名南路弄 口。

當年曾在‘淮海坊’ 居住過的各界名人很多,現今門前掛有‘簡介銘牌’ 的文化名人舊居就有:26號竺可楨舊居,59號巴金舊居,64號許廣平舊居和99號徐悲鴻舊居。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按圖索驥,前往尋訪。

5、新式裏弄

新式裏弄有著良好的規劃設計,功能配置上則講究居住環 境的舒適和生活起居的方便,加上這邊較濃的自由和文化氣息,一時間受到了當年許多的巨賈富商和文化人士的青睞而選為居所。到了今天,為了發掘本地旅遊的人 文資源,不少街區經過普查、核實,將原先藏於弄堂之內的文化名人舊居整理了出來,並在弄口掛上了相關情況介紹的銘牌,供人們尋訪。前一篇文章中寫到的‘淮 海坊’就在曾經居住於弄內的竺可楨、巴金、徐悲鴻、許廣平等文化名人的舊居前貼上了簡介銘牌的。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看看其他文化名人所鍾情的新式裏弄的風 貌景致。

坐落在延安中路913弄(正門)與巨鹿路626號(後 門)之間的四明邨,由四明銀行於1912年與1928年兩次投資興建,共有混合式磚木結構房屋118幢,屬新式石庫門裏弄住宅,上海優秀曆史建築,清水紅 磚牆、弄內的過街樓可以說是其鮮明的特征。2005年5月,《四明邨——文化名人邨》的銘牌被裝掛在了弄堂口的鐵柵欄門上;同時,四民村的弄堂內建起了刻 有14位文化名人姓名的“文化名人牆”,盡管章太炎、泰戈爾等大名赫然在列,然而,也許如今來這裏尋訪名人的粉絲們更多是衝著當年徐誌摩和陸小曼在此的愛 巢而來的。

新閘路1124弄沁園邨,建於1932年,屬於新式裏 弄。住宅高三層,采用坡屋頂,外牆用拉毛水泥飾麵,轉角處做不規則磚飾,建築風格樸素,體量宜人。2005年,沁園邨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曆史建築,同 年12月,沁園邨9號阮玲玉故居掛牌,正式確立了其曆史文化遺產的身份,進而,這裏還被納入了“靜安名人名居文化遊”的旅遊線路。

徐匯區的餘慶路,上世紀20年代初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並以曾經的法國駐滬領事之名命名為愛棠路,租界收回之後改名為餘慶路。餘慶路是不通公交車的梧桐街道,是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之一,也是上海最為幽靜的一條馬路,因而餘慶路上的弄堂注定不會平庸。

餘慶路146弄愛棠新邨是一個安靜、整潔、漂亮的弄堂,弄內具有多種格式的住宅建築,既有聯排住宅,也有獨立的花園洋房。弄堂住宅的花園內有數棵高大的中國梧桐和銀杏樹,深秋時節,樹葉變化出金黃的色彩,這是弄堂最美的季節。

陝西南路39弄、長樂邨,又名凡爾登花園。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九年建造,具有典型的法式風格,共有磚木結構的2層聯排式花園洋房106幢。呈現緊湊舒適、高雅別致、寬敞明亮的特點,是上海典型的新式裏弄建築。弄內93號,是豐子愷先生的舊居“日月樓”。

愚園路1032弄,歧山村,新式裏弄住宅,優秀曆史建 築。歧山村的弄堂整潔寬敞,弄內有各類聯體式花園住宅,也有獨棟花園洋房;水泥拉毛和卵石粘貼的外牆裝飾並存,鋼窗、木質窗戶交融,構成了建築的不同質 感;齊全的煤衛設施配置也提升了生活品質。這裏曾經有許多的名人居住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